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素娟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教育
  • 亲子关系
  • 早期教育
  • 习惯培养
  • 性格塑造
  • 人生观
  • 价值观
  • 教育方法
  • 成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53239
商品编码:294088436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定价:29元

作者:陈素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64053239

字数:250000

页码:2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孩子没那么累!关键是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岁的孩子,到底面临哪些成长关键点——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渴望交到好朋友,社交与情感的黄金期
■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思考,智能发展的加速期
■什么都想自己干,主动品质的成就期
■从小小追随者到自由探索者,体验式学习的培养期
■和你想的不一样,卓然个性的定型期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中国的家长总是苦情的家长,不怕累,不怕苦,半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教孩子,要抓关键点。3岁左右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懂得了这一点,父母们教孩子就不用那么累了。本书将3岁关键期的幼儿发展进行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述,告诉家长如何在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长对了,那么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素娟,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家教理论专家,儿童心理专栏作家。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心理学三元结合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曾主持中央教科所众多课题。

文摘

















序言



3岁看大,让你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
俗语有言:“3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3岁左右的状态就能看到他成年后的状况。这不是谬论。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几岁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试验观察,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1000名3岁儿童。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到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人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同时作了总结报告。报告上说,从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这个实验报告作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3岁看大”的观点,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卡斯比教授还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长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任。他还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会随着阅历和各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两岁左右。牧师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到了村里,送进了当地的一所孤儿院,并给大的取名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为了使这两个“狼孩”学会和适应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辛格牧师夫妇做了种种努力,终未成功。阿玛拉在1个月就死掉了;卡玛拉用了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7年才学会了45个单词。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错过孩子3岁左右的学习关键期,就会影响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强大的学习和吸收能力。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但是,如果我们把开发脑潜能理解成背古诗、认生字、算算术等,那么,我们的做法就有失偏颇了,因为这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拔苗助长”。我们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亲自动手,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要怕孩子搞“破坏”、故意捣乱、犯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从诸多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发现,0~3岁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通过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有如下几个方面: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孩子到了的阶段,不同的敏感期就会接踵而至。我们要细心观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有些做父母的很爱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时时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让他干这个、动那个;或者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代替他们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我们在一点点地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没有办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长;我们可以替孩子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替他们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替孩子规划未来,但不能替他们憧憬未来。一个没有憧憬和希冀的童年,不能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个平庸痛苦的未来。
懂得了这些道理的父母,请让您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吧!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开启孩子天赋的秘密花园 在孩童成长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三岁这个节点,我们仿佛站在了一个神奇的十字路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如同泉涌,学习能力如同海绵,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许多家长却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如何才能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这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些切切期盼而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充满智慧、温度与实践性的“生命启蒙书”,旨在帮助家长们解锁孩子的天赋密码,点亮他们未来的无限星辰。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三岁是孩子大脑发育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正确的成长模式和认知方式,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以及教育学研究的深刻洞察。孩子的大脑在三岁前迅速发展,许多核心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给予恰当的引导和丰富的体验,就能为孩子未来学习、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忽视了这个关键期,或者采取了不当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发展上的挑战,并在日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并没有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角度审视孩子,而是以一个“同行者”的姿态,与家长们一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三岁孩子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他们的自我意识萌芽、对世界的探索欲、语言表达的飞跃以及情感的复杂性。家长们将会在书中发现,那些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往往是孩子探索、学习和表达自我的方式;那些突如其来的“坏脾气”,很多时候是他们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书中不会提供一套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家长们去“倾听”孩子,去“观察”孩子,去“理解”孩子,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可操作的育儿策略。它不会让你陷入理论的海洋,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家长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方面,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亲子阅读、故事讲述、情景对话等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说话,更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在情绪管理方面,书中会提供一系列温和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们引导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健康的心理韧性。书中还会探讨如何通过游戏、艺术、户外探索等多元化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深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这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家长识别和发展孩子的“天赋”。这里的“天赋”并非特指音乐、绘画等艺术才能,而是涵盖了孩子在不同领域的潜力和优势,比如善于观察、乐于助人、逻辑清晰、富有想象力等等。书中会指导家长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有意识的引导,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去发展这些天赋。它强调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因材施教”,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自信,并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本书还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营造。它指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会分享如何建立一个充满爱、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和积极地面对世界。它也会探讨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以及如何与伴侣协同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并非一本“一次性”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陪伴家长终身成长的“宝典”。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本书的智慧和理念是具有普适性的,它所倡导的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能力培养的育儿观,能够引导家长在未来的不同阶段,持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即使孩子过了三岁,书中的许多原则和方法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强调的是,本书的内容绝不是基于“鸡汤”式的励志口号,而是根植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者在书中会引用最新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分享教育专家的见解,并穿插大量真实感人的案例,让家长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的启迪,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这些案例往往来自于普通家庭,真实地展现了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挑战以及最终的成长和收获,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是一本旨在赋能家长,帮助他们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引路人的书籍。它教导的不是如何“训练”孩子,而是如何“陪伴”孩子;不是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如何“理解”孩子;不是如何“塑形”孩子,而是如何“成全”孩子。它相信,当家长们掌握了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了与孩子沟通和相处的方法,并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时,孩子就能够像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家长们发现并守护好孩子生命最初的“秘密花园”,让那里充满生机与希望,为他们的一生,铺就一条通往幸福与成功的璀璨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杯热可可,醇厚、温暖,却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微苦,提醒我们现实的复杂性。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视角——即“当下”的选择,其回响可以持续数十年。我曾经习惯于活在“完成”任务的短期目标里,这本书却拉长了我的时间轴,让我开始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背后蕴含的长期复利效应。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巧妙地将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行为经济学的原理融入到日常情境中,使得原本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关于“积极反馈回路”的建立方法,对我改善拖延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不是强迫式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巧妙的自我激励机制设计。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特定年龄段的读者看的,它更像是一份送给自己中年时期的“人生说明书”,帮助我校准那些在奔波中可能已经跑偏的航向。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观点雷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然而,这本作品成功地跳脱了窠臼。它没有采用那种焦虑贩卖式的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沉静,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和“什么是值得坚守的本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自主性培养”的强调,他认为真正的“正确”,来自于个体在早期建立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而不是外部的指令或奖励。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充分尊重,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强调“规训”的同类作品的关键。读完整本书,我感到一种被“赋权”的力量,它让我相信,即使生命的大部分篇章已经写就,我们仍然有能力通过有意识地修正微小的日常行为模式,来影响未来的走向。这种对个人潜能的深度挖掘和正面引导,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维冲击,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对于“成熟”和“稳定”的传统认知。作者极其犀利地指出了,许多我们自以为是的“稳定”,实际上是僵化和自我设限的结果。书中关于“适应性学习能力”的论述尤其精辟,它强调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童年时期建立的思维灵活性,远比固定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我过去总认为,早早确定职业方向就是稳妥,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这种“过早锁定”可能带来的风险。书中展示的那些成功案例,无一例外都展现出极强的跨界学习和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无不源于早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迭代升级,让人不得不放下旧有的成见,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开端”。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我们人生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决定是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向导,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轻轻地推我们一把,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早期积累”的阐述,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或技能的层面,更深入到价值观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以及人际交往模式的建立。读完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成年后的困境,其实都能在更早的阶段找到源头,与其等到问题爆发才去“补救”,不如在关键的“窗口期”进行精准的投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陪伴之作,它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带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选择。特别是书中对“韧性培养”的论述,让我这个曾经容易被挫折击倒的人,找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探讨育儿心经的工具书,毕竟书名带有强烈的指向性,但很快我就发现,它的内涵远超出了“育儿”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生命早期工程学”的深度解析。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层层剥茧地展示了早期经验对个体心智结构搭建的决定性影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环境对认知发展刺激”的部分所吸引,它让我反思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物理和人文环境,以及那些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互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雕刻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支撑,又不失微观的个体故事的感染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良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真正含义,那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关于生命底色的精心描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