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义武学辑注:三十六剑谱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9787530484494

李存义武学辑注:三十六剑谱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97875304844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剑术
  • 李存义
  • 三十六剑谱
  • 传统武术
  • 兵器
  • 武学
  • 校注
  • 阎伯群
  • 李洪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4494
商品编码:294993495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存义武学辑注:三十六剑谱
作者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0484494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作者简介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目录
章 总论第二章 分论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文摘



   序言

《三十六剑谱》是近代武术大家李存义先生毕生武学精髓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剑术技击理论与实践的典范之作。本书由其弟子阎伯群、李洪钟倾注心血校注,以详尽的文字和严谨的考据,为我们展现了李存义先生高深莫测的剑术造诣。 李存义(1847年—1927年),字厚安,河北沧州人,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也是形意拳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武术的研习与传承,不仅在形意拳领域造诣极深,更将形意拳的劲力与剑术相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剑术体系。其剑法讲究以意领剑,以气助势,形神合一,劲力充沛,变化无穷,在当时的武林界享有盛誉。 《三十六剑谱》并非仅仅是三十六个剑招的简单罗列,而是李存义先生武学思想的系统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剑术理论的深刻挖掘和创新实践。本书在内容上,以三十六个剑谱名称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每一式剑招的技击原理、练法要领、攻防策略以及配合身法、步法、眼法、心法等要素。 核心内容解读: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剑术内在机理的深刻揭示。李存义先生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形意拳“理、法、劲、气、神”的武学理念融入剑术之中。 以意领剑: 剑法并非机械的动作,而是由意念先行,劲力随之而发。书中对每一式剑谱的意境描绘,都旨在引导习练者体会剑在手中,意在心中,心随意转,剑随心动的境界。例如,某些剑谱可能以“劈心”、“刺喉”、“崩山”等名称来暗示其攻击的意图和劲力方向,通过体悟这些名称背后的意蕴,习练者才能领悟到剑法的精髓。 以气助势: 剑术的威力,离不开气的支撑。李存义先生的剑法,将形意拳的内气修炼与剑术的外部表现完美结合。气沉丹田,充盈四肢,通过剑的运动,将充沛的内气传递至剑尖,形成势不可挡的攻击力。书中可能对如何“含胸拔背”、“气贯四肢”、“意送剑尖”等具体练气要领有所阐述,帮助习练者建立正确的内气运行体系。 形神合一: 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形,指剑的动作;神,指剑的精神气韵。李存义先生强调,练剑不仅要练其形,更要练其神。眼神的锐利、身体的协调、剑的运用,都应达到浑然一体,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境界。书中对每个剑谱的描绘,可能包含对眼神的运用(如“剑光如电”、“眼随剑走”)、身体的姿态(如“腰脊如鞭”、“身随剑转”)的细腻描述,这些都是实现形神合一的关键。 劲力变化: 形意拳的劲力以“五行”为基础,如崩、劈、钻、炮、横,其变化万千。《三十六剑谱》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劲力的变化。书中对每式剑谱的劲力运用,可能都有精妙的解释,例如,如何运用“崩劲”开路,如何用“劈劲”破防,如何用“钻劲”穿透,如何用“炮劲”发力,以及如何用“横劲”绞缠。这些劲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形成连绵不绝、变化多端的攻击组合。 技击实战: 《三十六剑谱》的每一式剑谱,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招式。书中可能不仅仅描述了招式的形态,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其在实战中的应用。例如,面对不同的攻击,如何运用特定的剑谱进行化解、反击;如何利用剑的长度、角度、速度来取得技击上的优势;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进退变化来扰乱对方的部署。这些实战性的分析,对于习练者提高实战能力至关重要。 校注者的贡献: 阎伯群、李洪钟作为李存义先生的嫡传弟子,对师父的武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校注工作,不仅是对师父武学传承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后学者的无私奉献。 校勘严谨: 校注者在整理李存义先生的传授内容时,必定经过反复的核对与考证,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习练体悟,结合李存义先生的口传心授,将原本可能零散的笔记、录音或口述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成册,力求还原李存义先生的原意。 释义精当: 对于一些晦涩的武学术语、意境描绘,校注者会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他们会结合实际的练功体会,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剑招的技法要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武学哲理。这种释义,对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剑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补充完善: 在保留李存义先生原意的基础上,校注者也可能根据当时的武学发展和自身实践,对某些剑谱的练法、用法进行补充说明。这些补充,并非篡改,而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李存义先生的武学思想,使其更加适应后人的学习和实践。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三十六剑谱》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武学传承的珍贵载体: 作为李存义先生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研究和传承近代形意剑术的宝贵资料。它不仅记录了李存义先生的剑术技法,更承载了他对于武术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哲学。 传统武术研究的范本: 对于武术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结构、语言以及校注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近代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传统剑术的演变规律。 习武者的入门与进阶指南: 对于渴望学习中国传统剑术的习武者而言,《三十六剑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书中清晰的讲解和严谨的校注,为习练者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剑法套路,到深层的劲力运用,再到高妙的技击理念,本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习练者的需求。 中华武术文化的瑰宝: 剑术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十六剑谱》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法展现,是中华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结语: 《三十六剑谱》不仅是一本武术著作,更是一部凝聚着智慧、汗水与热爱的传承之作。它向我们展示了李存义先生在剑术领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武术深邃的魅力。阎伯群、李洪钟两位先生的呕心沥血,使得这份宝贵的武学财富得以完好地保存和传播,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武术爱好者,在探寻中华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发扬光大。本书的问世,无疑为中国传统武术界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世界武术文化贡献了一份独特的东方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流传下来的“秘籍”何其多,大多是捕风捉影的野史轶闻,能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然而,这部《辑注》的出现,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并非那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武林秘籍”,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度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其中对于三十六剑谱的每一个具体招式进行剖析时,配图的精准度和文字描述的细致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其他武术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这背后蕴含的力学原理和人体结构认知,即便是放在现代体育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我尝试对照书中的描述,在空旷的场地上模拟演练了几组,立刻体会到了校注者在“校”和“注”上的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确保了动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动作中那种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解读完美融合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见效的时代,沉下心来研读一部如此厚重的古典武学著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武”,绝非街头巷尾的打斗技巧,而是一门融汇了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的综合艺术。李存义老先生的拳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至高境界。特别是书中关于“气势”的论述,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读之令人心神为之一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守中用虚”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武术中的防御策略,更像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懂得在关键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开放,才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跨越领域的哲学思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武学教材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层次感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很多原本模糊的武术概念都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它不像那些速成的“教程”,而是要求读者拿出时间,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剑意”的描述,那种并非强调招式花哨,而是追求一击必中的内在精神力量,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校注者的工作使得这些深奥的意境变得可触可及,他们没有过度现代化这些概念,而是用清晰的现代语言去勾勒出古代大师的思想轮廓。翻阅全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承力量,仿佛能听到那位老拳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教导的不仅是剑招,更是对生命、对对手、对自身的尊重。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武学的同好而言,这本《辑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宝藏发现,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文化内涵,是市面上许多浮躁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略带泛黄的纸张,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捧着它细细摩挲,光是看着那些笔画遒劲的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宗师气度。书中对古代武学理论的梳理,远比我预想的要系统和深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招式,更是在探讨“势”与“意”的结合,那种对内功心法的阐释,文字间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武学,修行的究竟是身体,还是心性?校注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注释精准,引经据典,既尊重了原作的古朴,又极大地便利了当代读者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虚实变化”的探讨,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武学交锋中瞬息万变的精髓,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听见兵器碰撞的声响。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能够轻易读懂,它需要耐心,需要对传统武术精神的敬畏,但一旦领悟其皮毛,对武术理论的认知便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评分

从排版和编校的专业度来看,这本书的水准是令人信服的。作为一个对古典文献略有涉猎的人,我非常关注校注版本是否“忠实”于原著,同时又是否能有效“阐释”原著。阎伯群和李洪钟两位校注者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上,他们采用了多角度的对比论证,避免了单一解释带来的僵硬和片面。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步法”描述,书中引用了至少三种不同流派的理解,然后给出最贴合李存义本意的推测,这种严谨的考证态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踏实,完全没有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浮夸感。书中的插图虽然是后配的线条画,但其对招式起手和收势的描绘极其到位,每一个关节的转折角度都清晰可见,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钻研的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