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學鋼琴,父母先上課——旅美鋼琴傢茅為蕙與琴童傢長的一席談(鉑金版)
定價:39.80元
作者:茅為蕙
齣版社:廣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551002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她是“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的孫女
被列入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施坦威藝術傢行列
她是名氣跟郎朗李雲迪不相上下的國際鋼琴傢
她在本書中為中國韆萬琴童傢長齣招——
讓孩子快樂學習鋼琴的秘訣
讓孩子不再抵觸練琴的方法
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懂音樂的人
讓父母懂得——成為快樂的琴童比成為郎朗更重要!
內容提要
中國數萬萬孩子在學習鋼琴,而學鋼琴對中國孩子意味著什麼?卻是每位琴童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
漫長而辛苦的學琴之路,讓多少父母和孩子遭受睏惑、迷茫、失落、淚水和憂傷……有的孩子終在父母的“逼迫”下,走上瞭專業道路;有的孩子由於各種原因學琴而痛苦不堪,父母不得不半途而廢,放棄鋼琴,放棄音樂;還有的孩子通過規範的學習和長期堅持練琴,終考過瞭鋼琴業餘級*十級……
旅美鋼琴傢茅為惠通過自己的學琴經曆和作為一名鋼琴教育專傢,在本書中與中國數萬萬學習鋼琴的父母和孩子分享鋼琴人生。本書除瞭針對鋼琴學習的專業知識指導,還與父母分享——
孩子學鋼琴父母應該建立怎樣的良好心態;
不懂鋼琴的父母如何輔導孩子學琴;
對時下熱門的鋼琴考級的深刻反思與剖析;
如何讓孩子通過鋼琴學習提高音樂素養,愛上音樂;
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琴;
父母如何纔能建立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逼,不纍!孩子終因為鋼琴而收獲幸福!
目錄
鉑金版序 和我的書一起成長
推薦序 我不再有顧慮
序 此書為誰寫
前言
上篇 鋼琴與成長(入門篇)
章 音樂人生,從正確選擇開始
節 父母為孩子打開音樂之門
音樂胎教不僅是為瞭培養孩子的樂感
胎寶寶為什麼喜歡聽莫紮特
鋼琴親子早教課讓孩子走進音樂世界
第二節 他是鋼琴神童嗎
通過手、耳、記憶力做判斷孩子的音樂潛質
-孩子選擇學習鋼琴,是為他還是我?
對孩子“都是你們叫我學琴,我自己不想學”的問題時,我們該如何迴答?
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第三節 彈響個音符
-小提琴、電子琴、鋼琴,先學哪個
-學琴的佳年齡是幾歲
第四節 鋼琴老師,重要角色齣場瞭
如何為孩子選擇好的鋼琴培訓機構
怎麼辨彆鋼琴老師的水平
上門上課,是不是上策
第二章 八十八個琴鍵,十個弱小的手指
節 一架閤格鋼琴是前提
-鋼琴是越貴越好嗎?要給孩子買多貴的琴
-鋼琴放在傢裏的什麼地方,怎麼保養
第二節 鋼琴課開始瞭
鋼琴教材,學琴之本
鋼琴教室裏的特殊學生:媽媽
傢長和老師溝通的技巧
琴譜,讓孩子自己拿
第三節 陪練這件事
初學琴童,媽媽一定要陪練
練琴,規矩、規律重要
放鬆,姿勢就會正確
陪練,還要陪聽
中篇 傢有琴童初長成(瓶頸篇)
第三章 練琴生活不枯燥
節 識譜、背奏,學琴事半功倍
小蝌蚪是不是一開始就要認識
從正式開始學鋼琴起,就需要認識五綫譜
背奏,在不知不覺中開始
業餘可以,隨便不可以
第二節 成功路上,父母齣招
他需要一個鋼琴偶像嗎
鼓勵比批評更有力量
傢長自測:是我讓孩子不再愛鋼琴嗎
第三節 突破瓶頸,就是勝利
如何麵對“你們逼我學琴”的質問
真的進入瓶頸期瞭嗎
旅行時期,以玩為主,鋼琴練習,盡力而為
第四章 黑白鍵上的童年
節 再一次認識鋼琴
流行樂也可以從鋼琴開始
不是音樂世傢,也能培養齣孩子嗎
第二節 學業VS琴業
寫作業和練琴不打架
什麼時候該換鋼琴老師瞭
我們聊聊音樂會吧
第三節 錶演、比賽開始瞭
錶演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嗎
比賽前,做好這些準備
下篇 開啓音樂人生(收獲篇)
第五章 做鋼琴傢還是鋼琴愛好者
節 重新審視鋼琴
考過10還能做什麼
鋼琴,人生應該有這一章華彩
第二節 考級,繞不過的現實
考級的好處和壞處
如何考級,纔能避害趨利
第三節 是時候瞭解專業鋼琴教育瞭
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和音樂學院
齣國學鋼琴怎麼樣
水平越高,比賽越重要
第六章 當個快樂琴童比爭取做未來的郎朗更重要,更實際
節 快樂琴童,幸福一傢
不練琴之後,如何和音樂相處
鋼琴讓全傢更快樂
第二節 業餘鋼琴傢
哪些麯子適閤業餘愛好者錶演
業餘鋼琴傢裏的大名人
後記 在黑白琴鍵上,彈齣我的彩色人生
附:茅為蕙博士簡曆
中外媒體評價
目錄
鉑金版序 和我的書一起成長
推薦序 我不再有顧慮
序 此書為誰寫
前言
上篇 鋼琴與成長(入門篇)
章 音樂人生,從正確選擇開始
節 父母為孩子打開音樂之門
音樂胎教不僅是為瞭培養孩子的樂感
胎寶寶為什麼喜歡聽莫紮特
鋼琴親子早教課讓孩子走進音樂世界
第二節 他是鋼琴神童嗎
通過手、耳、記憶力做判斷孩子的音樂潛質
-孩子選擇學習鋼琴,是為他還是我?
對孩子“都是你們叫我學琴,我自己不想學”的問題時,我們該如何迴答?
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第三節 彈響個音符
-小提琴、電子琴、鋼琴,先學哪個
-學琴的佳年齡是幾歲
作者介紹
茅為蕙,旅美鋼琴傢、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茅為蕙鋼琴藝術中心創始人。
中國橋梁專傢茅以升的孫女。父親是小提琴傢,母親是鋼琴老師。
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二年級,每年參加拍攝一部電影,先後有《從奴隸到將軍》《等到滿山紅葉時》《巴山夜雨》《絕代名姬》等,並榮獲中國電影金雞奬*女配角奬。
她3歲時學拉小提琴,後來改學鋼琴。1983年,茅為蕙從100多位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孩子裏脫穎而齣,成為10位幸運者之一。16歲的茅為蕙赴美留學。茅為蕙在不斷獲得國際比賽大奬的同時,每年在歐美及亞洲地區舉辦近60場音樂會,和眾多世界的樂團閤作。
文摘
序言
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價格來衡量的。很多育兒書,讀完後感覺一堆理論,真到實操時卻無從下手,這本書則完全相反。它裏麵蘊含瞭大量的、可以立刻付諸實踐的微小策略。比如,對於如何應對孩子練錯音時的情緒爆發,作者提供瞭一套“三步暫停法”,具體到連“暫停的時間長度”都給齣瞭建議。這體現瞭作者非凡的細緻和對實際場景的深刻洞察。我曾嘗試過用書裏提到的“不帶評價的反饋”模式和我的孩子交流,結果齣乎意料地好,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立刻進入防禦狀態,而是更願意敞開心扉去接受建議。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製造焦慮,而是提供瞭解決焦慮的工具箱。它沒有販賣“完美傢長”的幻象,而是教你如何在不完美中,與孩子共同成長。這種腳踏實地、充滿同理心的指導,讓我在為人父母的育兒路上,找到瞭一份難得的心靈慰藉和行動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設計得非常巧妙,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得像是精密演奏的賦格麯。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地從A講到Z的指南,而是更像是一幅圍繞著“傢庭音樂氛圍”構建的立體地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把“傢長學習”這件事,不看作是純粹的技能補課,而是上升到瞭“自我認知”和“親子關係重塑”的高度。我尤其喜歡其中幾段關於“聽”的章節,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傢長如何從一個挑剔的耳朵,轉變成一個懂得傾聽孩子“聲音本質”的夥伴。這種從外在技巧轉嚮內在心性的引導,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深度。它引導你思考,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鋼琴匠,還是一個有音樂靈魂的人?這種思考的深度,迫使我重新梳理瞭自己過去幾年對孩子音樂學習的期待值。書中提齣的“情景模擬”練習法,也相當實用,它不要求傢長立刻成為演奏傢,而是教會傢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最簡單的方式介入到孩子的練習流程中去,使得原本枯燥的督促,變成瞭一種愉快的互動遊戲。
评分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沉穩、內斂,透露著一種經曆過時間沉澱後的智慧光芒。它不像那些追逐熱點的教育讀物那樣,用誇張的標題和聳動的論調來吸引眼球,而是像一位老友在深夜裏,用沉靜的聲音為你剖析一件復雜的事情。茅老師的筆觸,始終保持著一種對“美育”本質的尊重。她反復強調,鋼琴學習的終極目標,是陶冶情操、培養專注力和審美能力,技術隻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這種對教育核心價值的堅守,在當今這個追求“速成”和“量化成果”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可貴和稀缺。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把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點,從“過程的享受”偏移到瞭“結果的展示”上。這本書成功地把我拉迴瞭起點,提醒我: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陪伴與引導,而不是一場高壓的競賽。它帶給我的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教育觀,而不是一時的靈感迸發。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猶豫。封麵設計得挺樸素,坦白講,在書店裏一堆花花綠綠的教輔材料中並不顯眼。我當時是衝著“旅美鋼琴傢”這個頭銜去的,畢竟在音樂教育領域,有海外背景的老師總能讓人多幾分期待。翻開第一頁,作者的語氣就非常親切、坦誠,不像有些教育書籍那樣高高在上,擺齣一副“我就是真理”的架勢。我特彆欣賞她敘事的方式,沒有直接拋齣那些復雜的音樂理論,而是像拉著你坐在客廳裏喝茶聊天一樣,從自己走過的彎路、遇到的睏惑講起。那種感覺,仿佛不是在接受說教,而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分享“武功秘籍”的入門心法。她很早就點明瞭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孩子學鋼琴,傢長的心態調整遠比孩子手指的力度更重要。這一點,對於我這個每天都在糾結孩子練琴效率的父親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她提到一個關於“有效練習時間”的劃分,不是簡單地堆時間,而是強調質量和專注度。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一股清流,它沒有給我任何速成的捷徑,卻給瞭我一個更堅實、更長遠的心靈支架,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音樂教育的急躁和功利。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跳脫齣瞭傳統樂理書籍那種刻闆的教條主義敘事模式,讀起來完全沒有“啃書”的感覺,更像是在欣賞一篇精心打磨過的散文集,隻不過它的主題圍繞著鋼琴啓濛和傢庭教育的張力。茅老師的遣詞造句,帶著一種微妙的詩意和哲思,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孩子練習中常見的“小宇宙爆發”時刻,那種描繪的細膩程度,讓人忍不住停下來迴味。比如,她對“挫敗感”的解析,沒有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琴鍵上的小小山丘”來比喻,一下子就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我發現自己不止一次地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浮現齣我女兒坐在琴凳上那副不情願的樣子,那種共鳴感是非常強烈的。更難得的是,在強調傢長“先上課”的同時,她非常注意平衡,避免將傢長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楷模。書中坦誠瞭不少自己當年也是“糊塗傢長”的經曆,這種反嚮的敘述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書的可信度和親和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獲得的不僅僅是育兒經,更像是一堂關於如何與孩子進行深度情感交流的藝術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