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测评:综合教育基尼系数方法
定价:24.00元
作者:傅禄建,汤林春,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7500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平享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位适龄儿童的权利,但其前提是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含有差异的均衡,然而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才算均衡呢?傅禄建和汤林春编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测评》借鉴经济学中基尼系数的概念,突破传统上以单项指标计算基尼系数的局限,构造了投入、过程与结果的指标框架,计算出综合教育基尼系数,力求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义务教育的均衡状况,并破解“如何判断义务教育发展是否均衡?”的难题。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论述,有案例,有理性思考,也有实践操作,适合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校长阅读。
目录
序前言章 一个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测评 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测评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复杂性第二章 比较分析:闲内外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测评方法 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测评 第二节 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其测评第三章 测评框架:综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指标与测算 节 测评目的与依据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四章 测评尝试:以上海为例 节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综合教育基尼系数计算 第三节 结果讨论与相关建议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综合教育基尼系数的应用 节 基尼系数方法及其改进 第二节 综合教育基尼系数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 讨论与建议附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框架附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调查表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主编,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督学。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财政部“义务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参与制定《上海市建设基础教育规划》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加全国“十五”、“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担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与目标对策”子课题组长,承担过上海、全国一些重大教育政策研究课题。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撰稿人之一),撰写专著《思考与判断》。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信息调查、教育政策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效能研究等。先后在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担任过督学、学校部经理和学校董事长等职,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教育信息队队长。主持和参加过*、部级和市级课题多项;在《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人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为上海市委、市、市教委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参与撰写《中小学管理比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外国教育家评传》、《教育行政》、《冲突·建构·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等著作。
文摘
序言
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相对紧凑,这进一步强化了它作为“专业工具书”的定位,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当我尝试将这本书带到咖啡馆,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时,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本书要求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几乎是沉浸式的阅读状态,它需要你放下所有杂念,全神贯注于其推导过程。我注意到,书中大量使用了特定的统计术语,如“异方差性处理”、“面板数据回归”等,这些词汇的密集出现,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如果将教育均衡比作一首交响乐,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奏响其中的每一个声部如何和谐共存,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乐器制作工艺的详尽手册——它告诉你小提琴的弦应该用多少磅的张力拉伸,大提琴的音箱木材应该如何配比,精确到毫米,但却很少提及这些乐器合奏起来的美妙瞬间。它提供了“如何测量”,却很少触及“测量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感受和行动”。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完全避开了情绪化的表达,这在讨论“公平”这一极易引发情感共鸣的话题时,显得尤为独特。我本以为会看到对历史进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痛心疾首的控诉,或者至少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激情澎湃的展望。但作者似乎完全没有兴趣参与这种“情绪消费”。他像一个冷峻的工程师,只专注于构建一个精确的测量框架。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拍案叫绝的、充满洞察力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区域的教育投入如何通过复杂的转化机制,最终影响了家庭的社会流动性。这本书里,案例是作为模型验证的“小白鼠”,而不是独立的叙事主体。它提供的似乎是一种结构性的、去人性化的视角。这让我不禁思考,当我们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成一组组变量进行衡量时,我们是否也同时抽离了那些驱动教育进步和阻碍公平的鲜活的人的意志和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严谨,但对于那些希望从阅读中获得行动指南或精神鼓舞的读者而言,它可能显得过于疏离和学术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与烫金的书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初看之下,会让人联想到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满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家,带着我们漫步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广阔图景之中,用数据和理论的丝线,细致地编织出那些在光鲜的统计数字背后被忽视的角落。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试图寻找那种宏大叙事时,却发现作者似乎更钟情于一种近乎于田野调查般的微观切入。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直击人心的故事集,讲述那些偏远山区孩子和城市重点学校学生之间,那看不见的鸿沟是如何一代代加深的。或许是我期望过高,或者说,我将一本严肃的计量经济学书籍错认成了教育社会学的散文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客观,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精确感,对于那些渴望从文字中感受到教育公平的温度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剂过于清醒的良药。它更像是一份专业人士之间的技术交流报告,充满了只有同行才能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和模型推导,对于我这样带着一份朴素关切走进来的普通读者,初期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充满挑战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解码那些复杂的数学符号背后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其绵密,逻辑链条几乎找不到断点,这无疑是其学术价值的体现。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建筑设计,每一个支撑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校准和加固。然而,正是这种无懈可击的内部一致性,反而带来了一种阅读上的疲惫感。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附录中的图表和脚注,去确认一个特定的变量是如何被界定的,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统计学上是如何被净化的。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书籍,更像是在啃食一本需要被反复研磨的参考手册。我原本期待能从文字中窥见作者对于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比如“何为合格的教育供给”,或者“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内涵是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宏大且极具启发性的问题,似乎被巧妙地放置在了数学公式的背后,需要读者自己去“反推”出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高精度的地图,却缺少了向导的指引,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想象地图上的每一条街道所对应的真实场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为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是更精细的测量工具。但从一个对社会进步抱有热切期望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缺乏一种能够激发共鸣的“人情味”。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停下来,深思片刻,并引发我对身边教育现象重新审视的观点或论断。比如,关于教师流动性对均衡发展的影响,我期望读到一些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和区域吸引力的讨论,从而理解为何优秀的师资总是向少数几个中心聚集。然而,这本书似乎将这些社会心理和制度困境,统统简化成了可以量化的参数,并最终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指数模型中。这种“过度量化”的处理方式,虽然在方法论上无可指摘,却让我感觉教育这场深刻的社会议题,被无形中削弱了其应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极其精确但略显冰冷的“均衡状态快照”,而非一部催人奋进的改革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