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育孩子 学龄前儿童教育培养
定价:25.00元
作者:(美)希利尔,何东方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09689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美国杰出教育学家毕生心血汇成此书,且实用,值得家长品读和思考。2、书中所列举的儿童训练详细且实用,适合家长使用借鉴。3、书中反对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讲述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是家长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希利尔(V.M.Hillyer,1891-1953),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纽约的布朗宁学校教了两年书,随后迁往巴尔的摩,成为卡尔沃特学校的任校长。
何东方,男,中文专业,育有一子,对培养孩子问题颇有心得,中英文功底扎实,专职笔译。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自然流畅,它没有将教育环节生硬地切割成“认知”、“社交”、“情感”等僵硬的板块,而是以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展开。比如,前期的内容可能侧重于感官的启蒙和环境的创设,而中期的内容则自然过渡到规则的建立和同伴关系的培养,最后则转向对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引导。这种“有机生长”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是如何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它避免了那种“A阶段必须完成B任务”的刻板印象,而是强调了每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打基础,充满了整体性和系统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路径有了一个更宏观、更具预见性的把握,不再是零敲碎打地应对眼前的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且富有弹性的成长平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命早期发展的综合性观察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米白色纸张,摸上去手感极佳,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早期教育的细腻关怀。初次翻开时,我注意到排版非常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视觉疲劳感。更令人惊喜的是,内页中穿插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那种色彩斑斓的卡通形象,但笔触极其柔和,线条简单却充满了智慧的韵味,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所要传达的教育理念。比如,有几页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描述旁边,配的不是大段的文字,而是一个孩子安静地坐在窗边,阳光洒在他手中的小石子上的素描,那种静谧感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书中所倡导的那种慢节奏、重体验的育儿心境中。我感觉作者在书籍的物理呈现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和品味。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在当下很多匆忙出版的育儿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这样的设计,本身就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我们,好的事物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打磨。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坦诚,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专家口吻,读起来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心地善良的长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促膝长谈。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新手父母的焦虑,很多地方的论述都带着一种理解和包容。比如,在谈到如何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时,它没有简单地批判“溺爱”或“管教不力”,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背后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低压力的应对策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失败教育”的部分,它不是空泛地鼓励我们接受失败,而是具体指出了如何庆祝每一次不完美的尝试,如何将挫折转化为下一次努力的动力。这种脚踏实地的写作态度,让我觉得书中的建议是真正可以落地的,而不是空中楼阁。我甚至觉得,作者对现代社会育儿压力有着深刻的洞察,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让人在紧张的育儿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放松和获得力量的角落。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早期阅读”和“语言发展”这部分内容时,采取了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避免了现在社会上过度强调“识字”的倾向。它更侧重于构建孩子对语言的“语境理解”和“情感连接”,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符号。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亲子共读时,如何通过语气、手势和眼神交流来丰富故事的内涵,强调了“听觉记忆”和“想象力激发”的重要性。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沉默的力量”,指出在阅读完一个情节后,留出几秒钟的停顿,让孩子自己去构建画面和思考,这种对“留白”的强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导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行走的“词典”,而是成为一个能与世界深度对话的思考者。这种对阅读本质的回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急于让孩子认字的心态,转而更注重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
评分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关于“兴趣驱动学习”的理论,真是让我豁然开朗。我的孩子以前对画画兴趣索然,我们用了很多市面上的早教卡片和电子产品,效果都不理想,总觉得像是在完成任务。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强调的不是“教”什么,而是如何“观察”和“引导”已经萌芽的好奇心。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提到如何通过日常的厨房活动来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比如观察面粉遇水后形态的变化,或者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我回家后立刻尝试了,只是简单地让他帮忙搅拌面糊,结果他主动问了一连串“为什么会变稠?”“为什么面粉会浮起来?”的问题,那种由内而外的好奇心是任何强迫灌输都无法比拟的。这种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科目,而是探索世界的乐趣,这种理念的渗透力,远超那些充满说教的章节。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观察和提问的框架,让我们真正学会做孩子探索旅程的伙伴,而不是监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