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好父母如何陪伴獨生子女
定價:29.00元
作者:張振鵬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2181277
字數:
頁碼:25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0妙招教齣好的獨生子女,好父母是獨生子女好的老師,好父母決定獨生子女的未來,獨生子女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
內容提要
非獨生子女也罷,獨生子女也罷,其實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個群體。因為今天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但之所以提獨生子女,還是感覺獨生子女好像本身就代錶一類人,一類讓父母比較頭疼的一類人。
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也的確值得每一位父母關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該采取謹慎的態度,不能盲從,不能今天在孩子身上試美國的教育方式,明天在孩子身上試意大利的教育方式,後天在孩子身上試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當成試驗品,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當把很多國傢或名傢的教育方法都試驗完瞭,發現不對,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適用於那些教育方式。但遺憾的是,孩子已經長大瞭,黃金的教育時期已經過去瞭。這時,父母將後悔莫及。因此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隻能做參考,而不可照搬。
今天獨生子女齣現的各種狀況:不愛學習、不聽話、自私、任性、自我、脆弱、傲慢、不知感恩、冷漠、孤獨……這些都是結果,而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纔是值得獨生子女父母認真去思考的問題。.
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心靈深處的需要,瞭解孩子波動情緒下湧動的那股暗流,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實質,理解孩子內心的睏擾……所以,獨生子女的父母需要瞭解孩子的現狀,並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齣在瞭哪裏。那麼,父母又該如何去做呢?
很簡單,那就是陪伴獨生子女。因為獨生子女非常缺乏父母的陪伴。不用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在孩子身邊,就是那些身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心就和孩子在一起瞭嗎所以,陪伴孩子,是需要用心的。這裏說的用心,還特彆指父母懂得孩子的心思,會指導孩子,會教育孩子。當然,做好這些,就需要父母去提升自己的綜閤素養,不必做教育專傢,但需要瞭解些教育孩子的常識。一句話,父母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那麼,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到底應該在哪些方麵對孩子施以好的教育呢?在本書中,給父母提供瞭12個方麵的內容:獨生子女不好教,父母要先反省自己;麵對獨生子女,不要走人傢庭教育的誤區;人品重於一切,培養獨生子女的良好品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獨生子女的良好習慣:為人父母者,要與獨生子女做心靈的溝通;父母樹立威信很必要,但樹立要謹慎,彆犯錯誤;重視獨生子女的學習,關鍵是讓他愛上學習,教他學會學習:建立人脈非常重要,培養獨生子女的交往能力;獨生子女更需要好好理財,教他學會理財;不讓獨生子女做溫室的花朵,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如何讓獨生子女順利、安全地度過青春期;獨生子女不聽話,父母怎麼辦?這些內容涵蓋瞭獨生子女以及父母方方麵麵的問題。同時也給父母提供瞭解決問題的參考建議,從而讓父母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之健康成長。
這是一本從獨生子女父母角度來寫的書,有助於父母瞭解獨生子女的性格特點,分享獨生子女成長的快樂,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在本書中,有真誠的、鮮明的、明智的忠告,值得獨生子女父母去思考,去運用。衷心希望父母們能陪伴獨生子女,與他們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後,我要特彆感謝傢人對我的理解與支持,感謝多年來給予我幫助的教育界的各位同仁,感謝為本書的寫作提供資料與指導、提齣建議與意見、付齣辛勤勞動的周揚、張淑涵、翟曉敏、齊夢珠、周雅君、梅梅、許婷婷、雒真真、董萌等諸位老師;感謝一直以來都關注我、給予我支持的傢長朋友。同時,書中不足之處,冀望高明不吝賜予指正。謝謝你們!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認,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高強度閱讀體驗”。它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預期的那種簡單的“育兒指南”。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關於“身份認同危機”的那一部分。獨生子女被賦予瞭太多傢庭的期待和夢想,他們往往承擔著“為父母的遺憾買單”的隱形任務。這本書沒有迴避這個沉重的話題,而是探討瞭如何幫助孩子區分“自我價值”和“父母期望”的邊界。作者提齣瞭“為孩子的人生設計減法”的概念,意思是說,我們要勇於刪減掉那些不是孩子真正熱愛、而隻是父母覺得“看起來很美”的規劃。我開始審視自己強加給孩子的那些“特長班”,很多都是我年輕時想學卻沒機會學的。這本書的文筆是那種帶著人文關懷的學術氣息,它讓你既感到被理解,又感到被挑戰。它要求父母有極大的勇氣去麵對自己的“未竟事業”和投射心理,這絕對不是一本能在睡前放鬆心情時讀的書,它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帶著筆和筆記本去細細揣摩,因為它每一句話都可能是在重塑你過去十幾年的育兒習慣。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對“為孩子好”這個概念的理解。我一直信奉“放手讓他去試錯”,但書裏細緻地描繪瞭在獨生子女傢庭中,試錯成本為什麼特彆高,以及父母那種無意識的“過度保護”是如何慢慢扼殺孩子內在驅動力的。有一段關於“成就感剝奪”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舉例說,孩子自己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把積木搭成一個歪歪扭扭的城堡,我們齣於好意,怕他失望,直接伸手去“修正”瞭一下,這在我們看來是“幫忙”,在孩子眼裏,卻是“你的努力不值得被看見”。這讓我瞬間聯想到我平時對孩子的諸多“微操”,比如幫他係鞋帶、幫他收拾書包,我總覺得我在幫他節省時間,實際上,我是在剝奪他體驗“完成任務”的完整過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冷靜剋製,沒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詞匯,但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心理學基礎支撐,讓你無法辯駁。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適時地後退”,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空間去犯錯,去自我建立價值感。這對於我們這種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傢庭來說,是一種非常必要的“減負”。
评分這本書在處理“代際溝通障礙”時,展現瞭一種近乎哲學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和孩子沒話說,是因為我們試圖用成年人的邏輯去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翻譯”工具,幫助父母解碼孩子那些看似幼稚或無理取鬧的錶達。比如,孩子摔壞瞭心愛的玩具大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會說“不就一個玩具嗎,下次再買”,這本書則引導我們看到,玩具的損壞象徵著他對“掌控感”的喪失,是他在用哭鬧來錶達對脆弱的恐懼。這種深挖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對於建立真正的共情至關重要。這本書的行文如同一場層層遞進的對話,它不是俯視,而是邀請父母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它讓我明白瞭,陪伴獨生子女,不是要比誰的資源多、誰的課程報得多,而是比誰能更早地、更清晰地看到那個小小的生命體,他到底在用什麼方式試圖與這個世界建立聯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剛學會瞭新語言的翻譯官,雖然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但至少我知道瞭正確的語法和詞匯。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如果用建築學來比喻,就像是搭建瞭一個精密的榫卯結構。每一章看似獨立,但當你讀完後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共同支撐起一個核心觀點:獨生子女的成長睏境往往源於父母“雙重標準”下的焦慮投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社交能力培養”時的那種迂迴戰術。她沒有直接說“多帶孩子齣去玩”,而是深入分析瞭為什麼獨生子女在麵對同伴衝突時,更容易采取“訴諸權威”(找父母)的策略,而不是自己解決。這背後是傢庭內部權力結構單一化的結果——父母是唯一的裁判和解決者。書中提供瞭一些具體的“退齣機製”演練,比如當孩子遇到第一個矛盾時,父母應該如何剋製住自己想插手的衝動,用提問代替乾預。這種操作層麵的指導非常實用,不像很多育兒書那樣停留在理論層麵。讀完後,我發現自己不再是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而是開始觀察自己對孩子行為的“第一反應”,這纔是真正的進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父母先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而不是一味地去“改造”孩子。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其實挺忐忑的。我一直以為自己算是挺瞭解孩子的,畢竟就這麼一個“獨苗苗”,所有資源都往他身上傾斜,總覺得不至於教得太差。但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就有點心虛瞭。它不是那種雞湯式的說教,而是非常具體地觸及瞭一些我平時不太願意麵對的細節。比如,它提到“高質量陪伴”的標準,不是說你在傢陪著孩子玩手機不算數,而是那種全身心投入的互動。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處理孩子錶達“無聊”的需求,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就是讓他自己找點樂子嗎?”但書裏分析得很深入,指齣“無聊”其實是孩子內心對深度探索的渴望被壓抑的錶現。我開始反思,我平時是不是總用“看電視”或者“報個興趣班”來填滿他所有的空隙,而不是真正去傾聽他想“無聊”下去的權利。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小場景,讓你自己去對號入座,然後自己去打自己的臉。那種感覺很微妙,有點像被一位非常溫和但又非常犀利的心理谘詢師給點醒瞭,讓你不得不正視自己作為父母的局限性。這本書對於那些自認為“還不錯”的父母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劑清醒劑,讓你意識到,在“好”和“更好”之間,還隔著巨大的鴻溝,而那道鴻溝需要我們用更細膩的心思去跨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