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 978756409314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 978756409314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素娟 著
图书标签:
  • 学前教育
  • 幼儿教育
  • 亲子教育
  • 早期教育
  • 思维训练
  • 逻辑思维
  • 儿童启蒙
  • 教育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0-3岁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3143
商品编码:294173025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

定价:30元

作者:陈素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4093143

字数:250000

页码:29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的家长总是*苦情的家长,不怕累,不怕苦,半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教孩子,要抓关键点。3岁左右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懂得了这一点,父母们教孩子就不用那么累了。本书将3岁关键期的幼儿发展进行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述,告诉家长如何在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长对了,那么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内容提要


教孩子没那么累!关键是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岁的孩子,到底面临哪些成长关键点——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渴望交到好朋友,社交与情感的黄金期
  ■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思考,智能发展的加速期
  ■什么都想自己干,主动品质的成就期
  ■从小小追随者到自由探索者,体验式学习的培养期
  ■和你想的不一样,卓然个性的定型期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素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教理论专家,儿童心理专栏作家。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心理学三元结合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曾主持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发生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9年被中央教科所、中国伦理学会德育委员会评选为“德育先进工作者”。

文摘


序言



  3岁看大,让你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
  俗语有言:“3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3岁左右的状态就能看到他成年后的状况。这不是谬论。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几岁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000名3岁儿童。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同时作了总结报告。报告上说,从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这个实验报告作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3岁看大”的观点,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卡斯比教授还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长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任。他还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会随着阅历和各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两岁左右。牧师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到了村里,送进了当地的一所孤儿院,并给大的取名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为了使这两个“狼孩”学会和适应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辛格牧师夫妇做了种种努力,终未成功。阿玛拉在第11个月就死掉了;卡玛拉用了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7年才学会了45个单词。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错过孩子3岁左右的学习关键期,就会影响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强大的学习和吸收能力。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但是,如果我们把开发脑潜能理解成背古诗、认生字、算算术等,那么,我们的做法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这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拔苗助长”。我们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亲自动手,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要怕孩子搞“破坏”、故意捣乱、犯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从诸多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发现,0~3岁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通过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有如下几个方面: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不同的敏感期就会接踵而至。我们要细心观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有些做父母的很爱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时时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让他干这个、动那个;或者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代替他们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我们在一点点地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没有办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长;我们可以替孩子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替他们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替孩子规划未来,但不能替他们憧憬未来。一个没有憧憬和希冀的童年,不能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个平庸痛苦的未来。
  懂得了这些道理的父母,请让您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吧!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 奠定孩子一生幸福与智慧的基石 引言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并在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也就是至关重要的3岁之前,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却常常让年轻的父母们感到困惑和焦虑。教育的起点并非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在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每一个瞬间。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ISBN: 9787564093143,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是一本旨在为年轻父母提供科学、系统、实操性强的育儿指南。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如何教导孩子认字、数数,而是深入探讨了3岁前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引导,为孩子的情感、认知、社交、品格等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为父母们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充满爱与智慧的育儿之路。 第一部分:揭示3岁前黄金期的神奇力量 本书开篇即强调了0-3岁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飞速发育的阶段,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为日后的学习能力、情商、创造力等打下基础。书中会详细阐述大脑发育的科学原理,例如: 神经可塑性: 解释儿童大脑的高度可塑性,意味着早期经验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的互动、环境的刺激、经历的事件,都在重塑着孩子的大脑。 关键期理论: 探讨不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语言发展、视觉识别、情感依恋等,并指出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引导的必要性。错过关键期,不仅会增加日后学习的难度,甚至可能影响一生。 大脑分区与功能: 简要介绍大脑主要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海马体、杏仁核等)在早期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孩子的认知、情绪调节、记忆形成等。 通过科学的解释,本书旨在帮助父母们深刻理解3岁前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成长中。 第二部分:构建安全感的基石——依恋与情绪的早期管理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而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则离不开父母在情感上的及时回应和稳定支持。本书将深入探讨: 安全依恋的形成: 详细讲解如何与宝宝建立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包括识别宝宝的信号、及时回应需求、建立稳定的日常作息等。强调父母的“敏感性”和“响应性”是依恋质量的关键。 情绪的早期识别与表达: 指导父母如何识别宝宝的不同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回应。例如,当宝宝哭泣时,是饿了、困了、还是需要安慰?如何帮助宝宝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 情感规则的建立: 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榜样示范和温和的引导,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基本的社交情感规则,例如分享、等待、尊重他人等。 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 认识到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有着直接影响。本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父母管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以更平和、积极的心态与孩子互动。 第三部分:点燃智慧的火花——认知发展的科学启蒙 3岁前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本书将从科学的角度,为父母提供一系列的启蒙策略: 感官探索与学习: 强调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例如,不同质地的玩具、各种声音、色彩和气味的刺激,都能帮助孩子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语言发展的秘密: 详细介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亲子阅读、日常对话、唱歌谣等方式,有效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书中会强调“高质量的亲子对话”比单纯的“读”更重要。 逻辑思维的萌芽: 讲解如何通过简单的游戏和生活中的观察,培养孩子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排序、分类、因果关系的理解等。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鼓励父母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代劳。从简单的“把积木搭起来”到“找到丢失的玩具”,都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激发: 强调保护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去观察、去提问、去尝试,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探索范围。 第四部分:塑造健全人格——品格与社交的早期塑造 一个人的品格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早期教育的影响。本书将关注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规则意识的建立: 阐述在3岁前如何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例如“不能打人”、“要排队”等,为日后的集体生活打下基础。 同理心与合作精神: 探讨如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习与他人合作。例如,在游戏中模仿轮流等待,在故事中理解角色的情感。 独立性与自信心的培养: 鼓励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独立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建立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智慧: 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本书将指导父母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从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过度保护。 良好习惯的养成: 强调早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均衡、爱护玩具、尊重他人等,这些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 第五部分:父母的成长之路——成为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本书不仅仅关注孩子,也关注父母的成长。书中会强调: 科学育儿观的建立: 帮助父母区分科学的育儿方法和传统观念中的误区,建立自信的育儿观。 亲子互动的艺术: 提供大量具体的亲子互动游戏和活动建议,让父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孩子建立更深的连接。 观察与倾听的力量: 引导父母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信号,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成为孩子最懂的“知心人”。 学习型父母的进阶: 鼓励父母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育儿知识,并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结语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二版》是一本饱含爱心、智慧与科学的育儿著作。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它不贩卖焦虑,而是传递信心与希望。本书致力于帮助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生命最初的三年里,以最科学、最充满爱的方式,播下幸福与智慧的种子,为孩子一生铺就一条光明而宽广的道路。这本书将成为您育儿路上的贴心伴侣,帮助您在平凡的日常中,创造不凡的育儿奇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家庭情境手册”。我尤其欣赏它在“规则建立”那一章的处理方式。过去我总是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吼叫和孩子的无效哭闹。这本书里提出的“选择权游戏”和“后果预演”等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有效。举个例子,关于吃饭,我之前总逼着他吃完盘子里的所有蔬菜,弄得饭桌气氛紧张。这本书建议将“吃完”的标准变成一个由孩子自己设定的、可以协商的“小目标”,并且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有趣的挑战,而不是一项任务。我尝试了一周,效果立竿见影——虽然饭量没有立刻增加多少,但孩子不再抗拒坐到餐桌前,亲子关系中的负面情绪指数直线下滑。它不仅仅提供了“怎么做”的技巧,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从孩子的视角去解构他们的行为动机。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远比任何短期的服从性训练要来得持久和有价值。对于我们这种追求长期、健康亲子关系的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清新自然,完全没有一般育儿书那种说教式的腔调。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周末午后,伴着咖啡的香气,把它读完的。它的叙述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作者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在超市里,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里,耐心地处理着那些让我们家长头疼的“小摩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界限感”的阐述,她将“界限”描绘成一根有弹性的绳子,而不是一堵坚硬的墙。三岁的孩子需要明确的界限来获得安全感,但如果界限过于僵硬,他们就会感到被束缚,从而产生反抗。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们常常因为自己太忙或太累,就直接满足孩子的所有即时需求,结果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小皇帝”习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温和而坚定的策略,教我们如何在不发脾气的情况下,让孩子明白等待的价值和规律的重要性。这种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为生活场景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折服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学龄前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重复。但这本书在探讨“情绪管理”这块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把“生气”或“沮丧”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孩子正在学习管理复杂内心世界的信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命名情绪”的章节。当我的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我以前的做法是赶紧给他买一个新的,或者强行制止他的哭声。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蹲下来,用平静的声音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你最喜欢的恐龙坏掉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仅仅是把他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个哭闹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明显减弱了。这让我体会到,比起解决问题本身,被理解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这种细腻的情感引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监工”,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陪伴者”。它强调了父母情绪的稳定,指出我们自己的焦虑是会传染给孩子的,这一点对我们这些高压下的家长来说,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甚至把其中关于“合作游戏”的几页内容打印出来,贴在了冰箱上。它非常注重“游戏化学习”在三岁年龄段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三岁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要多陪孩子玩”这种空泛的建议上,而是详细拆解了如何将日常琐事变成一场高参与度的亲子互动。比如,如何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不是为了让他干多少活,而是为了让他建立“我是家庭一份子”的归属感。整理玩具不再是“快点收起来”,而是“我们来玩一个‘把积木送回它们的小房子’的游戏”。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得家庭生活中的摩擦点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的、共同完成任务的氛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帮助我们理解了“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让我们能够放下成年人的功利心,去享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奇迹。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速成”一个模范宝宝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耐心、更智慧的父母,让这段宝贵的时光真正“对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及时雨”,我是在孩子刚满三岁、各种“叛逆期”的苗头开始冒出来的时候翻开的。说实话,作为新手爸妈,面对一个开始有自己小想法、坚持要穿那件“不合时宜”的T恤、对所有指令都说“不要”的小家伙,我真的感到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教成了“小霸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谈论那些高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而是落脚在无数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让人抓狂的瞬间。比如,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自己穿鞋,而不是在出门前上演一场“拔河比赛”;如何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哭闹,既能维护秩序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耳边和你分享她的“独门秘笈”,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大人常常把“对”和“错”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巨大的认知和情绪探索。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管教”,而是“共情”和“预见”。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们觉得是“问题行为”的事情,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设置合适的“边界”和提供足够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让我对未来一年的亲子关系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