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说到孩子心里去 亲子沟通书
定价:29.80元
作者:富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96023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高度契合的中式家教典范
让孩子从心底接受的教育语言作者常年工作在教育*线,熟悉家长需求,将理论化为方法,方便阅读。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针对当下父母教育孩子普遍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不要否定孩子;可以批评,但不要伤害;赞美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放下家长的架子;说教之前,父母要学会倾听;引导孩子从侧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督促孩子跟坏习惯说再见;善于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等。每个建议下面又有很多案例和方法,简单实用又便于理解,非常有助于家长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目录
章 不要否定孩子
节 打击孩子的梦想,是父母大的失职 / 1
第二节 梦想不分高低贵贱 / 6
第三节 孩子有缺点,不要盯着不放 / 10
第四节 赞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 14
第五节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 18
第六节 好奇心可贵 / 23
第七节 孩子情绪低落时,让他知道有你陪伴 / 28
第八节 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 32
第二章 可以批评,但不要伤害
节 孩子行为“另类”,怎么办? / 35
第二节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孩子“伤疤” / 38
第三节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好? / 42
第四节 不要用话语攻击孩子 / 46
第五节 打骂并不能真正树立威信 / 49
第六节 一味说教会带来隔阂 / 53
第七节 与孩子沟通时,腔调语气要恰当 / 56
第八节 批评孩子,忌讳唠叨不休 / 59
第九节 严厉批评,语气也要委婉 / 64
第十节 要给孩子留面子 / 67
第十一节 与其批评,不如建议 / 71
第三章 赞美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节 每天夸孩子一句 / 75
第二节 明确赞扬,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 79
第三节 赞美孩子要真心实意 / 82
第四节 只要孩子尽全力,就要称赞孩子 / 86
第五节 孩子有进步,父母就该称赞 / 90
第六节 赞美适度才是对孩子好 / 93
第四章 放下家长的架子
节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 97
第二节 尊重孩子的隐私 / 102
第三节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 107
第四节 尊重孩子的朋友 / 111
第五节 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 115
第六节 孩子也有发言权 / 119
第五章 说教之前,父母要学会倾听
节 共情和体谅,让孩子主动倾诉 / 123
第二节 不要逼迫孩子倾诉心事 / 128
第三节 倾听是沟通的一部分 / 132
第四节 不了解孩子,是倾听出了问题 / 136
第五节 孩子做错事,先听听是怎么回事 / 140
第六节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不要中途打断 / 144
第七节 不要被动倾听,要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 149
第八节 倾听时,氛围选择很重要 / 153
第九节 倾听时,要表现自己接受的意愿 / 157
第十节 倾听时要及时给予孩子回应 / 161
第十一节 多听少说,不做霸道父母 / 164
第十二节 孩子的话也有弦外之音 / 168
第六章 引导孩子从侧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节 让孩子学会反思 / 172
第二节 给孩子发泄的机会 / 176
第三节 用故事影射孩子的错误 / 180
第四节 说教和强迫,不如摆事实讲道理 / 185
第五节 用暗示法教育孩子 / 189
第七章 督促孩子跟坏习惯说再见
节 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 193
第二节 纠正孩子挑食偏食的毛病 / 197
第三节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 201
第四节 孩子边吃边玩,父母如何纠正 / 206
第五节 看电视也要把握好度 / 210
第六节 帮孩子远离电脑游戏和网络 / 214
第七节 如何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 / 218
第八节 对孩子的肆意妄为,千万不能放任 / 222
第九节 尽早纠正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 / 227
第十节 孩子“顺手牵羊”,父母正确引导 / 231
第十一节 孩子说谎,父母要自我检讨 / 236
第八章 善于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节 有求必应,只会助长孩子的非分之心 / 242
第二节 如有正当理由,可以直接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 246
第三节 提前抑制孩子提要求 / 249
第四节 拒绝了就不要妥协 / 253
第五节 拒绝后,学会安抚孩子 / 258
第九章 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
节 孩子为什么对规矩有抵触心理 / 262
第二节 下达指令要具体,不能太笼统 / 266
第三节 适当给孩子一些惩罚,让孩子服从 / 270
第四节 乱发脾气需要面壁思过 / 274
第五节 跟孩子约法三章,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 279
第六节 孩子到公共场合喜欢瞎闹,需提前提出要求 / 284
第七节 父母忙碌,要让孩子学会不打岔 / 290
第八节 让孩子从一项活动轻松过渡到另一项活动 / 295
第九节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 299
第十节 不要要求孩子服从 / 303
第十一节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 307作者介绍
富杰,满族,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系,现为小学教师,已出版过多部与教育相关的著作。
文摘
序言
我尝试在最近的几次家庭互动中,小心翼翼地运用了书中提到的某个“暂停五秒”的技巧。起初,我内心非常忐忑,总觉得在孩子面前停顿一下会显得我很犹豫或者软弱。但令人惊奇的是,那个短暂的沉默,反而给了我一个深呼吸、整理思绪的空间,同时也让我的孩子感到了他那股冲动的能量被“接住了”,而不是立刻被压制下去。这种细微的改变,带来的效果却非同一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确实提供了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修复了我们与孩子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能量损耗”。它让我意识到,很多亲子冲突的根源,其实并非孩子真的不听话,而是我们的“沟通管道”堵塞了,或者说,我们说的话,孩子压根就没有接收到我们想传达的善意。这本书就像一个专业的管道疏通师,用最细致的疏导,让信息和情感能够顺畅地流动起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掌握了一本育儿手册,而是重新学习了如何与一个“独立的人”进行平等对话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感觉物有所值。我原本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大部头,但翻开目录,那些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充满温度的小标题,让人立刻有了阅读的欲望。比如,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是“如何倾听孩子那些未说出口的‘秘密’”,这个措辞非常巧妙,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邀请和探索的姿态,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到底会揭示什么样的洞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留白恰到好处,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每章开头都会设置一个小小的“场景速写”,用几句话勾勒出一个日常家庭冲突的瞬间,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你瞬间感觉“这说的就是我家啊”,从而更容易接受接下来提供的建议。毫不夸张地说,光是阅读这本书的实体形态和初步的结构安排,就已经给了我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仿佛我已经踏上了一条通往更和谐亲子关系的道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内心深处固有观念的温柔对峙。我发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观点时,都极其注重“情境化”的处理。她很少直接给出“应该”或“不应该”的绝对指令,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对话场景,然后在场景中缓缓展开分析,指出我们在沟通中常常忽略的那些细微的肢体语言、语调变化,甚至是沉默背后的含义。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一个关于“共情式回应”的例子,作者描述了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的情景。市面上很多书可能只会教你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详细分析了父母在面对这种“无理取闹”时内心产生的烦躁和不耐烦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并最终阻碍了有效沟通的。这种深挖父母自身情绪反应的写法,非常具有穿透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反思自己过去面对孩子哭闹时的真实反应。它不是简单地教你一套话术模板,而是引导你去看清自己心里的那个“小剧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种——它既保持了专业性,又不失亲切的“邻家姐姐”般的温暖感。它避免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即便引用了某些理论,也是用最日常、最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清楚。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求同存异”的态度。比如,当谈及“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将逆反定义为“坏行为”,而是将其视为孩子寻求独立边界的一种尝试,这一下子就提升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是和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长辈在下午茶时分享育儿心得一样。而且,它提供的方法论非常具有操作性,不是那种“你只要爱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虚无缥缈的口号。它会告诉你,在某个特定情境下,你可以选择A、B、C三种不同的回应方式,每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即时效果和长期影响分别是什么。这种多选项的、基于情境的分析框架,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实践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非常严谨的逻辑递进。它不是一堆零散技巧的堆砌,而是像搭建一座房子,从地基到屋顶,层层深入,稳固可靠。开篇部分聚焦于“倾听”的基础能力建立,就像是打地基,强调的是先“看见”孩子;中间部分则进入到“表达”的艺术,探讨如何将自己的需求和界限清晰、且不带有指责地传递出去;而到了后半部分,它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家庭动力和代际影响。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家庭规则的建立”时所采取的视角。它并没有将规则视为束缚,而是将其描绘成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和探索世界的坐标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让孩子从“被动服从”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这种思维的转变,对于那些习惯于“权威式”教育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温和而强效的“解药”。它让人明白,有效的管教,首先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