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捕捉儿童敏感期
定价:38.00元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2705739
字数:29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21世纪具影响力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累计突破60万册
中外教育史上,这是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
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出内在的生命力
内容提要
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啊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孩子以上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学习——由生命的内在驱动的对与外界环境和生命本身的学习!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目录
作者介绍
孙瑞雪,我国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宁夏科学启蒙研究会创办人。
孙瑞雪发展和延伸了一套完整的儿童发展的爱和自由理论和敏感期理论,其贡献在于帮助成人了解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文摘
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
主人公:畅畅,0~4岁
世界就是味道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出生后四十几天,孙(瑞雪)院长来看畅畅。观察了一会儿,她说:“晓晶,你看畅畅在做什么?”只见他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哼哼”着。
孙院长说:“他用手的敏感期来了。这种状况应该稍稍支持一下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畅畅努力了几下后,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真神奇!
孙院长说畅畅的衣袖过长,棉袄太厚重,手不容易够到口。我们马上给孩子换了衣服。几天后,畅畅终于能顺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一天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百天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吃手指,几乎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到会用手抓东西时,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止,每逢这时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运的是我明白这一切,我会在畅畅“工作”的时候劝说大家不打扰他。
然后畅畅开始咬东西,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就是咀嚼、吞咽,再后来就开始吸饮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
有时我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咬笔帽,我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这一年里,我对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李晓晶畅畅妈妈)
*孙瑞雪:
婴儿在喝过糖水后会拒绝喝白水。小狗崽也是这样。很显然,婴儿和小狗崽都会用口来品尝味道。
但是,婴儿用口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婴儿用口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在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训练,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里什么都放,放到塞不下为止,再吐出。不仅如此,同时口还肩负着发现这个世界的工作,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幼儿也都用口来认识。幼儿喜欢用口来分辨,打开一个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开另一包,再吃一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同口味的果冻,都被孩子们打开了,吃一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这一个,再吃那一个。”成人仅仅把它理解为吃,按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一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通过口而健全口的机制,通过口来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只不过0~6岁,尤其0~2岁是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再大一些,满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却常常表现在玩了,还不能是一个完满的结束,玩了,吃了,才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个特点成人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对接
自畅畅出生以来,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太令我惊讶了!”真的,他的成长是如此迅速,发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
畅畅9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在幼儿园工作的大姐来我家陪他玩。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意识到好一阵子没听到儿子的声音,奔过去一看,畅畅正练习盖瓶盖呢,大姐在旁边扶着奶瓶。看上去他使了很大的劲儿才拔起瓶盖,又想努力盖回去,盖偏了就重盖,反反复复。我当时看了一下时间,这个过程居然持续了20分钟!
从这天起,畅畅开始喜欢盖奶瓶盖,还学会了把笔插进笔帽里。当时正值夏天,各种各样的饮料盒、吸管成了他钟爱的玩具。有些饮料盒的吸管孔非常细小,他的小手怎么也对不准那个小孔,插好几次才能成功一次,以至于一插进去他就要长长地呼一口气,似乎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秋节过后,家里有了一个圆形的月饼盒,畅畅又把那个月饼盒玩了半个月。接着他又开始玩锅盖。我给他一大一小两个锅盖,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会儿把大盖盖上,一会儿把小盖盖上。但小盖一盖就掉进锅里,他伸手取出来,很奇怪地看着。过一会儿看明白了,把小盖扔到锅里,又把大盖盖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终拿着锅盖顶部的那个圆疙瘩,绝不会拿着锅盖边。
从盖奶瓶到盖锅盖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后来,我给畅畅买了一小瓶AD钙奶,畅畅居然把吸管扔掉,直接对口喝。回想起那段把吸管当宝贝的时期,真是不可思议。
那个敏感期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畅畅会有什么令人惊讶的进步呢?(李晓晶畅畅妈妈)
*孙瑞雪:
蒙特梭利的“圆柱体插座”就是为儿童的“对接”游戏设计的。在盖、插、拧……这些基本动作的重复中,儿童在建构手的组装能力,还在发展着早的空间感觉(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蒙特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口与手(在谈语言敏感期时会详细谈口)。当一个儿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时,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过手来占有环境。婴儿出生时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婴儿就用这个他仅能支配的器官唤醒了手——他不停地吃手,从而发现自己有手。可以想象,当婴儿次将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时,肯定会有“开天辟地”般的惊喜。当幼儿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音响、电视机、洗衣机……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念:他喜欢把外面的插进去,里面的抖出来;将磁带插入,关上带盒;抽屉打开,拿出东西……如此反复进行。
宝贝,你的玩具呢
畅畅3岁半了,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觉时他会要求我讲故事、读书给他听,现在,他要给我讲他的朋友,讲老师,讲幼儿园。看着畅畅的笑脸,我感慨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
一天,畅畅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回来,手里拿着一张“”:“妈妈,看!。”我蹲下来接过那张,显然是一张玩了很久的,不是畅畅的。“是谁的?”“我的好朋友和我换的,就是用那个金箍棒换的嘛!”畅畅大声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样。这时我才发现昨天小姑给他买的那根金箍棒没带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遇到一些烦恼。每天早晨上幼儿园,畅畅都要带上好几个玩具。晚上回来时,有的玩具“失踪”了,有的变“陌生”了,不用问,要么送人了,要么和好朋友交换了。
一天清晨,畅畅决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带到幼儿园。下午接他时,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来。果不其然,畅畅用它们换了一支破损的毛笔,还快乐地说:“妈妈,这是我好朋友换给我的,我好朋友说这个毛笔不但可以写字、画画,还能玩沙子,看!”然后用那支毛笔极认真地刷刷脚趾缝里的细沙:“妈妈看!它真好用。”我只好点头表示赞同,但心里有些不安,担心他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吃亏。
一天下午去接畅畅,远远看见他正在和明明交谈,神情非常认真。走近了,听到明明问:“你同意了吗?你说呀!”畅畅答:“同意,都说好了嘛!”看到我,畅畅说:“妈妈,我把我的枪和明明的碟交换。”明明问:“阿姨,你同意吗?”“畅畅的玩具,他说了算呀。”说完我就后悔了。那把玩具枪是一个朋友专门在上海给畅畅买的,价格昂贵。我知道不可以干涉孩子,但还是忍不住给他讲了一些道理。听了我的话,畅畅说他有个好主意,先互相交换两天,然后再换回来,我很高兴。第二天晚上我提醒畅畅,他说:“妈妈,我就想把枪换给明明。”我又讲了些道理,后说:“这些都是妈意见,枪是你的,你自己做决定吧。”畅畅沉默了一会儿,懊恼地说:“妈妈,你烦人,你不给我自由。”我愕然。
第二天,畅畅把枪带回来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会问家里的用品比如衣服架、电脑、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们去交换。我认真地告诉儿子:“宝贝,这个家里,你的玩具、书、衣服都是你自己的,电脑、电视等用品是属于我们三个人共有的,你的东西由你支配,共有的东西我们共同支配。比如说你要把枪换给明明,妈妈应该尊重你的意见,由你来决定,以后妈妈会努力做到,好吗?”我希望儿子能恢复他自由的心智。
一个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侠电视剧,畅畅突然说:“我的宝剑送给好朋友了,我没有了,我想要回来。”老公说:“儿子,说话要算数,送给别人就不能再要回来了,你说呢?”“那我想个好办法,明天我给他拿个玩具把宝剑换回来。”
我和老公相视而笑。(李晓晶畅畅妈妈)
*孙瑞雪:
……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极大地提升了父母的“敏感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故事所裹挟,从而失去了对自家孩子独特性的关注。这本书就像是一副“望远镜”,帮助我们拉远焦距,看清孩子成长的宏观脉络。它让我开始真正地去“看见”我的孩子,而不是“想象中”我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比如,关于语言发展的那几个章节,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孩子看似会说,但就是不爱开口,或者只是模仿,这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准备过程。这种理解,让我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用提问引导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从而鼓励孩子主动思考。阅读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过程,它不断地提醒我,最好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和耐心的陪伴者。这种静心下来的力量,是任何高科技玩具或昂贵早教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向周围所有新手父母大力推荐这本书,它读起来轻松愉悦,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且结构性的。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型——基于尊重和理解的模型。过去我可能习惯于用“我说你做”的模式来处理问题,现在我更倾向于与孩子协商,去探究他行为背后的需求。书中关于社交敏感期和自我意识萌发的内容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理解了孩子之间冲突的本质,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健康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不是限制,而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整本书的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而且提供的建议都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内在梳理,对“如何做个好父母”这个命题有了更成熟、更从容的回答。它给予的,是知识和方法,更是为人父母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宁。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理论要求很高的读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零散的经验分享,而是背后有坚实理论支撑的系统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读起来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专业积淀,但她巧妙地将复杂的心理学术语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理论的家长也能轻松吸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敏感期重要性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了“错过”的后果并非世界末日,而是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这种务实而不夸张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靠。它指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适宜的环境”,而非“完美的家庭”。这种重心转移——从关注孩子的“表现”到关注环境的“质量”——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核心的认知升级。它让我明白了,环境的准备比父母的唠叨重要一百倍。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非常喜欢,它不像那些理论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作者的文字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房间里忙碌探索的身影。特别是关于“动作敏感期”的描述,让人记忆犹新。我立刻回想起我家小宝前段时间疯狂迷恋把所有东西从高处扔下去的行为,当时我只觉得是淘气,甚至有点恼火。但书中解释了这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探索和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需求,一下子让我明白了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全书,让我对很多日常育儿的冲突点都找到了更温和、更智慧的化解之道。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观察工具和思考框架,教会我们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如何在他准备好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强行塑形。这套方法论极其扎实,操作性强,是摆脱“育儿内卷”的一剂良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在育儿路上摸索的父母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之前总觉得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就该做某件事,一旦不按常理出牌就焦虑万分,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黄金窗口期”。读完后才明白,原来所谓的“敏感期”并非是僵硬的刻板要求,而更像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内在需求。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行为模式的细腻捕捉和深入剖析,让我对孩子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孩子对秩序的执着、对细节的迷恋,过去我可能只会简单地归结为“爱较真”,但现在我理解那是他们构建认知世界的重要基石。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提供的指导并非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同理心和实践性。它强调的是“观察”而非“干预”,鼓励我们退后一步,真正去倾听孩子无声的语言。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原有的焦虑感,让我学会了放松地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学会欣赏他们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帮助我们重建亲子关系的哲学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