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第三版) |
| 作者 | 徐光兴 |
| 定价 | 52.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476676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是很多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教材,作者徐光兴在心理咨询领域享有大名。现在推出《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第三版)》,新版本加强了对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论题,以及其理论基础和行为基础的探究,指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存在的基础性的选择和张力是'人'和'人性'。与其他教材不同,本书着重论述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轨迹,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在未来的30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发展趋势。本书始终把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个人成长、督导和职业资格的取得以及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生涯发展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研究。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途径与对策的研究'的成果体现,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完成的课题项目。 |
| 作者简介 | |
| 徐光兴,1989年出国留学,专攻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咨询和诊断技术,获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作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回国。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在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著作90余部。 |
| 目录 | |
| 章临床心理学导论 导言 一.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1.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2.“临床”的含义及其学科支撑 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1.以心理障碍或不适应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领域广泛 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潮流 三.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 1.“SCA”模式的构成 2.专业心理咨询与非正式助人的区别 3.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导言 一.临床心理学的开端 1.从古代到中世纪 2.精神疾患者的解放 3.临床心理学的曙光初现 二.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1.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与研究 2.起先导作用的五门学科 三.临床心理学的创立 1.创立临床心理学的先驱 2.临床心理学的确立期 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四.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关系 1.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对障碍的处理区分 2.心理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区别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 导言 一.类型学理论 1.历史上的类型学理论 2.临床心理学诊断的类型论 3.类型学理论的总结 二.发展与认知的理论 1.什么是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3.鲍尔比的“母子依恋”理论 4.凯赛尔的发展诊断理论 5.埃里克森的人生周期发展理论 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什么是行为主义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3.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实验 四.精神分析学理论 1.什么是精神分析学 2.精神分析学诸理论 3.对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评价 五.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变革 1.阿德勒的个体理论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3.霍妮的社会文化理论 4.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5.心理咨询运动的哲学思想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四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督导与职业资格 导言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与培训 1.咨询师的职业技能 2.咨询师的培训 3.咨询师的培养课程 4.对咨询师的督导 二.国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 1.美国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 2.英国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或注册 3.日本的临床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 4.中国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 三.心理咨询的开业与职业伦理道德 1.心理咨询师的开业 2.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 3.咨询师的职业道德 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 1.什么是工作倦怠 2.心理咨询师的耗竭 3.咨询师的身心健康维护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危机 导言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 2.心理健康的生涯性 3.心理健康科学的发展 二.压力和应激 1.什么是压力和应激 2.压力和应激的适应综合征 3.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 三.压力和应激的应对策略 1.斗争应对和应激应对 2.个体应对策略 3.对压力和应激的管理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危机干预 1.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2.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 3.创伤后危机干预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六章心理障碍与 导言 一.理解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的产生 2.什么是行为 3.心理障碍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不适应的行为 1.依存的症状 2.反社会行为与犯罪 3.自杀 4.性障碍与 三.神经症与焦虑障碍 1.神经症的类型 2.身心症的分类诊断 3.焦虑障碍的类型 四.精神障碍与疾患 1.精神分裂症 2.境界例 3.双相障碍——躁郁症 五.儿童身心发展障碍 1.一次性和二次性障碍 2.儿童发展障碍的类型 3.三次预防的概念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七章人格理解与评估 导言 一.人格理解的基本原则 1.什么是人格理解 2.人格理解与临床面接 3.人格理解与人格诊断 二.人格理解与评估的主要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2.行为和社会认知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4.人格特质理论 三.人格评估的基本技术 1.人格的形成与结构 2.评估人格的适应机制和防御机制 3.健康人格的评估指标 4.人格障碍的评估 5.人格的心理诊断 四.临床面接中的人格理解方法 1.面接与行为观察 2.精神分析疗法的面接诊断法 3.一般心理咨询中人格评估的面接技术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八章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导言 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修订与发展简介 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的诊断分类与使用方法 3.《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 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变化 二.智力测量技术 1.比奈智力测量 2.韦克斯勒智力测量 3.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量 4.各种智力测量的比较及注意点 三.问卷调查诊断技术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2.康奈尔医学指数 3.Y-G人格测量 四.投射测验技术 1.罗夏墨迹测验法 2.主题统觉测验 3.树木描画测验法 五.使用心理诊断技术的注意点 1.基本原则 2.结合临床面谈 3.心理诊断实施者的继续教育与训练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九章咨询技巧与咨访关系 导言 一.心理援助的基本概念 1.心理援助及其定义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要求 3.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注意点 二.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1.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 2.咨询面接技巧 3.初次面接的要点 4.面接的继续,中断和终结 5.咨询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三.咨访关系的构建 1.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人际关系 2.初次面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3.移情和阻抗 四.咨访关系中要重视的问题 1.治疗契约与咨询同盟 2.心理咨询师的形象 3.改变与咨访关系的结束 4.咨询收费问题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章经典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导言 一.心理动力学治疗技术 1.什么是心理动力学疗法 2.短期心理动力治疗 3.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几个问题 4.梦和催眠 二.阿德勒和荣格的心理疗法 1.后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 2.阿德勒的疗法 3.荣格的心理疗法 三.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技术 1.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2.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运用 3.从认知行为疗法到建构主义疗法 四.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技术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 2.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学派 3.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技术特点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一章系统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导言 一.格式塔疗法 1.什么是格式塔疗法 2.格式塔疗法的一些重要原理 3.格式塔疗法的技术运用 二.家庭系统疗法 1.家庭疗法的诞生与发展 2.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流派 3.家庭疗法的主要技术运用 三.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 1.什么是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 2.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概念 3.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运用 4.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 四.东方人的心理疗法 1.禅修与正念疗法 2.森田疗法 3.内观疗法 4.瑜伽疗法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二章表达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导言 一.表达性艺术疗法 1.什么是表达性艺术疗法 2.戏剧疗法 3.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技术 4.叙事性咨询技术:用故事进行治疗 二.儿童游戏疗法 1.游戏疗法的心理学基础 2.游戏疗法的作用 3.游戏疗法的构造和技术 4.游戏疗法案例 三.沙盘疗法 1.沙盘疗法技术的发展 2.沙盘疗法的心理诊断技术 3.沙盘疗法的治疗理论与技术特点 四.音乐疗法 1.音乐疗法的技术特征 2.音乐疗法的适用对象及治疗前的诊断 3.治疗者的素质与环境布置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三章发展障碍儿童的咨询与治疗 导言 一.儿童情绪障碍 1.什么是儿童情绪障碍 2.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 3.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二.学习能力发展障碍 1.学习困难 2.语言障碍 3.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 三.自闭症 1.自闭症及其诊断标准 2.自闭症诊断量表 3.自闭症经典案例报告 四.阿斯贝格症候群 1.阿斯贝格症候群的诊断标准 2.阿斯贝格症候群与自闭症的比较 3.经典案例报告:数学天才儿童L 五.感觉统合疗法 1.儿童大脑的发展与感觉统合疗法 2.感觉统合疗法的基本构造 3.感觉统合疗法的特点与治疗效果 4.案例研究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四章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咨询领域 导言 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 1.学校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 3.“三层次介入”的理论 4.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内容 二.家庭婚姻生活的咨询 1.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的变化及特征 2.夫妻关系与婚姻问题 3.家庭心理咨询 三.职业生涯的心理咨询 1.职业压力症的产生 2.职业压力导致的障碍 3.企业EAP与职业心理咨询 四.社区心理健康 1.社区的作用 2.社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 3.社区心理服务“三次预防”的理论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第十五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未来的挑战 导言 一.信息科学技术与心理咨询 1.互联网心理咨询 2.互联网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 3.手机心理咨询 二.人性化与伦理的问题 1.心理咨询中的“人” 2.人类基因遗传与进化的影响 3.性取向问题 三.咨询机构的组织氛围与压力 1.咨询机构的市场和商业行为 2.组织的耗竭和咨询师的健康问题 3.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如何确定 四.整合的趋势: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多样化与统一 1.“综合主义”与“纯粹主义”之争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3.整合:寻求共同的主题 4.整合与发展趋势的预测 本章概要?关键词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个人幸福感的书籍,内容非常实用,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强调,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一种可以通过日常实践来培养的状态。书中提出的一些理念,比如“感恩练习”、“意义感追求”和“积极情绪体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试着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让我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而关于“意义感”,作者鼓励我们去寻找那些让我们觉得生命有价值的事情,无论是工作、爱好还是帮助他人,这都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书里还介绍了许多促进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冥想、正念呼吸,以及如何培养乐观的心态。我发现,通过这些练习,我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快乐,而是教你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幸福。它让我明白,幸福是一种选择,一种需要主动去创造和维护的状态。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这个概念,并认识到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从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到充足睡眠、压力管理,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所吸引,它不是让你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是强调小步快跑、循序渐进。我根据书中的方法,开始尝试每天早起半小时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并坚持晚餐不吃宵夜。一开始有些困难,但当我看到身体逐渐发生的积极变化,比如精力更充沛、睡眠质量提高时,我变得更有动力了。这本书还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些都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它让我明白,健康是一种整体性的状态,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去努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拥有了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并且看到了通往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的清晰路径。
评分一本关于如何应对生活中挫折的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大道理,而是提供了许多实操性极强的技巧,教你如何识别并调整那些常常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思维模式。比如,书中提到的“认知重构”练习,我试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运用,发现确实能够改变我看待问题的角度,从“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转变为“我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什么”。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工作中被同事误解,或者感情上受到打击,都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认知来走出困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纳”的部分,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鼓吹“积极向上”,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如何与负面情绪和谐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对抗。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非常耐心且专业的向导,在我迷茫和痛苦的时候,指引我找到内心的力量和出路。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份可以陪伴我成长的工具,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如何处理童年创伤的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让我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童年创伤定义为“坏事”,而是将其视为影响我们成年后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的根源。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等。我通过书中的一些自我探索练习,比如回顾童年时的重要事件、识别自己常常出现的负面情绪模式,我竟然能够慢慢地梳理出一些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并找到了它们的源头。作者提供的方法,比如“内在小孩”的疗愈、情绪的释放和接纳,都非常富有洞察力。它让我明白,我们过去的经历,并非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宿命,而是我们可以去理解、去疗愈、去整合的力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支持性的空间,让我能够面对那些曾经被我刻意回避的伤痛,并最终实现内心的和解与成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对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深刻地体会到了沟通的艺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应该这样做”的规则,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犯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比如,关于“倾听”这一点,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常常在对方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回应,根本没有真正听进去对方的话。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练习,比如“积极倾听”和“同理心反馈”,我尝试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中运用,效果惊人。当我说出“我听到你说……,你的感受是……,是这样吗?”时,对方的表情明显变得放松,也更愿意敞开心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冲突的产生,并非因为彼此不爱,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建立更深厚、更健康的人际连接。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盲点,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感觉与周围人的关系都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