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周的亲爱
定价:25.00元
作者:赵婕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7701231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周的亲爱》系属纪实性人文教育随笔,记述了一个年轻母亲对孩子成长每一步的呵护和观察,对父母双亲的早年回忆,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反思,对婚姻价值、亲族关系的审视,笔涉女性心理、生命意识、人格养成、精神疗愈,既是孩子的成长日志,又是母亲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更是这一代知识女性贡献出的一份个体人格养成的人文标本。
书中许多心得具体而微、鲜活感人,充满哲思和敏悟,有灵气、接地气。无数从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悟得的“道理”,可以让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感同身受,足资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赵婕,四川巴屮人,1995年到北京,北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曾主编《看历史》《启迪》等杂志。先后就职于北大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互联网实验室等,编辑《汪丁丁·青年对话录》(1-9)等,现就职于赵洪云“贝多钢琴学习陪练机”工作室。
出版作品:《民国教育家小传》《爱因斯坦传》《当女人爱上孩子》《纯棉婚姻》《纯棉爱情》《纯棉女友》《爱从自己开始》。
文摘
发射卫星那天,孩子和爸爸一起看直播,被他们的专注吸引,我也去看了。
直播完了,孩子写了一个纸牌“嫦娥一号”,挂在自己的胸前。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只允许我们叫他“嫦娥一号”。日常指挥不动的事情,只要叫“嫦娥一号”,并用倒计时,他立刻响应。
他的衣食住行玩耍学习都可以和“嫦娥一号”联系起来。
一向不愿意穿鞋子,只要说请穿上“着陆器”,就穿;不愿意睡觉,就说现在“嫦娥一号”必须到月亮背面去,于是就乖乖钻到被窝里;吃饭,是“嫦娥一号”加油;弹钢琴,是“嫦娥一号”处理信息……有了“嫦娥一号”做文章,一切太容易了。
偶尔一次,不听话,爸爸说: “那我不叫你嫦娥一号了。”孩子竟然哭了。一天,孩子爸爸悄悄对我说,失灵之后,再想别的花招吧。就像一段时间喜欢吃菜炒饭,一段时间喜欢菜汤,还得寻找下一个食谱。
孩子的世界不可思议。
他督促我们构筑一个幻想的世界,一个必须变化多姿的生活局面。感谢孩子,等他长大了,告诉他这些被他遗忘的珍宝。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就像是夏日午后缓缓流淌的溪水,平缓却不失力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为敏锐,无论是人物微小的动作,还是环境光影的变幻,都描绘得丝丝入扣。初读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进了那个特定的时空,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故事里特有的气味。它没有宏大叙事下的波澜壮阔,而是专注于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中挖掘人性的幽微之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往往在故事的后半段闪耀出惊人的光芒,将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层层剥开。读完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中抽离出来,书中的一些场景和情绪的片段,至今仍在脑海中反复播放,仿佛是记忆深处被重新擦拭过的老照片,清晰而富有温度。这种细腻的笔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对文字驾驭的精准度。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却在沉静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适合在深夜独自一人,伴着一杯温热的饮品,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记忆”和“身份”的解构方式。它不是线性的回忆录,而更像是一系列破碎的、互相矛盾的证词的集合。每一个叙述者似乎都对同一事件持有截然不同的版本,真假难辨,令人对“事实”本身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认定的“自我”,不过是无数个被挑选、被重塑的记忆片段拼凑起来的脆弱结构。这种对主体性的质疑,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的烧脑和哲学化。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对过去经历的叙述是否也同样带有巨大的偏差。这种自我审视的体验是极具冲击力的,它不像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我是谁”的根本性困惑。最终,故事没有给出明确的身份定义,而是将这个沉重的命题,连同书中所有未解的谜团,一起留给了沉思的读者。
评分从整体的氛围营造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异化感”。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是如此的陌生和扭曲,以至于现实世界的逻辑在其中显得苍白无力。角色们的行为逻辑常常游走在非理性的边缘,他们的动机晦暗不明,仿佛生活在一场永不醒来的噩梦之中。这种不安感是全书的主旋律,它不是通过血腥或暴力来体现,而是通过一种持续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平静感达成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利用空间感来强化这种疏离——那些空旷的走廊、永远笼罩在雾中的城镇,都成为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投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无助的拉扯,既想逃离这种压抑的环境,又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想要一探究竟这片荒芜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它挑战了我们对“正常”的定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意义。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带着一种近乎古典的沉稳和一种现代的疏离感,两者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文字的密度很高,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卡在了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位置。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一个词语的用法而停下来,回味其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典故或哲学意味。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通俗易懂,反而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文化资本去解码。这种阅读的“门槛”虽然高,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沉醉于其中——那是一种与智力进行深度博弈的愉悦。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抽象,但作者却总能用最凝练、最富诗意的方式将其包裹起来,不直接灌输观点,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触碰那些形而上的边界。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和思维的广度似乎都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游戏,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迷失中不断发现新的出口,而这些出口往往通向的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谜团。叙事线条交织缠绕,时间线的跳跃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着精心设计的呼应和伏笔。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各个角色的关系网,每一次梳理都能发现之前忽略的微妙联系。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当所有线索在某个关键时刻汇聚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很少有作品能给予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更热衷于展现“过程”本身,让读者充分体验追寻真相的每一步艰辛与乐趣。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动脑筋的解谜作品,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全新的理解和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它的耐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