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规矩和爱,不用对立也能培养出自律又快乐的孩子
定价:26.80元
作者:静涛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316969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第章 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为什么会抵触
孩子情绪失控会抵触规矩 / 002
规矩越严苛,孩子越抵触 / 003
规矩太多让孩子心生反感 / 005
父母破坏规矩,孩子照着做 / 007
规矩朝令夕改,孩子我行我素 / 009
父母过于满足孩子的需求 / 010
小顽童想导演一出“恶作剧” / 012
破坏规矩是想吸引父母注意 / 013
孩子的“社会性参照”未得到培养 / 014
第二章 父母自己做表率,孩子自觉守规矩
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 / 018
好榜样好规矩:学习父母好榜样 / 020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以行守则 / 02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特别吸引我,虽然内容很深刻,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被作者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解释得清清楚楚。我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人,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每一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研读,而且可以随时停下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小实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鼓励孩子承担家务,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他们去做。作者建议用“家庭贡献”的理念来包装,把家务看作是孩子对家庭整体的责任和爱的一种表达。我采纳了这个建议,效果立竿见影。我不再说“你去把玩具收好”,而是说“谢谢你愿意为我们的小家庭做贡献,把这些玩具放回它们的家”,孩子竟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种语言上的微妙转变,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此——用对的方式,把对的事情说出来。这种充满智慧的引导,远比严厉的训斥有效得多,它让人从心底里佩服作者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我简直是抱着“救命稻草”的心态翻开它的。我家里那小家伙,正处在那个什么“磨人精”的年纪,说实话,每天为了几件小事能跟你拉锯战半天,那感觉简直比上班还累。我尝试过很多方法,讲道理、晓之以理、威胁利诱,但收效甚微,反而我自己的火气越来越大,感觉自己都快要变成一个只会吼叫的“母老虎”了。我原本以为规矩和爱是两条互相排斥的线,你越是想管教,孩子就越是反弹,好像你一立规矩,就等于不爱他了似的。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严厉”或者“要温柔”,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框架,教你怎么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又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我特别喜欢其中提到的一些沟通技巧,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场景模拟,比如当孩子拒绝做某件事时,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而不是直接进入对抗模式。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走进过千千万万个家庭,亲身体验过那种挫败感的。读完前几章,我都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问题不在于“规矩”本身,而在于我们“设立规矩”和“执行规矩”的方式出了差错。这套方法让我看到了,原来可以不牺牲亲子关系来达成教育目标,这简直是太宝贵了。
评分说实话,自从有了孩子后,我时常感到焦虑和无助,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做得太过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安慰,就是它让我意识到,犯错是教养过程的一部分,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作者非常细腻地描述了父母在设定规矩时可能出现的心理误区,比如“完美主义陷阱”——总想一次到位,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常常因为孩子一次不听话,就全盘否定前期的所有努力,心态瞬间崩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它鼓励父母也要有“弹性”,要允许自己在教育中出现反复和调整。它让我不再把教育看作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理解为一场持续的、需要双方共同成长的旅程。读完之后,我的内心平静了很多,不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是更专注于建立稳定的、充满尊重的亲子关系。这种从“紧张对峙”到“和谐共处”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找回了为人父母的自信和愉悦感。
评分坦白说,我平时不太看这类育儿书籍,总觉得很多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多陪伴”、“多倾听”,听起来高大上,但真正落地执行起来,操作性不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情绪管理层面,而是更侧重于建构一个可持续的家庭系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界限感”的阐述,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太在意什么界限,只要听话就行。但作者的观点是,一个没有清晰界限的孩子,未来会非常难以适应社会规则,甚至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它不是那种“一言堂”的强权教育,而是强调“共同协商”和“后果自负”的理念。我试着运用书中介绍的“预设后果”原则,效果出奇地好。以前我设定了一个规矩,孩子一犯错,我可能气头上就临时加码惩罚,显得非常不公平。现在我会在事前就明确告知,如果A发生,那么后果B就会出现,孩子在执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权衡利弊,而且因为这是我们事先约定的,他抵触的情绪大大降低了。这种从“权威服从”到“自我负责”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认知升级,它让我从一个“全能管家”的角色,逐渐退回到一个“引导者”的位置,感觉轻松多了,家庭氛围也缓和了许多。
评分作为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我对那些过度煽情的育儿理念不太感冒,我更看重的是实效和科学依据。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行文中大量引用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所有的建议都有了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凭空臆断。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试探底线”的行为时,书中提供的几种应对策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过去处理这类问题,常常是心软一下,或者被孩子的哭闹牵着鼻子走,结果就是这个规矩今天有效,明天就失效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才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基石。它并没有要求我们成为“无情的机器人”,而是教我们如何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用平和但坚定的态度去执行既定方针。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因为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引导”孩子形成内在的驱动力。我非常欣赏作者对“自律”的定义,它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而是内在需求的满足,这点跟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本书无疑是给了我一套更精细的工具箱,来实践这些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