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迷惑的父母: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定价:24.00元
作者:张健鹏,胡足青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0351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爱孩子的父母很普遍,但真正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却不多。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却独独不能为孩子而去读一本书,仍想当然地去行使当父母的权力。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为了孩子,让我们读一本书。
内容提要
爱孩子的父母很普遍,但真正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却不多。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却独独不能为孩子而去读一本书,仍想当然地去行使当父母的权力。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成长潜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渐渐地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笼子中,甚至是病态地发展。
不要以为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或花了很多钱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要始终担当起教育的主要角色。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是好父母,不要以为自己没文化就无法教育孩子 太多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而这每一个误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陷阱。
目录
辑 根本的误区
根本的错
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是自己的好
盲目的投资
面子问题
借口
出卖原则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第二辑 做人的准则
爱的能力
真实的谎言
“穷爸爸,富爸爸”
如何确定目标
小朋友
传统道德过时了吗
诱惑
苦果
“不良家庭”
“独立宣言”
不听话的孩子
消极的对抗
老师有没有错
没有坏孩子
心理残疾
管与教
第四辑 素质的培养
智力与能力
创新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超常的记忆
“意志障碍”
没有失败
健康
第五辑 教育的方法
第六辑 错误的理念
第七辑 父母的原则
第八辑 潜在的误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很头疼于如何跟孩子谈论失败和挫折,总担心一不小心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很多时候宁愿自己默默处理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情,结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应对困难的能力。这本书里关于“允许不完美”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非常细致地拆解了“过度保护”和“有效支持”之间的微妙界限。那种细腻的文字,描绘出父母往往是出于爱,却在无意中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的场景,让我感到既心酸又清醒。书中提供的一些小小的“干预技巧”,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用一句话肯定他们的感受,这个简单的转变,在我家试用后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而不是被评判了。这种基于心理学基础的实践建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真的教会了我,有时候,最好的教育是“退后一步”,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犯错的权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教育类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行文中插入了一些手绘的小插图或者图表,它们不是那种花哨的点缀,而是恰到好处地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心理概念,比如“依恋关系”的几种模型,通过简单的图形就能快速掌握核心要义,避免了纯文字带来的枯燥感。这说明作者在内容创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很少看到一本教育书籍能做到内容深度与阅读舒适度兼顾得如此完美。它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意愿,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正在经历育儿困惑的朋友们。因为它提供的不是焦虑,而是稳定感和清晰的方向感,是那种让你在风暴中也能找到锚点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点赞,它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力量感,不像现在流行的那些快餐式育儿指南,读起来轻飘飘的。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用词精准,逻辑严密,即便是处理一些非常情绪化的家庭矛盾,也能保持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调。我感觉作者不仅在教育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自我关怀的段落,简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我常常在想,一个自己都感到“迷惑”的父母,如何能清晰地指引方向给孩子呢?这本书巧妙地将“自我成长”和“亲子教育”这两条线索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开阔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某次考试失利或者一次顶嘴,而是着眼于建立一个长期、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这对于提升家庭整体的“情绪智商”非常有帮助,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体会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专家建议”类的书是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套说辞怎么可能适用于所有人?但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药方”,反而花了大篇幅去讨论“为什么我们会迷惑”。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种焦虑和无力感,那种“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理想”的挫败感。它把这种迷惑剖析得非常透彻,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对现在育儿观念的影响,到社会压力对我们判断力的干扰,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远比单纯教我们“怎么做”要深刻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只有当我们自己先安定下来,才能真正地去引导孩子。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区分“孩子的真实需求”和“父母的投射期望”,这对我冲击很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强加给孩子的那些“好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一张纸,记录下自己的反思,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反差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说教,没想到翻开后,里面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场景让我感到“天哪,这不就是我家吗?”作者的叙述方式很温和,不像有些教育书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语,分享着那些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踩过的“坑”和发现的“宝藏”。特别是关于青春期孩子沟通那一部分,我感觉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家那位正在进入叛逆期的“小大人”。以前总觉得是孩子不理解我,读完后才意识到,或许是我们父母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公式,反而像是一把钥匙,让我自己去开启与孩子沟通的大门,学会倾听比说教重要得多。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让人很舒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家庭冲突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每一个微小的表情、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被捕捉并进行了深入解读,这对于我这种比较敏感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