|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重新定義心理學-關於心理學的另類思考 | 作者 | 【美】彼得·金德曼 |
| 定價 | 5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0248424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2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如果我們知道人們是如何理解世界的、理解的框架是如何習得的,那麼人類的行為、想法、情緒、行動和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解釋的。 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是由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所決定的,當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思想時,就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重新定義心理學》一書中所提到的新的心理學方法,為我們呈現瞭對人類境況更加樂觀的觀察。這種方法帶來瞭新的思考方式——心理學的新定律:我們不是生物機器,也不是沒有思想的黏土,而是受到社會和環境壓力的共同塑造;我們不隻是基因的生物學産品,也不隻是後效強化事件不可避免的結果,我們能夠領悟世界的意義;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是我們對自己、他人、世界和未來思考的産物;我們從社會環境、生活事件和經曆中學習,從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和反應中學習。 這種思考方式將會改變我們對人類、對心理健康甚至對道德和自我意識的理解。同時,它還帶來瞭對待心理健康的新態度——聚焦於提升健康水平,而不是治療所謂的心理疾病。它將改變診斷所謂的心理疾病的方式,為苦惱的人們提供現實的幫助。 |
| 作者簡介 | |
| 彼得·金德曼博士 利物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研究方嚮是妄想與自尊的聯係,並對在心理健康上有長期問題的患者施以援手。 彼得·金德曼博士曾服務於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係(NHS),兩次擔任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臨床心理學分會主席,為製定國民健康和社會護理的公共政策齣謀劃策。 |
| 目錄 | |
| 01 我們受大腦的控製嗎 / 1 已知宇宙中復雜的物體/3 每秒鍾産生180萬個新聯接/4 神經能量/8 生物心理學/9 人文的心理保健方法/13 大腦與環境/13 環境如何影響大腦/17 大腦與思考/19 英國男子氣概的全盛期/20 常見的創傷/21 剝奪/23 02 心理學的已有定律 / 25 行為心理學/29 經典條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狗/30 強化/32 思維的作用/37 心理地圖/40 理解世界,犯錯誤/42 有時我們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幻聽/42 三閤一的消極認知—你的看法可能是錯的/44 妄想狂……他們在抓你/47 我們學得有多快/49 快速學習者/50 習得的,而不是給予的/52 思維的基礎/53 03 心理學是一切的核心 / 55 歐洲委員會綠皮書“因素的多樣性”/58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59 壓力—脆弱性模型/62 新的解釋—中介心理過程模型/64 我們會受想法的影響/72 測試這個觀點/74 學習涉及心理機製/74 心理學的新定律/76 04 對診斷的新思考 / 77 心理障礙的分類/84 診斷的可靠性/90 診斷的正確性/92 有病還是青春期/94 標簽能說明問題嗎,或者隻是標簽/95 精神病房裏的正常人/97 治療的有效性/100 統計上的有效性/102 其他診斷方法:連續體法/104 它重要嗎/107 正常—沒有不正常—心理/109 維度方法/110 現象學方法/111 心理公式/112 05 對幸福的新思考 / 117 真實世界中的幸福/119 世界衛生組織與幸福的其他定義/122 心理資本與幸福感/125 幸福經濟/126 測量幸福/128 幸福的政策基礎/131 臨床心理學與幸福/132 幸福的心理模型/134 道德/137 犯罪是一種瘋狂嗎/138 理性與道德/140 06 對治療的新思考 / 141 獲得幸福的五種方法/144 更真誠的心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152 認知偏差/155 以不同方式進行認知行為治療/170 07 主宰自己的命運 / 173 什麼在塑造我們的命運/175 我們為什麼這樣想/177 為什麼重要/178 如何能成為命運的主宰,靈魂的首領/180 改變你的生活,一次改變一個想法/182 譯者後記 / 185 |
| 編輯推薦 | |
| 1.本書是英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主席富有開創性的心理學新作。 2.打破瞭傳統心理學觀念,從革命性新視角解釋人類行為,重新定義瞭心理健康模式。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讀瞭一本叫做《心智的邊界:突破思維定勢的心理學指南》,感覺非常受啓發。它不是那種販賣焦慮或者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書,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層麵來探討我們如何被自己的思維模式所束縛,以及如何纔能突破這些限製。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章節,它列舉瞭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思維陷阱,比如“幸存者偏差”、“錨定效應”等等,並用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突然獲得瞭一副新的“透視眼鏡”,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維中的盲點和漏洞。書中還強調瞭“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鼓勵我們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而不是固守“固定型思維”的僵化觀念。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語言也比較通俗易懂,讓我覺得學習心理學知識原來可以這麼有趣且實用。
评分在書架上淘到一本《心智的煉金術:重塑自我認知的旅程》,它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探索性,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本書並非那種直白地告訴你“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書籍,而是更像一位引路人,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索自我認知的旅程。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過往的經曆、固有的思維模式以及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書中對於“心理投射”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原來我們常常會將自己不被接納的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産生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此外,它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某些理念也隱約可見,強調理解和同理心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詩意,有時甚至帶點哲學意味,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但正是這種緩緩滲透的智慧,纔讓它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评分我最近在閱讀一本叫做《思維的深度:解鎖潛能的心理學視角》的書,這本書的標題就很吸引人,它承諾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幫助讀者“解鎖潛能”。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很多入門書籍過於淺顯,或者過於理論化,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應用。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不錯,它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闡釋瞭許多深層的心理機製,比如習慣的形成、情緒的驅動力、動機的來源等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心理錨定”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對某個特定的價格或信息産生過度的依賴,進而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還有關於“認知失調”的部分,它揭示瞭我們在堅持錯誤信念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以及如何試圖通過改變態度或行為來緩解這種不適感。這本書並非直接提供“秘籍”,而是通過“解剖”我們自身的心理運作方式,讓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做齣改變。
评分最近翻瞭幾本關於個人成長和思維方式的書,總感覺有些意猶未盡,於是我又開始在書堆裏搜尋。偶然看到一本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書,名字有點特彆,《重塑認知:打開思維的另一種可能》,隨手翻瞭幾頁,就被它獨特的視角吸引住瞭。這本書並非那種給你一堆“成功學”技巧的書,而是更側重於探討我們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認知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的。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做”。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確認偏誤”和“歸因錯誤”的案例,真的讓我豁然開朗,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都在不自覺地強化固有的想法,或者把事情歸咎於某個單一的原因,而忽略瞭其他更復雜的因素。這種反思過程很有趣,也很有挑戰性。雖然這僅僅是初步的接觸,但已經讓我對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期待它能帶來更多關於“思維重塑”的深刻見解。
评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意識的迷宮:探索心智深處的奧秘》,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探索感,仿佛要帶領讀者潛入人類心智的幽深之處。它並非那種提供簡單實用技巧的書籍,而是更偏嚮於一種對人類認知過程和潛意識運作的哲學式探討。書中對於“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進行瞭頗具深度的闡述,讓我對人類共享的心理原型和象徵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它也觸及瞭“自我欺騙”和“心理防禦機製”等話題,揭示瞭我們在麵對不愉快的事實時,是如何不自覺地構建一係列心理屏障來保護自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文藝,充滿瞭比喻和象徵,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解讀能力。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直白,而是更像一次深入的對話,引導我們去反思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為人知的內心活動,是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