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

【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春雷,龚日祥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地学
  • 浙江金华
  • 区域地理
  • 农业研究
  • 土壤学
  • 水土保持
  • 生态农业
  • 土地利用
  • 金华农业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4130
商品编码:294779084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

定价:158.00元

作者:黄春雷,龚日祥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30484130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浙江头一个省市合作项目'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的集中反映,主要涉及农业地质背景、生态地球化学、重金属污染、农产品安全、富硒土壤、特色农产种植、土地质量评价及农业综合区划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应用成果。本书内容丰富,是近年来农业地质研究的新成果,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1
1.1项目概况1
1.1.1目标任务1
1.1.2项目组织管理2
1.1.3主要实物工作量3
1.1.4工作质量控制4
1.2调查区自然地理特点5
1.2.1地理区位5
1.2.2地貌特点5
1.2.3气候特点6
1.2.4土壤分布7
1.2.5农业种植8
1.3方法技术9
1.3.1调查工作9
1.3.2评价工作11
1.3.3研究工作13
1.4主要成果14
1.4.1调查研究成果14
1.4.2主要创新点17
1.4.3对策建议18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23
2.1区域地貌23
2.1.1基本特征23
2.1.2侵蚀地貌24
2.1.3堆积地貌25
2.2区域地质26
2.3地层岩石29
2.3.1变质岩类29
2.3.2海相沉积岩类29
2.3.3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类31
2.3.4陆源碎屑沉积岩类33
2.3.5第四系松散沉积物34
2.3.6侵入岩类35
2.4成土母质36
2.4.1成土母质分类36
2.4.2土壤母质特征36
2.5土壤地球化学背景39
2.5.1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39
2.5.2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元素的平均含量41
2.5.3不同类型土壤元素背景值42
第3章 土壤有益元素地球化学44
3.1有机碳与有机质44
3.1.1有机碳44
3.1.2有机质45
3.2大量元素47
3.2.1氮(N)47
3.2.2磷(P)49
3.2.3钾(K)51
3.3中量元素53
3.3.1钙(Ca)53
3.3.2镁(Mg)53
3.3.3硫(S)54
3.4微量元素55
3.4.1铁(Fe)55
3.4.2锰(Mn)56
3.4.3铜(Cu)58
3.4.4锌(Zn)60
3.4.5钼(Mo)61
3.4.6硼(B)63
第4章 重金属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研究66
4.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66
4.1.1重金属土壤累积的判别66
4.1.2重金属土壤累积评价67
4.2来自大气沉降和灌溉水的重金属74
4.2.1大气沉降74
4.2.2灌溉水78
4.3重金属在农产品中的累积80
4.3.1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80
4.3.2农产品重金属累积性评价83
4.4土壤-水稻系统的重金属研究86
4.4.1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86
4.4.2土壤、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86
4.4.3土壤理化性状对稻米重金属吸收的影响88
4.5水稻安全的土壤重金属临界值90
4.5.1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90
4.5.2土壤重金属全量-形态响应关系模型92
4.5.3稻米-土壤重金属响应关系模型93
4.5.4土壤重金属安全临界值96
4.6重金属风险预测预警96
4.6.1研究方法97
4.6.2土壤重金属累积99
4.6.3水稻重金属与生态风险评价102
4.6.4重金属风险管理103
第5章 富硒土壤研究与资源开发示范105
5.1富砸土壤及地学分类105
5.1.1富硒土壤105
5.1.2富硒土壤的地学分类107
5.2土壤砸的表生富集作用107
5.2.1硒的地球化学继承性107
5.2.2土壤理化性状对硒富集的影响108
5.2.3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110
5.2.4外源输入对土壤硒的贡献111
5.3土壤-稻米砸的相关性114
5.3.1土壤-稻米硒含量的对应关系114
5.3.2土壤-稻米硒的相关性115
5.3.3稻米硒效应分析115
5.4富砸土壤资源评价116
5.4.1我国的富硒农产品标准116
5.4.2富硒土壤资源分级方案117
5.4.3富硒土壤资源评价与建档118
5.5富砸农产品种植试验与开发示范120
5.5.1富硒农产品种植试验120
5.5.2富硒土壤的商业开发122
5.5.3绩效评估122
5.6富砸土壤资源开发流程122
第6章 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品质的地学研究124
6.1地质环境与农业125
6.1.1农业种植与地貌125
6.1.2成土母质影响126
6.1.3土壤地球化学影响127
6.2金华茶品质的地球化学研究127
6.2.1地质地貌特点127
6.2.2土壤地球化学特征129
6.2.3元素与茶品质131
6.3兰溪枇杷的地球化学研究134
6.3.1土壤地质134
6.3.2土壤地球化学136
6.3.3元素与枇杷品质138
6.3.4土壤-枇杷的元素相关性139
6.4浦江桃形李的种植适宜性140
6.4.1种植区地质研究140
6.4.2桃形李矿质元素特征142
6.4.3桃形李品质特征143
6.4.4桃形李品质与矿质元素的关系144
6.4.5小结145
6.5武义蜜梨品质与土壤地质的关系145
6.5.1种植区地质背景145
6.5.2地球化学特征147
6.5.3翠冠梨品质与土壤元素的地学关联148
6.5.4翠冠梨品质的地学评价149
6.6药材中的重金属及其控制150
6.6.1药材中的重金属151
6.6.2药材重金属累积的地学分析152
6.6.3药材重金属控制试验154
第7章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61
7.1评价方法161
7.1.1评价单元161
7.1.2评价指标161
7.1.3权重赋值162
7.1.4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别划分162
7.2金华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63
7.2.1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163
7.2.2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评价163
7.2.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165
7.2.4结果验证与修正166
7.2.5修正结果169
7.3典型农业生产功能区土地质量评价169
7.3.1汤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69
7.3.2兰江粮食生产功能区173
7.3.3塘雅葡萄种植区175
第8章 农业地质区划179
8.1农业地质区划179
8.1.1区划的原则179
8.1.2区划的依据180
8.1.3区划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180
8.2农业地质景观及分区180
8.2.1农业地质景观180
8.2.2农业地质景观分区181
8.2.3农业地质景观特征183
8.3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化布局187
8.3.1优质茶种植区划187
8.3.2枇杷种植区划188
8.3.3桃形李种植区划189
8.4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区划191
8.4.1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191
8.4.2富硒土壤资源保护区划194
8.4.3土壤缺素区划195
8.4.4土壤酸化防控区划196
8.4.5地球化学异常监测区划197
参考文献198
后记19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XH】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 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研究主题,而是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 图书名称: 《古韵新章:宋代徽州文人圈的商业活动与社会网络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徽州地区文人群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长期以来,学界多将宋代文人视为一种脱离世俗商业活动的清高群体,或是专注于科举与诗文的士大夫阶层。然而,本书通过对徽州地区大量的宗族档案、地方志、契约文书及个人往来信札的细致梳理与文本分析,旨在颠覆这一传统认知,展现徽州文人在商业实践中的活跃与深度参与。 徽州,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其文人士大夫群体与当地的商业资本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徽州文人的社会地位并非仅仅来源于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更深层次地根植于他们对土地、商贸的实际控制与管理能力。 第一部分:徽州文人的多重身份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宋代徽州“文人”的概念范畴。这一群体不仅包括了已取得功名的士人,也涵盖了接受过良好儒家教育、具备管理能力和文化资本的士绅阶层。我们通过考察其财产结构,发现大量文人家庭同时拥有田产和商股。他们既是乡里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重要的商业投资者和管理者。 重点探讨了“儒商”现象在徽州的早期体现。徽州文人往往利用其社会声望和文化优势,在商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他们在族内商业事务中担任“监董”角色,负责监督和裁决重要的商业纠纷,确保家族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身份的交织,使得文人阶层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经济活动的驱动力。 第二部分:商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构建 本书详细分析了徽州文人如何利用其文化网络构建商业资本。科举制度虽然是主要的晋升途径,但人脉关系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对同榜进士、师生关系以及宗族联姻的考察,揭示了文人阶层如何跨区域建立起稳固的商业信息和资金流通网络。 我们发现,许多文人的商业活动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嵌入在复杂的宗族和乡土网络之中。家族内部的商业契约、联宗贸易,以及对外地商业代理人的任用,都体现了他们对资源整合的精妙运作。例如,通过对若干重要宗族族谱中商业活动的记载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身份的获取往往能为家族带来更高的商业信誉,从而更容易获得借贷和贸易伙伴的信任。 第三部分:文人的商业实践与风险规避 宋代徽州的商业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利用文化资本进行风险规避,是本书的另一研究重点。徽州文人深谙“藏富于教、寓商于农”的策略。他们通过投资教育产业,如兴办书院、资助学业,不仅巩固了家族的文化地位,同时也为后代子孙提供了进入官僚体系的阶梯,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长远投资。 在具体的商业实践中,文人倾向于投资相对稳定、易于管理的领域,如典当、钱铺、以及对土地和水利的投资。本书通过分析南宋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买卖契约,揭示了文人作为土地所有者,如何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在地方赋税和水利分配上争取有利地位。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文人对“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自我调适。尽管理论上“士”居首位,但徽州文人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高度的务实精神,他们巧妙地将商业活动包装在文化和公益的名义之下,以维护其社会形象,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 结论:徽州文人重塑的社会图景 《古韵新章》通过对徽州文人商业活动的深入剖析,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传统史观的宋代社会图景。徽州文人并非是脱离世俗的清流,而是深刻参与并塑造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实践者。他们的多重身份、复杂的社会网络以及务实的商业策略,共同构成了徽州商业文明的重要基石。本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宋代文人的社会功能,也为徽州商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坚实的证据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它将抽象的地质科学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农产品生产,进行了如此细致而深入的嫁接。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将金华地区的地质“故事”娓娓道来,并以此为基础,阐释了当地农业发展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地质背景关联的分析感到惊叹。它揭示了不同地质区域形成的土壤,其内部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截然不同的,而这又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书中还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地质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兴衰,以及人们如何与这种环境进行长期的互动。我了解到,书中对于金华地区某些特定地质现象(如滑坡、塌陷等)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这让我认识到地质研究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循着一张古老的地质地图,去探索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评分

翻阅《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一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研究的严谨性与全面性。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农业生产,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地质环境。从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变,到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特点,再到这些地质特征如何作用于土壤的形成和演变,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金华地区特殊地质构造与水资源禀赋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它清晰地解释了当地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模式以及水质特点,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业灌溉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书中引用的地质图和水文模型,虽然专业性很强,但配以通俗的文字解释,让我能够大致理解其核心观点。我发现,书中对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酸碱度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其与具体的农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匹配,这为当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地质“体检报告”,为金华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学支撑。

评分

初拿到《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因为我对“地学”和“农业”这两个词的结合,总觉得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缺乏趣味性的书籍。然而,打开书页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本书以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金华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如何影响着当地的农业实践。它并非简单罗列枯燥的数据,而是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土壤类型、水文特征等,来解释金华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质灾害与农业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章节,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区域的地质稳定性如何影响农田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如何通过地质勘探来规避潜在的风险。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不同土质对农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这对于我这个对土壤改良一直感到困惑的农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科学的论证,更像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生动的“地质地图”,帮助我们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评分

这本《XH 浙江金华地区农业地学研究》的书名,乍一听就觉得颇具专业性,可能是一本深入探讨某个特定区域农业发展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我最近在关注一些与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课题,所以抱着了解金华地区独特地质条件如何孕育出其特色农产品的目的,翻开了这本书。读完之后,虽然我并不是地学领域的专家,但书中描绘的画面感还是很强的。它细致地分析了金华地区的地貌特征,比如山地、丘陵、平原的分布,以及这些地貌对土壤形成和水系分布的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论述,了解到金华部分地区独特的岩溶地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比如土壤的渗透性、养分的流失等问题,以及当地农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出适合这种地貌的耕作方式。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整体上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农业生产并非只是简单的耕种,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脾气”息息相关。虽然这本书更多的是在“研究”,但我从中看到了金华地区农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也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片土地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研究报告,不如说是一堂生动形象的“金华地学地理课”。我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地理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当地的物产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满足了我这一点。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而是从金华地区的基本地理要素入手,比如区域内的河流、湖泊,甚至是一些细微的地质构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地层结构和岩石类型的介绍,它通过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金华地区土壤成分的差异性,进而理解为何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会生长出截然不同的农作物。例如,它提到某个区域由于富含某种矿物质,特别适合某种经济作物的生长,这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案例分析,都将抽象的地质概念与具体的农作物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甚至觉得,如果能配合一些实地考察,这本书将是极佳的教材,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金华地区地质地貌的魅力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