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由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率作文专家团队历时十年多精心打造,将其作文法宝倾囊相授,既是的作文教材,又是贴心的作文好帮手。
★以作文课堂的形式,分主题、分类别地引导、示范、教写各门类作文,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个个开放式的作文主题,引导你在作文世界里自由观察、探索、想象、自由涂鸦。全面提升你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写作能力,全方位提升你的作文水平。
★手绘作文地图,在教给你作文法宝,理清作文思路的同时,更能激发你的创作灵感和动手创作的欲望与兴趣。
★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并采用有益于小朋友视力的大字号,既有益于眼睛的健康,还能带来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王一梅作文一百课”共四册,分别为《那人那景》《生活乐趣多》《畅想真美妙》《特别的朋友》。
全套书由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率作文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它既是各年级小学生朋友们实用的作文教材,也是贴心的作文好老师、好帮手。
它通过一个个开放式的作文主题,引导、示范、教写各类写人、写景、记事、状物、想象类作文。
它在开放式的主题里,以作文课堂的形式,教小学生手绘作文地图,帮助他们理清作文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动手创作的欲望与兴趣。
它通过作文课堂的形式,与小学生们积极互动,积极调动他们观察、想象、动手写作,充分开发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写作的能力,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整体水平。
作者简介:
王一梅:
一级作家,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用二十年时间写作,出版图书200多册,有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小说《城市的眼睛》《一片小树林》;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兔子的胡萝卜》等。
作品获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在写作的同时研究作文教学,历经十年,形成王一梅教作文一系列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好评。
胡志远:
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市级名师,发表文学评论多篇,曾参与编著《开心猫看图作文起步高手(彩图版)》《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等。近年主持省级课题,潜心研究儿童阅读与写作,喜欢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其中。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王一梅作文团队核心成员。
媒体评论:
一个个开放式的主题,有的描摹风景色彩,有的讲述生活经历,有的探讨心灵话题;注重观察和想象的培养,注重文字倾诉、交流的乐趣,注重自我对生活的情感梳理。呵护着童年的灵动,闪烁着文学的光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金波
这套书阐明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操作性强。它着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发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发展能力、想象力和批判力。它印证了美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阅读让你写作更好,写作会让你更聪明”的说法。
——美国三藩市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英双语教师培训计划首席研究主任 Chirsty Lao 刘英
在一梅老师切、细腻、充满对话感的讲述中,作文的秘径,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跟着写,试着写,你会讶异地发现,原来写作一点都不难!
——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获得者 王乐芬
目录:
女巫的故事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01
课前我们来热身/002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03
课后我们来涂鸦/020
奇妙的想法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22
课前我们来热身/023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25
课后我们来涂鸦/038
漂流的故事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40
课前我们来热身/041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43
课后我们来涂鸦/056
美文推荐阅读/058
故事大胆想,自由编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60
课前我们来热身/061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62
课后我们来涂鸦/073
美文推荐阅读/075
通知也好玩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76
课前我们来热身/077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79
课后我们来涂鸦/088
我畅想,我改写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090
课前我们来热身/091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092
课后我们来涂鸦/109
谁的春天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111
课前我们来热身/112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116
课后我们来涂鸦/126
穿越时空来相会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128
课前我们来热身/129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129
课后我们来涂鸦/147
梦精灵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149
课前我们来热身/150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152
课后我们来涂鸦/159
美文推荐阅读/161
小猪当家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163
课前我们来热身/164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165
课后我们来涂鸦/173
编写魔幻故事
这堂课我们能学会/175
课前我们来热身/176
让我们走进轻松课堂/177
课后我们来涂鸦/198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编排结构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经验构建。我们通常看到的作文书,往往是“点——线——面”的讲解模式,先教你开头怎么写,再教你中间怎么展开,最后总结结尾的技巧。但《全4册王一梅作文一百课》则采取了“情境先行,能力内化”的策略。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要学会比喻”,而是先呈现一个充满想象力或情感张力的场景,比如描述一个梦境,或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孩子先沉浸进去,然后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哦,原来用‘像XX一样’来形容感觉会更生动”。这种“体验—反思—应用”的循环,使得写作能力的培养变得自然而然。此外,每课后的拓展练习设计得也十分巧妙,不像有些书那样只会让孩子模仿范文,而是鼓励他们跳出范文的框架,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新诠释相似的主题。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创造力的保护,是这套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评分这套《全4册王一梅作文一百课》的精装版本,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比我之前买的那些作文辅导书要厚实得多,印刷色彩也是那种柔和又不失鲜亮的类型,看着就很舒服。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排版上花了不少心思,大量的插图和范文穿插得很有章法,一点都不死板。我儿子以前对写作文是抱着一种抵触情绪的,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觉得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任务。但是他翻开这套书的头几页后,眼睛就亮了,他跟我说:“妈妈,这上面的故事好有趣啊,有点像连环画,但是字也很好看!” 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一上来就丢一堆复杂的写作技巧给孩子,而是用那种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吸引孩子。比如有一课讲的是“雨后的泥坑”,文字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忍不住想起了童年的那些小冒险。它真正做到的不是“教”作文,而是“激发”孩子对文字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硬性的说教有效百倍。它真的在培养一种“会观察、能表达”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试而准备的工具书。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希望孩子爱上写作的家长们。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升材料,对比下来,这套《全4册王一梅作文一百课》给我的冲击最大,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真情实感”的捕捉和放大。现在的很多作文书,总是在教孩子怎么堆砌辞藻,怎么套用所谓的“万能结构”,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味同嚼蜡。然而,王一梅老师的这套书,完全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它深入挖掘了儿童内心最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突如其来的小失落、朋友间一个不经意的善意、观察到一片叶子慢慢枯黄的感悟。这些“微观世界”的描写,细腻得令人心疼又感动。我记得其中一篇讲到“等待”的主题,没有用任何宏大的词汇,只是通过主角反复查看窗外、计算时间的动作,就把那种焦急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描摹得入木三分。这对于那些只会写“今天天气真好,我很高兴”这类表面的文字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次思维上的“断舍离”。它教导孩子,写作的起点不是词典,而是自己的心和眼睛。这套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读本,只是恰好它兼具了写作指导的功效,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辅资料。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儿童文学”抱有很高期待的家长,因为我总觉得,能引导孩子写出优美文字的老师,本身一定是能写出优美文字的。这套王一梅的作品集,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手笔”。它的语言有一种沉静而深远的力量,即使是写最简单的生活片段,也蕴含着哲思。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篇关于“影子”的文字,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影子视为黑暗或恐惧的象征,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忠实的、不断变化的伙伴。这种对日常事物的重新定义,极大地拓宽了孩子的认知边界。很多家长可能担心,这种文学性过强的教材,会不会让孩子在应试中吃亏?我的体验是恰恰相反。当孩子习惯了用这种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的语言去构建自己的表达时,一旦面对考场上的命题,他们会自动调动储备的语感和对细节的捕捉力,写出的文章自然会高出同龄人一大截,因为他们的“底色”更扎实,底层的文字功底更深厚。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应试工具的范畴,它是在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帮我正在上三年级的女儿克服“写不完”的毛病,她总是卡在开头,然后东拉西扯凑不够字数。但阅读了《全4册王一梅作文一百课》之后,我发现它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无话可说”。书中有一册专门聚焦于“想象力的拓宽”,里面的引导方式非常大胆和新颖,完全没有拘泥于现实生活的框架。比如,它会让孩子想象如果自己变成了家里的一把椅子,会看到和听到什么;或者如果时间倒流十分钟,自己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这种“角色代入”和“时空转换”的练习,极大地激活了孩子大脑中那些沉睡的连接。我女儿开始主动跟我分享她观察到的那些“怪想法”,比如她觉得路灯的灯光像不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一颗。以前她只会告诉我她今天吃了什么,现在她开始描述“云朵像不像棉花糖被拉长了”。这种观察和表达上的质变,让我觉得这笔投资非常值。这套书成功地将“写作文”这个看起来像任务的事情,转化成了一种探索世界的游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