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坏脾气》
作者:[英]汤姆·贾米森/著 [俄]奥尔加·戴米朵娃/绘 尹玮/译
定价:42.00元
装帧:精装 塑封:有
开本:1/12
页数:32页
书号:978-7-229-13061-9
版次:2018年4月第1版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青豆书坊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目录
无
内容简介
乔治经历了这样的。
这,他大嚷大叫着:“我怎么玩都不痛快!”他哭喊着:“不要……不行……我不想!就不!”
就在他脾气越来越大时,一个叫做坏脾气的大怪物忽然出现在他面前……
坏脾气带着乔治四处闹脾气、搞恶作剧,直到乔治发现,自己的朋友们都变得很不开心。
乔治还会继续和坏脾气闹下去吗?
作者信息
汤姆·贾米森(Tom Jamieson),英国童书作家。他曾在许多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中担任编剧,是获奖的英国幽默系列短剧《死亡之铃》的作者。2009年至2011年间,他参与撰写了儿童情景喜剧《新闻》,这是贾米森一次为儿童写作。《坏脾气》则是他创作的一本儿童绘本。
奥尔加·戴米朵娃(Olga Demidova),俄罗斯插画师,毕业于莫斯科应用艺术学院。她曾从事过动画制作,现在主要为童书、杂志和APP创作儿童插画。她出版过多种儿童读物,合作过的出版商遍布。她还是国际艺术基金协会、莫斯科艺术家协会会员。她参与创作的绘本有《卡车和拖车去出差》《皇帝的新衣》《假期万岁!》等。
编辑推荐
¶ 机智有趣的故事,细致诙谐的画风,帮助孩子轻松理解“坏脾气”。
¶ 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理,引导孩子理解负面情绪的存在,迈出情绪管理的一步。
¶ 引人入胜的情节,回味无穷的结局,引导孩子学会接纳情绪,也理解集体环境中的相处之道。
¶ 更适合子共读,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和接纳谁都会有的“坏脾气”。
一只臭味扑鼻的大怪物,一场“精彩纷呈”的恶作剧,开启一段与“坏脾气”的奇妙互动!
精彩书摘
……
坏脾气一下子出现在乔治面前。
他是个怪怪的家伙,浑身像砂纸那样粗糙,闻起来像穿了很久很久的袜子那样臭。
“我就是坏脾气。我的工作是让每个人都变得脾气坏,你来做我的帮手吧。”
说完,坏脾气就抓起乔治的手,拉着他四处捣乱去了。
首先,坏脾气教他制作全世界鼎鼎大名的“坏脾气三明治”。
然后,他们找来麦克塔维什太太喜欢的衣服和帽子,穿在她的17只流着口水的狗狗狗身上,这让麦克塔维什太太大发雷霆。
她的狗狗们也很不开心。
……
精美插图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大部分都是翻来覆去讲“耐心”和“爱”,听起来很美好,做起来却很骨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它没有用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科心理专家,坐在你身边,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一步步拆解“坏脾气”的成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关于“情绪的物理表现”的讨论。书中详细描述了孩子在愤怒、挫败或焦虑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心跳加速、肌肉紧绷、呼吸急促等等。这种从生理层面去理解情绪,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情绪爆发时,孩子的大脑皮层(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会暂时“下线”。知道了这一点后,我对待孩子的情绪失控,就多了一层科学的理解,不再单纯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或“故意捣乱”。作者特别强调了环境设置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情绪环境。它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操作建议,比如在家里建立一个“情绪安全岛”,让孩子知道无论情绪多么激烈,这个家永远是接纳他的地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可量化的步骤,让父母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去应对的,而不是被动的受害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重塑。我原以为“坏脾气”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外化,是需要被外部力量强行修正的“故障”。但深入阅读后,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反应,其实是我们家庭互动模式的一面镜子。例如,书中探讨了“完美主义期待”对孩子情绪的潜在影响,这让我猛地意识到,我潜意识里对孩子学习表现的高要求,可能正是导致他稍遇挫折就爆发的关键诱因。这种深挖根源的做法,远超出了我之前阅读的任何一本育儿指南。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理解负面情绪的生理基础”到“区分情绪与行为”,再到“有效的引导策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但语言亲切。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延迟满足”和“挫折耐受力”的讨论,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忍耐”,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拓宽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书中给出的“情绪银行”概念也十分实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积极互动的重要性,确保在孩子情绪透支时,我们有足够的“情感储备金”可以动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应对“灭火”,而是开始主动构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防火体系”。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儿童成长书籍比较挑剔的读者,很多书只关注“表象纠正”,治标不治本。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并不急于“消除”坏脾气,而是鼓励我们去“认识”和“拥抱”它。我尤其喜欢它对“情绪词汇”培养的重视。在很多次冲突中,我发现我的孩子,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只能用“不好”“烦死了”来表达他内心的复杂感受,而这些模糊的词汇只会加剧他的无助和随后的爆发。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工具,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准确地命名他们的感受——是“嫉妒”、“沮丧”、“委屈”,还是“害怕”?当我们能用准确的词语去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内心波动时,情绪的能量就被大大削弱了。它就像是给了孩子一把钥匙,让他能打开自己情绪的柜子,而不是被柜子里的东西淹没。这种“命名即是掌控”的理念,贯穿了全书。此外,书中对于父母自我情绪管理的讨论,也相当到位。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圣人,而是坦诚地承认父母也会有疲惫和失控的时刻,并指导我们如何在自己情绪高涨时,先按下“暂停键”,而不是带着满腔怒火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这种双向疗愈的视角,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家庭沟通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开始面对孩子“小情绪风暴”的家长量身定做的,读完后感觉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许多。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大闹,或者因为做不好一道题就发脾气摔东西。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父母在那种情况下那种手足无措、甚至有点想发火的真实感受。我特别欣赏它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明白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爆发,其实往往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他们无法用语言承载的巨大感受。书里提到,很多时候,孩子的坏脾气其实是一种求助信号,提醒我们他们正在经历一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内部冲突或需求未被满足。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立刻从“我要制服这个坏脾气”的心态,转变为“我要去倾听这个情绪”的态度。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可以立刻在家里尝试的引导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当孩子情绪上头时,首先要做的是“共情锚定”,而不是急于讲道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急着说“你不应该哭”,现在我学会了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似乎真的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进而愿意听我后面的沟通。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让亲子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而变成了理解与合作的开始。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落地性”和“人性化”。很多育儿书籍在谈论“共情”时,都要求父母做到心如止水,但谁能做到呢?这本书坦诚地承认了父母的局限性,它提供的“替代性共情”策略非常实际。比如,当父母实在没有精力进行深入对话时,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比如一个拥抱或者拍拍后背)来传递“我看到你了”的信息,这比强迫自己挤出完美的语句要有效得多。另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是它对“情绪的社会化学习”的阐述。孩子是通过观察成年人来学习处理冲突和表达不满的,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绪教练”。书中用了很多对比案例,展示了两种不同应对方式(比如一位父亲在堵车时平静处理,与另一位父亲大声指责的对比),对孩子长远影响的差异。这种直观的对比,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它没有直接带你到达目的地,但它清晰地标明了哪里是陷阱,哪里有捷径,以及最重要的,教会你如何辨认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让你能够带着清晰的目标和工具,走完这段充满挑战但又充满乐趣的养育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