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如何带好孩子
定价:29.80元
作者:丁海连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38886306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好“隔代家长”,没有那么难! ★破解隔代教育难题,让祖辈轻轻松松带孩子! ★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父辈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 ★方法二:祖辈要注意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科学教养孩子。 ★方法三:祖辈父辈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的自由度。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理智爱孩子,要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 ★方法五:祖辈积*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沟通感情。 ★方法六:父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陪孩子。 ★方法七:父辈要经常与祖辈沟通,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
内容提要
由于时代发展的影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部推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然而,“隔代如隔山”。在教养孙子女这件事情上,祖辈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本书分析了隔代教育的利弊,提出了生活中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尤其是针对隔代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解析,包括喂养方式、心理教育、品格塑造等,让隔代教育也科学可行。
目录
章 发挥优势,爷爷奶奶也能带出好孩子n
丰富的育儿经验,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 002n
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拥有不间断的爱 005n
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优良资本 007n
人老有童心,让孩子的童年不孤单 009n
平和的心态,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轻松 011n
第二章 千万别溺爱,早独立的孩子更n
不包办代替,让孩子不再依赖 016n
绝不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020n
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024n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029n
支持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 032n
孩子吵架,祖父母别插手 034n
正确看待孩子的“搞破坏”行为 039n
让孩子学会一个人睡觉 043n
把孙辈培养成小小理财家 047n
第三章 巧妙沟通,祖孙之间隔代不隔心n
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052n
唠唠叨叨害处大,爷爷奶奶要牢记 056n
要用真诚的赏识和鼓励,赢得孙辈的心 061n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065n
学会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068n
放下长辈的姿态,听听孩子的心声 071n
批评孩子也要讲技巧 076n
帮孩子赶走不良情绪 081n
非语言沟通方式同样很重要 085n
……n
作者介绍
文摘
章n
发挥优势,爷爷奶奶也能带出好孩子n
丰富的育儿经验,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n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让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总认为他们那些“老一套”已经过时了,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n
祖辈一般都养育过两个以上的子女,取得了的育儿经验。这些“过来人”在抚育孙辈时能自然地、主动地将育儿知识与经验运用于现代儿童身上,通过演示、启发等方法,引导、帮助年轻父母共同抚育幼儿。n
宣宣的妈妈李女士在结婚之前就非常想要孩子,看到别人可爱的小宝宝就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夫妻二人一直忙于工作,要孩子的事就耽搁了下来。当李女士到了30岁时,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女儿如约来到这个世上,那份幸福和欢乐让他们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n
然而,做一个称职的妈妈并不容易,宣宣出生后次发烧,正值寒冬。看着才七个半月大的女儿,李女士不知所措,心急如焚。她把暖空调开到大,把小宝宝捂得密不透风,生怕再着凉。可李女士的婆婆却对她说:“别太担心,小孩子发烧感冒是常有的事,你不用把孩子捂成这样,不然热量更散不出去了,应该穿得宽松舒服点,用物理降温法试试吧。”李女士赶忙让老公拿来酒精棉球。效果真是显而易见,加上几个人的日夜守护和精心照顾,女儿的小脸由通红变成了粉红,李女士如释重负。n
宣宣3岁前,李女士夫妻二人白天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由小保姆和奶奶照看她。奶奶没事就教小阿姨带宣宣爬走跑跳,还让小阿姨带着宣宣跟DVD学习儿歌、过家家、做游戏,天冷了、热了,奶奶会提醒小阿姨给宣宣增减衣服,饿了、渴了,奶奶会吩咐让孩子该吃什么喝什么,小宣宣越长越壮实。n
从李女士怀孕到宣宣健康长大,上一辈老人的关心和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妈妈和婆婆对她生孩子的种种细节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向她传授了很多经典的育儿经验,李女士很快由一个“新手妈妈”变成了人人赞赏的“高手妈妈”。n
在孩子降生之前,许多父母即使买了很多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母仍然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旦见到孩子有异常情况时,脑子里的育儿知识就会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育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单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难以奏效的。所以,祖辈育儿的经验显得特别重要,他们带过自己的孩子,“实战经验”要比这些纸上谈兵的爸爸妈妈多得多,在面对小宝宝的时候就不会慌乱。n
此外,老年人见多识广,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了如指掌,对孩子一般的小伤小病也能够正确地处理,更不会用正常的小事来吓唬自己,比如孩子抬头稍微晚了一些就担心孩子有什么问题等。此外,老年人还能够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好必要的防范。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照看,与母亲亲自看护以及交给托儿所相比,孩子受伤的危险能减少一半。可见,在防患于未然这方面,祖辈显然比孩子的父母更有经验。n
因此,很多年轻父母都反映,有奶奶、爷爷在孩子身边,我们的心里显得踏实多了。这表明祖辈的人生经验、育儿经验是家庭的无价之宝。n
然而,由于祖辈们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年轻父母们好在实施之前判断一下这些经验是科学的还是迷信的。n
……n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它更像是邻居家那位育儿经验丰富、心态又特别豁达的阿姨,拉着你坐在小板凳上,跟你掏心窝子聊家常。我特别喜欢它探讨“放手”和“介入”的那个章节。我们这一代父母,一方面受现代育儿理念影响,对科学养育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对年迈的父母心存愧疚,不好意思过多干涉他们的带娃方式。书里分析得很透彻,指出过度的“微观管理”对祖辈的积极性和对亲子关系都是一种消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授权区域”和“协商区域”的划分。比如,对于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安全,我们可以设定清晰的底线并严格执行;但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玩耍的方式、穿衣的搭配等,则可以给予祖辈充分的自主权。这种边界感的清晰划分,让我在实践中操作起来顺畅多了,也成功减少了因为小事而引发的“战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聪明地”放权,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是围绕“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来展开的。这本书的视角独到,它将“隔代教育”这个经常被视为“问题”的现象,重构为一个“资源”和“机遇”。作者非常强调祖辈在传承家庭文化、培养孩子情商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更沉得住气,更懂得人情世故的底色。书中介绍了一种“文化交接仪式”,鼓励父母有意识地引导祖辈分享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和技能,比如教孩子做一道传统菜肴,或者讲一讲老家的风土人情。我尝试着在周末这样做,没想到效果惊人,孩子对爷爷奶奶的态度都变得更加恭敬和好奇了。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对抗时间带来的差异,而是教我们如何巧妙地将这种时间差异转化为家庭的独特财富。它让我对自己的父母、公婆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也让我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祖辈价值感”的探讨。我们通常只关注孩子如何被照顾得好,却很少思考,在帮助带娃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书里有一段话写道:“隔代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有多优秀,而在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被尊重的。”这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常常因为工作忙碌,回家后习惯性地只检查孩子有没有被按要求喂饭、有没有按时睡觉,却忽略了对老人家辛劳的口头肯定。这本书引导我去观察和倾听,去询问他们“今天带孩子有没有遇到什么好玩的事”,而不是直奔主题地询问“作业写完了吗”。通过调整我的提问方式和关注点,我发现老人家带孩子的积极性和投入度明显提高了,那种因为被需要而产生的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替代不了的。这让整个家庭氛围都变得更和谐、更有温度了。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清晰,它没有堆砌大量的理论,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零食管理”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在很多家庭里,祖辈对零食的放纵是主要的矛盾点之一,老人家觉得“孩子喜欢,吃点没关系”。这本书没有直接批判“给零食不好”,而是深入挖掘了祖辈给出零食的心理动机——可能是补偿式关爱,或者仅仅是不知道如何拒绝孩子的请求。随后,作者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解决方案,从“统一零食储存地点”到“共同制定每周零食计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操作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让爷爷奶奶感受到自己是“参与者”而非“执行者”,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配合。这种强调“情感联结”大于“规则制定”的思路,真是太高明了。这哪里是一本育儿书,简直是一部家庭关系心理学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那句“爱,是跨越代际的桥梁”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是一个二胎妈妈,大宝上小学,二宝还在幼儿园,平时主要靠家里老人帮忙照看。说实话,有时候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和我们夫妻俩的理念还是有挺大冲突的。比如关于辅食添加的精细程度,老人家总觉得孩子吃得饱就好,我们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性;再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简直是家里的“定时炸弹”。这本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这种“代沟”带来的日常小摩擦,让我感觉像是看到了自己家里的情景回放。它并没有直接给出“谁对谁错”的结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的口吻,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的根源——那是源于两代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时的那个比喻,把家庭会议比作“跨部门协作”,强调理解和尊重是达成共识的前提,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或强硬。读完前几章,我感觉心里那种因育儿分歧而产生的焦躁感,一下子舒缓了不少,仿佛有了一份可以参考的“家庭沟通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