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存义武学辑注:三十六剑谱 |
| 作者 |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
| 定价 | 8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4494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
| 作者简介 | |
|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
| 目录 | |
| 章 总论第二章 分论 |
| 编辑推荐 | |
|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流传下来的“秘籍”何其多,大多是捕风捉影的野史轶闻,能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然而,这部《辑注》的出现,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并非那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武林秘籍”,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度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其中对于三十六剑谱的每一个具体招式进行剖析时,配图的精准度和文字描述的细致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其他武术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这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和人体结构认知,即便是放在现代体育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我尝试对照书中的描述,在空旷的场地上模拟演练了几组,立刻体会到了校注者在“校”和“注”上的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确保了动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动作中那种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解读完美融合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见效的时代,沉下心来研读一部如此厚重的古典武学著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武”,绝非街头巷尾的打斗技巧,而是一门融汇了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的综合艺术。李存义老先生的拳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至高境界。特别是书中关于“气势”的论述,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读之令人心神为之一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守中用虚”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武术中的防御策略,更像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懂得在关键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开放,才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跨越领域的哲学思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武学教材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层次感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很多原本模糊的武术概念都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它不像那些速成的“教程”,而是要求读者拿出时间,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剑意”的描述,那种并非强调招式花哨,而是追求一击必中的内在精神力量,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校注者的工作使得这些深奥的意境变得可触可及,他们没有过度现代化这些概念,而是用清晰的现代语言去勾勒出古代大师的思想轮廓。翻阅全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承力量,仿佛能听到那位老拳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教导的不仅是剑招,更是对生命、对对手、对自身的尊重。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武学的同好而言,这本《辑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宝藏发现,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文化内涵,是市面上许多浮躁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略带泛黄的纸张,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捧着它细细摩挲,光是看着那些笔画遒劲的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宗师气度。书中对古代武学理论的梳理,远比我预想的要系统和深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招式,更是在探讨“势”与“意”的结合,那种对内功心法的阐释,文字间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武学,修行的究竟是身体,还是心性?校注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注释精准,引经据典,既尊重了原作的古朴,又极大地便利了当代读者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虚实变化”的探讨,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武学交锋中瞬息万变的精髓,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听见兵器碰撞的声响。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能够轻易读懂,它需要耐心,需要对传统武术精神的敬畏,但一旦领悟其皮毛,对武术理论的认知便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评分从排版和编校的专业度来看,这本书的水准是令人信服的。作为一个对古典文献略有涉猎的人,我非常关注校注版本是否“忠实”于原著,同时又是否能有效“阐释”原著。阎伯群和李洪钟两位校注者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上,他们采用了多角度的对比论证,避免了单一解释带来的僵硬和片面。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步法”描述,书中引用了至少三种不同流派的理解,然后给出最贴合李存义本意的推测,这种严谨的考证态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踏实,完全没有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浮夸感。书中的插图虽然是后配的线条画,但其对招式起手和收势的描绘极其到位,每一个关节的转折角度都清晰可见,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钻研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