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定价:32.0元
作者:徐佳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4603260
字数:1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心妈妈为孩子减压**书
只要40招就可以教出
“逆境中迎难而上,压力下能屈能伸”的弹性孩子
内容提要
强大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坚韧地面对各种挑战,能自信地从失望、困境、创伤中复原。本书从心理弹性、思考弹性、管理弹性、情绪弹性、期望弹性、人际弹性、时间弹性八大方面进行详细叙述,教父母如何用“弹性”教育40招把孩子培养得更强大,更成功。
目录
作者介绍
徐佳,文学硕士研究生,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从事少儿教学工作,非常了解儿童心理。并有较丰富的儿童科普丛书写作经验,先后出版儿童教育常识系列、儿童科普读物、儿童绘本及儿童故事书数本。其编写的图书因主人公活泼有趣,故事新奇,深得青少年和小朋友的喜欢,也受到了家长、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好评。
文摘
弹性,本义是说一种状态,即受压时收紧,当压力撤去时可以舒缓。而弹性的性格,便是指性格如弹簧一般,能屈能伸,无论遭遇到痛苦还是挫折,都能调整好心态,从而获得平和淡然的心境,带给自己内心极大的满足感。
人与人之间,若要在社会生活中和睦相处并合作共事,就需要学会调整个性以适应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做出些改变,收敛起个性中过于自我的部分。对此,个人应该辩证地看待。凡事有利有弊,妥协虽然令自己当下感觉不好,但要明白问题的解决对大家都有益处。
周国平在《弹性与灵性》中说,弹性是性格的张力。人的性格就该像弹簧一样,柔韧耐折,伸缩自如。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主见。弹性性格是为和谐与平衡所做的一种策略。当处于不同的场合时,我们往往需要转换相应的角色,这通常需要考虑两个部分。首先是关于自我的考虑,特别是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控自己的内心;其次是对于整体环境的考虑,在群体活动中,更需要学会对别人尊重与谦让,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更受欢迎。
孩子的成长之路,就是由温暖家庭迈向复杂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既要培养出坚强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又要建立起从失望、困境、创伤中复原的能力,还要有与他人和睦相处、自尊及尊重他人的能力,才能在成长中保持身心健康,并从容面对成年后的生活。所以,对孩子弹性性格的培养刻不容缓。值得说明的是,弹性性格并非多重性格,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中,能够根据本身的性格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判断,根据具体情况表现出对自己有益的行为。
弹性性格是自身修养的直接表现,修养越高,弹性就越大,并逐渐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要想培养孩子的弹性性格,需要父母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在孩子性格形成初期即开始努力,就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书将从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思考弹性、管理弹性、情绪弹性、期望弹性、人际弹性及时间弹性这七个方面,介绍如何逐步综合培养孩子的弹性性格,进而让孩子更灵活地与人接触,在社会上变得越来越活跃,让孩子将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里,保持更长久的战斗力与幸福力。
……
序言
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似乎在倡导一种更加积极、赋能的育儿观。很多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预防一切痛苦”,试图为孩子铺平道路,这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主题——“弹性”,则直接挑战了这种过度保护的倾向。我预感,书中可能会强调“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非能力的终结。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打破“我就是不行”的自我限制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帮助父母将自己从“无所不能的拯救者”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可靠的后盾和观察者”。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摔倒,而是在摔倒后,能借助周遭的力量和自身积累的经验,以更优的姿态重新站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路径图,指导父母如何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那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从出版社和作者的名字来看,这似乎是一本非常专注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成长的专业书籍,而非市面上泛滥的快餐式育儿指南。专业的背书往往意味着内容更严谨,理论基础更扎实。对于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来说,最怕的就是学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偏方”。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弹性”是如何在神经系统和依恋关系中扎根的。例如,一个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否是建立孩子内在安全感和弹性基础的第一步?书中的“40招”里,我猜想一定有一部分是关于父母自我成长的,因为我们常常在孩子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有父母先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不弹性”,才能有效地示范给孩子看。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将父母的情绪调节和孩子的弹性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双向促进的循环,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家庭关系升级手册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层层递进的教育哲学,而不是零散的技巧堆砌。
评分拿到一本新书,我通常会非常关注它的叙事风格和逻辑框架。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好妈妈”和“40招”,这暗示着它很可能采用了一种非常务实、清单式的结构来呈现内容,目的性极强,直奔主题解决问题。我设想,作者或许没有采用长篇大论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或者小故事来引出每一条“招式”。想象一下,一个场景可能是: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这时候母亲没有过度安慰或指责,而是运用了书中的某一招,比如“重构失败叙事法”,引导孩子看到这次失误带来的经验价值。这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法,远比空泛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好奇,书中对“强大”的定义是否足够全面?它是否涵盖了情商、逆境商(AQ)以及未来的适应力?如果只是强调表面的“坚强不屈”,那可能会矫枉过正。一个真正弹性的系统,既要有抵抗压力的能力,也要有必要的柔韧性去适应环境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平衡的视角,既能让孩子变得坚韧,又不失童年的快乐与敏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到就觉得充满了活力与力量感,虽然我手头上暂时没有这本书的原版内容可以逐页翻阅,但光是“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这个核心理念,就已经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那是一种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能够在逆境中迅速调整、重新站起来的生命力。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心思去研究那些真正具有韧性的孩子是如何培养起来的。这种“弹性”,绝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抗压能力,更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无数次的互动细节,比如如何恰当地给予赞美,如何在孩子失败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而不是直接进行批评,甚至是如何教会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非常好奇,书中提到的那“40招”究竟涵盖了哪些具体的实践方法。是关于情绪管理的技巧,还是关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步骤?一个真正有弹性的孩子,必然不是被保护得密不透风的温室花朵,而是能够在风雨中学会伸展枝叶的树苗。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家庭日常可操作的、接地气的指导,让每一个渴望孩子成长的父母都能从中找到立竿见影的启发,最终目标是塑造出内心强大、适应力强的下一代。
评分在当今这个变化速度极快的社会,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未来世界对孩子的要求必然是极高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而这正是“弹性”的体现。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个人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如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的论述。一个有弹性的孩子,首先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这种自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次次成功应对小挫折的基础上的。那么,这本书的40个方法中,是否细致地拆解了如何设置“可控的挑战”?比如,如何让孩子从完成一项困难的搭积木任务,过渡到解决一次人际冲突,再到面对一次学业上的瓶颈?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太容易的任务无法激发弹性,太难的任务则会带来习得性无助。我推测,这本书一定提供了精准的“难度调控表”,帮助父母像攀岩教练一样,精确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在那里鼓励他们进行有价值的尝试和跌倒,然后安全地爬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