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孩子的本性格养成书
定价:29.80元
作者:李璐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27053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职场妈妈,时间对我来说极其宝贵,所以我对任何工具书的实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特点是,它在探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采用了非常系统化的“微习惯植入法”。很多书会说“要养成阅读习惯”,但这本书会细化到“如何从每天睡前三分钟开始”,以及“选择什么类型的书籍作为启动器”。它将宏大的“性格塑造”目标,拆解成了一个个可执行、可量化的每日小任务。比如,书中对于“时间管理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复杂的日程表,而是通过一个叫做“番茄任务卡”的小工具,让孩子主动记录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专注”带来的效率提升。我发现,自从我引入书中的那些“小工具”和“小游戏”后,我与孩子之间的拉锯战明显减少了。因为很多时候,是书籍在充当那个“不带偏见的第三方引导者”,我不再是那个唠叨的“监工”。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也非常清晰,大量的图表和清单,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时间紧张的家长,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最需要解决的痛点,并立即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它的实用价值绝对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书籍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情绪管理”这一现代育儿难题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它没有将“好脾气”或“高情商”视为一种天赋,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可以习得的、科学的技能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情绪的流动性”概念。很多家长(包括我)常常会试图“扑灭”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泣时,我们会立刻说“别哭了,买个新的不就行了?”。而这本书告诉我,这种行为其实是阻断了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自然通道。它提倡一种“陪伴式倾听”,即允许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体验和释放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书中介绍的“情绪温度计”和“情绪释放角”的设计,极具创意和操作性。它们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无形中教会了他们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波动。这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真诚、更亲密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如何从“控制”走向“引导”,培养出内心真正强大、能够接纳复杂自我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家那个活泼好动的“小旋风”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为他精力旺盛、坐不住的毛病操碎了心,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理论太枯燥,要么就是空泛地喊口号,根本落地不好操作。但是这本,光是翻阅目录就被它那种实实在在的、贴近生活的场景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批评孩子“不好”,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视角,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约束”那一章节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简单地说“要管住他”,而是分析了在什么情境下孩子更容易失控,并提供了一套包含“预警信号识别”、“情绪降温技巧”和“积极后果设置”的完整流程。我试着用书里提到的“命名情绪”的方法,果然,我家娃在发脾气时,只要我轻轻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沮丧”,他的对抗情绪会瞬间下降一大截,愿意听我把话说完。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起以往我使用的那些“惩罚式”或“奖励式”的短期控制手段,有效得多,也让人感觉更尊重孩子的人格。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充满智慧的语气,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有耐心的老朋友聊天,分享着最真诚的育儿心得。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培养孩子“定力”和“自律”方面感到困惑的父母们。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书籍,里面的观点非常发人深省,尤其是它探讨“如何构建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那部分内容,简直是重塑了我对“鼓励”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多夸奖就是好事,孩子做对了就得赶紧表扬,生怕藏着掖着他下次就不努力了。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概念,即“过程赞美”优于“结果赞美”。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过度聚焦于“你真棒/你得了第一名”这种结果性的评价,反而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害怕失败,最终导致他们只敢选择那些能确保成功的简单任务。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实例,比如,与其说“你画的太阳真漂亮”,不如说“我看到你这次很认真地挑选了橙色和黄色来搭配,你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在细节上”。这种注重孩子努力、策略和坚持的赞美方式,真正做到了将成就感内化。我开始在日常中刻意训练自己这样说话,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当孩子知道他的“投入”被看见时,他再去挑战那些需要更大付出的事情时,底气也更足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且具有逻辑性,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学术著作,而是用清晰的图表和生活化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家长来说,是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对市面上那些打着“性格养成”旗号的书籍大多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流于表面,要么就是老生常谈。但这一本在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独创性。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你应该帮妈妈做家务”或者“你要懂得分享”这种命令式的说教层面。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责任感”的萌芽阶段,强调它其实是从孩子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感知”开始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自然后果”的理论应用。它不是让家长替孩子收拾烂摊子,而是巧妙地设计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不负责任”带来的小小的、可控的挫折感。比如,孩子忘记带水壶,家长不再是立即送过去,而是让他体验一下口渴的感觉,并共同讨论下一次如何避免。这种让孩子直面后果的教育方式,虽然在当下执行起来需要家长有极大的克制力,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培养独立思考和承担能力的关键一步。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情怀,它让我们看到了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个体,这份远见卓识,着实令人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