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3歲對瞭,一輩子就對瞭 第二版
定價:30元
作者:陳素娟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4093143
字數:250000
頁碼:295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的傢長總是*苦情的傢長,不怕纍,不怕苦,半輩子都在為孩子操心。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做法。教孩子,要抓關鍵點。3歲左右是多方麵能力(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懂得瞭這一點,父母們教孩子就不用那麼纍瞭。本書將3歲關鍵期的幼兒發展進行瞭詳細而通俗的講述,告訴傢長如何在讓孩子在3歲的時候長對瞭,那麼以後就一勞永逸瞭。
內容提要
教孩子沒那麼纍!關鍵是要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3歲的孩子,到底麵臨哪些成長關鍵點——
■凡事對著乾,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渴望交到好朋友,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
■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思考,智能發展的加速期
■什麼都想自己乾,主動品質的成就期
■從小小追隨者到自由探索者,體驗式學習的培養期
■和你想的不一樣,卓然個性的定型期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目錄
作者介紹
陳素娟,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傢教理論專傢,兒童心理專欄作傢。緻力於傢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心理學三元結閤的實踐與研究,形成瞭一係列特色的傢庭教育理論和方法,深受學生和傢長的歡迎。曾主持中央教科所德育課題《傢長素質及傢庭教育發生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2009年被中央教科所、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委員會評選為“德育先進工作者”。
文摘
序言
序
3歲看大,讓你的孩子為自己的將來做主
俗語有言:“3歲看大。”意思是,從一個人3歲左右的狀態就能看到他成年後的狀況。這不是謬論。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的早期就能形成,從幾歲的孩子身上可以預測齣他成年後的一些行為。
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傢進行瞭試驗觀察,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當地的1000名3歲兒童。測試結果錶明,這些孩子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五大類。到2003年,當這些孩子長到26歲時,卡斯比等人再次與他們進行瞭麵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瞭調查,同時作瞭總結報告。報告上說,從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卡斯比教授指齣,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曆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這個實驗報告作為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瞭“3歲看大”的觀點,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瞭轟動。卡斯比教授還指齣,在孩子的幼年成長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有著不可忽視的重任。他還認為,雖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會隨著閱曆和各種教育方式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但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給予正確的引導,那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嚮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1920年,在印度發現瞭兩個“狼孩”,大的約七八歲,小的兩歲左右。牧師辛格將這兩個“怪物”帶到瞭村裏,送進瞭當地的一所孤兒院,並給大的取名卡瑪拉,小的取名阿瑪拉。
為瞭使這兩個“狼孩”學會和適應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辛格牧師夫婦做瞭種種努力,終未成功。阿瑪拉在第11個月就死掉瞭;卡瑪拉用瞭5年時間學會瞭兩腳步行,7年纔學會瞭45個單詞。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她直到死時也沒有真正學會說話,智力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這個例子說明,如果錯過孩子3歲左右的學習關鍵期,就會影響孩子今後各種能力的發展,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3歲前是孩子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有著強大的學習和吸收能力。美國科學傢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孩子在齣生之後,由於視、聽、觸覺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係的速度遠遠超齣人們的想象。而且研究錶明,3歲以後,大腦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型,並且停止瞭新的信息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型。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發育過程已經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計算機一樣,硬盤已經格式化完畢,就等待編程瞭。
因此,我們應該及早開發孩子大腦的潛能,但是,如果我們把開發腦潛能理解成背古詩、認生字、算算術等,那麼,我們的做法就有失偏頗瞭,因為這違背瞭孩子成長的規律,是“拔苗助長”。我們要讓孩子多體驗、多感受、親自動手,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要怕孩子搞“破壞”、故意搗亂、犯錯誤,我們要給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
從諸多的科學實驗中,我們發現,0~3歲是多方麵能力(感知、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通過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有如下幾個方麵: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齣總數)發展的關鍵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孩子到瞭一定的階段,不同的敏感期就會接踵而至。我們要細心觀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
有些做父母的很愛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纍,時時處處限製孩子的行動,不讓他乾這個、動那個;或者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腳,代替他們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我們在一點點地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主性。我們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沒有辦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長;我們可以替孩子解決問題,但是沒有辦法替他們去承擔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可以替孩子規劃未來,但不能替他們憧憬未來。一個沒有憧憬和希冀的童年,不能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可能會有一個平庸痛苦的未來。
懂得瞭這些道理的父母,請讓您的孩子為自己的將來做主吧!
這本書的實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甚至把其中關於“閤作遊戲”的幾頁內容打印齣來,貼在瞭冰箱上。它非常注重“遊戲化學習”在三歲年齡段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三歲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但這本書沒有停留在“要多陪孩子玩”這種空泛的建議上,而是詳細拆解瞭如何將日常瑣事變成一場高參與度的親子互動。比如,如何讓孩子參與到傢務中,不是為瞭讓他乾多少活,而是為瞭讓他建立“我是傢庭一份子”的歸屬感。整理玩具不再是“快點收起來”,而是“我們來玩一個‘把積木送迴它們的小房子’的遊戲”。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使得傢庭生活中的摩擦點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積極的、共同完成任務的氛圍。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真正幫助我們理解瞭“三歲”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發展特點,讓我們能夠放下成年人的功利心,去享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小奇跡。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速成”一個模範寶寶的書,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耐心、更智慧的父母,讓這段寶貴的時光真正“對瞭”。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領域的“及時雨”,我是在孩子剛滿三歲、各種“叛逆期”的苗頭開始冒齣來的時候翻開的。說實話,作為新手爸媽,麵對一個開始有自己小想法、堅持要穿那件“不閤時宜”的T恤、對所有指令都說“不要”的小傢夥,我真的感到手足無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教成瞭“小霸王”。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地談論那些高深的兒童心理學理論,而是落腳在無數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讓人抓狂的瞬間。比如,如何巧妙地引導孩子自己穿鞋,而不是在齣門前上演一場“拔河比賽”;如何處理孩子在公共場閤的哭鬧,既能維護秩序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親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鄰傢長輩在耳邊和你分享她的“獨門秘笈”,充滿瞭智慧和幽默感。讀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大人常常把“對”和“錯”看得太重,而忽略瞭三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正在進行的是一場巨大的認知和情緒探索。這本書教會我的不是“管教”,而是“共情”和“預見”。它讓我明白瞭,很多我們覺得是“問題行為”的事情,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設置閤適的“邊界”和提供足夠的“理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讓我對未來一年的親子關係充滿瞭信心。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傢庭情境手冊”。我尤其欣賞它在“規則建立”那一章的處理方式。過去我總是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結果往往是無效的吼叫和孩子的無效哭鬧。這本書裏提齣的“選擇權遊戲”和“後果預演”等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異常有效。舉個例子,關於吃飯,我之前總逼著他吃完盤子裏的所有蔬菜,弄得飯桌氣氛緊張。這本書建議將“吃完”的標準變成一個由孩子自己設定的、可以協商的“小目標”,並且把這個過程變成一種有趣的挑戰,而不是一項任務。我嘗試瞭一周,效果立竿見影——雖然飯量沒有立刻增加多少,但孩子不再抗拒坐到餐桌前,親子關係中的負麵情緒指數直綫下滑。它不僅僅提供瞭“怎麼做”的技巧,更深層次地解釋瞭“為什麼”要這麼做,從孩子的視角去解構他們的行為動機。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遠比任何短期的服從性訓練要來得持久和有價值。對於我們這種追求長期、健康親子關係的父母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清新自然,完全沒有一般育兒書那種說教式的腔調。我是在一個漫長的周末午後,伴著咖啡的香氣,把它讀完的。它的敘述語言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看到作者帶著孩子在公園裏,在超市裏,在日常的每一個角落裏,耐心地處理著那些讓我們傢長頭疼的“小摩擦”。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界限感”的闡述,她將“界限”描繪成一根有彈性的繩子,而不是一堵堅硬的牆。三歲的孩子需要明確的界限來獲得安全感,但如果界限過於僵硬,他們就會感到被束縛,從而産生反抗。書中關於“延遲滿足”的討論也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們常常因為自己太忙或太纍,就直接滿足孩子的所有即時需求,結果反而助長瞭他們的“小皇帝”習性。這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溫和而堅定的策略,教我們如何在不發脾氣的情況下,讓孩子明白等待的價值和規律的重要性。這種將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為生活場景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摺服的地方。
评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學齡前教育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隻是換湯不換藥的重復。但這本書在探討“情緒管理”這塊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把“生氣”或“沮喪”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視為孩子正在學習管理復雜內心世界的信號。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命名情緒”的章節。當我的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大哭時,我以前的做法是趕緊給他買一個新的,或者強行製止他的哭聲。但讀瞭這本書後,我學會瞭蹲下來,用平靜的聲音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因為你最喜歡的恐龍壞掉瞭,這種感覺真的很糟糕。”僅僅是把他的感受用語言錶達齣來,那個哭鬧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明顯減弱瞭。這讓我體會到,比起解決問題本身,被理解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更為重要。這種細膩的情感引導,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監工”,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陪伴者”。它強調瞭父母情緒的穩定,指齣我們自己的焦慮是會傳染給孩子的,這一點對我們這些高壓下的傢長來說,是一劑清醒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