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临床50年治疗头痛经验的总结。作者强调头痛治疗,在理论上以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为主,以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为辅;在治疗上以针灸辨证论治为主,以中药辨证论治为辅。作者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古今治验之精华与各家治法之要相结合,并将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充实其中,总结出针灸、中药治疗头痛的主要穴位、药物及十种治疗方法。本书是全面介绍头痛诊断和治疗的一本专著。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以实用为特点,语言精简,图文并茂,是针灸医师、中医师和教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何树槐,出身于中医世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之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教研室主任、针灸推拿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现任意大利维拉嘉达高级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西班牙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教授。出版教材及专著十余种,主要有《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保健学》《实用针灸辞典》《中国针灸学》《针灸临床辨证与治疗》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如《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针灸治疗偏头痛70例》《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论浅刺多穴法》等。
图书目录
上篇总论
di一章 头痛概述
di一节 头部的致痛结构
第二节 引起头痛的原因
第二章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di一节 头颅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第二节 头痛的病因病机
第三章 头痛治疗方法
di一节 针刺治疗头痛常用穴位及方法
第二节 药物治疗头痛选药方法
第三节 针药并用治疗头痛十法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偏头痛
di一节 常见型偏头痛
第二节 偏瘫型偏头痛
第三节 腹型偏头痛
第四节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第五节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第六节 周期型偏头痛
第七节 经期偏头痛
第八节 颈椎病性偏头痛
第九节 丛集性头痛
第五章 紧张性头痛
第六章 枕神经痛
第七章 三叉神经痛
第八章 颞动脉炎
第九章 脑损伤后头痛
第十章 颅内低压性头痛
第十一章 良性颅内压zeng高性头痛
第十二章 高血压性头痛
第十三章 鼻源性头痛
第十四章 耳源性头痛
第十五章 眼源性头痛
第十六章 牙源性头痛
第十七章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十八章 一氧化碳中毒性头痛
参考文献
我接触了许多关于传统疗法的书籍,但这本书在阐述理论深度上真的达到了一个让我惊讶的高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比如简单罗列几个穴位名称了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头痛类型背后的病机传变,用词精准而富有逻辑性。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把复杂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影响,用一种非常贴近临床实际的方式解读出来。尤其是一些关于“辨证论治”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在行文间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藏不住的,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这门古老医学的敬畏和热爱,绝非泛泛之辈能够写就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我一直对自我调理很感兴趣,但很多书光说不练,理论一大堆,到了实际操作环节就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本书里关于手法和药方的介绍,简直就是手把手地教你。比如,按摩某些特定区域时力度应该如何把握,捻转的手法要领,甚至连表情和语速的调整都提到了,非常细腻。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为家人做了一些简单的放松和调理,效果立竿见影,那种看到自己所学能在现实中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医者仁心”的理念落实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案头,随时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还涉及到许多罕见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思路,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是拓展视野的宝库。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也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固步自封地排斥新知。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不是教条,而是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每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点和理解角度,这充分证明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专业范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科普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做得非常精美,那些穴位图和经络走向图,线条清晰,标注准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明白。翻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不像有些医学书籍那样生硬晦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觉得里面装载的知识也一定分量十足。那种实体书特有的油墨香气和纸张的质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让人在阅读时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知识的厚重。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鱼龙混杂,真正有价值的不多。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大气,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晦涩的古文,而是用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体系来阐释传统智慧,这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字功底和教学能力。它不会让你读完后产生“我好像什么都没记住”的空虚感,反而能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良师,引导你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的奥秘,而不是简单地给你一堆即时见效的“秘方”。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让人读完后感觉思维都变得更开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