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定价:29.00元
作者:张振鹏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2181277
字数: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0妙招教出好的独生子女,好父母是独生子女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独生子女的未来,独生子女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
内容提要
非独生子女也罢,独生子女也罢,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之所以提独生子女,还是感觉独生子女好像本身就代表一类人,一类让父母比较头疼的一类人。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的确值得每一位父母关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盲从,不能今天在孩子身上试美国的教育方式,明天在孩子身上试意大利的教育方式,后天在孩子身上试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试验品,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当把很多国家或名家的教育方法都试验完了,发现不对,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适用于那些教育方式。但遗憾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黄金的教育时期已经过去了。这时,父母将后悔莫及。因此再好的教育方法也只能做参考,而不可照搬。
今天独生子女出现的各种状况:不爱学习、不听话、自私、任性、自我、脆弱、傲慢、不知感恩、冷漠、孤独……这些都是结果,而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才是值得独生子女父母认真去思考的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心灵深处的需要,了解孩子波动情绪下涌动的那股暗流,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实质,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所以,独生子女的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现状,并要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很简单,那就是陪伴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非常缺乏父母的陪伴。不用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就是那些身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心就和孩子在一起了吗所以,陪伴孩子,是需要用心的。这里说的用心,还特别指父母懂得孩子的心思,会指导孩子,会教育孩子。当然,做好这些,就需要父母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不必做教育专家,但需要了解些教育孩子的常识。一句话,父母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那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到底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孩子施以好的教育呢?在本书中,给父母提供了12个方面的内容:独生子女不好教,父母要先反省自己;面对独生子女,不要走人家庭教育的误区;人品重于一切,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品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习惯:为人父母者,要与独生子女做心灵的沟通;父母树立威信很必要,但树立要谨慎,别犯错误;重视独生子女的学习,关键是让他爱上学习,教他学会学习:建立人脉非常重要,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独生子女更需要好好理财,教他学会理财;不让独生子女做温室的花朵,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如何让独生子女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期;独生子女不听话,父母怎么办?这些内容涵盖了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也给父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从而让父母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这是一本从独生子女父母角度来写的书,有助于父母了解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分享独生子女成长的快乐,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在本书中,有真诚的、鲜明的、明智的忠告,值得独生子女父母去思考,去运用。衷心希望父母们能陪伴独生子女,与他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后,我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多年来给予我帮助的教育界的各位同仁,感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资料与指导、提出建议与意见、付出辛勤劳动的周扬、张淑涵、翟晓敏、齐梦珠、周雅君、梅梅、许婷婷、雒真真、董萌等诸位老师;感谢一直以来都关注我、给予我支持的家长朋友。同时,书中不足之处,冀望高明不吝赐予指正。谢谢你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为孩子好”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一直信奉“放手让他去试错”,但书里细致地描绘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试错成本为什么特别高,以及父母那种无意识的“过度保护”是如何慢慢扼杀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有一段关于“成就感剥夺”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举例说,孩子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积木搭成一个歪歪扭扭的城堡,我们出于好意,怕他失望,直接伸手去“修正”了一下,这在我们看来是“帮忙”,在孩子眼里,却是“你的努力不值得被看见”。这让我瞬间联想到我平时对孩子的诸多“微操”,比如帮他系鞋带、帮他收拾书包,我总觉得我在帮他节省时间,实际上,我是在剥夺他体验“完成任务”的完整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冷静克制,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词汇,但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支撑,让你无法辩驳。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适时地后退”,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去犯错,去自我建立价值感。这对于我们这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的家庭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减负”。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代际沟通障碍”时,展现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和孩子没话说,是因为我们试图用成年人的逻辑去理解他们的“内在世界”。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翻译”工具,帮助父母解码孩子那些看似幼稚或无理取闹的表达。比如,孩子摔坏了心爱的玩具大发脾气,我们本能地会说“不就一个玩具吗,下次再买”,这本书则引导我们看到,玩具的损坏象征着他对“掌控感”的丧失,是他在用哭闹来表达对脆弱的恐惧。这种深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对于建立真正的共情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行文如同一场层层递进的对话,它不是俯视,而是邀请父母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它让我明白了,陪伴独生子女,不是要比谁的资源多、谁的课程报得多,而是比谁能更早地、更清晰地看到那个小小的生命体,他到底在用什么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了新语言的翻译官,虽然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但至少我知道了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如果用建筑学来比喻,就像是搭建了一个精密的榫卯结构。每一章看似独立,但当你读完后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支撑起一个核心观点:独生子女的成长困境往往源于父母“双重标准”下的焦虑投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社交能力培养”时的那种迂回战术。她没有直接说“多带孩子出去玩”,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独生子女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更容易采取“诉诸权威”(找父母)的策略,而不是自己解决。这背后是家庭内部权力结构单一化的结果——父母是唯一的裁判和解决者。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退出机制”演练,比如当孩子遇到第一个矛盾时,父母应该如何克制住自己想插手的冲动,用提问代替干预。这种操作层面的指导非常实用,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是开始观察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第一反应”,这才是真正的进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父母先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而不是一味地去“改造”孩子。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高强度阅读体验”。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预期的那种简单的“育儿指南”。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身份认同危机”的那一部分。独生子女被赋予了太多家庭的期待和梦想,他们往往承担着“为父母的遗憾买单”的隐形任务。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是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区分“自我价值”和“父母期望”的边界。作者提出了“为孩子的人生设计减法”的概念,意思是说,我们要勇于删减掉那些不是孩子真正热爱、而只是父母觉得“看起来很美”的规划。我开始审视自己强加给孩子的那些“特长班”,很多都是我年轻时想学却没机会学的。这本书的文笔是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学术气息,它让你既感到被理解,又感到被挑战。它要求父母有极大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未竟事业”和投射心理,这绝对不是一本能在睡前放松心情时读的书,它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带着笔和笔记本去细细揣摩,因为它每一句话都可能是在重塑你过去十几年的育儿习惯。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挺忐忑的。我一直以为自己算是挺了解孩子的,毕竟就这么一个“独苗苗”,所有资源都往他身上倾斜,总觉得不至于教得太差。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就有点心虚了。它不是那种鸡汤式的说教,而是非常具体地触及了一些我平时不太愿意面对的细节。比如,它提到“高质量陪伴”的标准,不是说你在家陪着孩子玩手机不算数,而是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互动。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处理孩子表达“无聊”的需求,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就是让他自己找点乐子吗?”但书里分析得很深入,指出“无聊”其实是孩子内心对深度探索的渴望被压抑的表现。我开始反思,我平时是不是总用“看电视”或者“报个兴趣班”来填满他所有的空隙,而不是真正去倾听他想“无聊”下去的权利。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场景,让你自己去对号入座,然后自己去打自己的脸。那种感觉很微妙,有点像被一位非常温和但又非常犀利的心理咨询师给点醒了,让你不得不正视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性。这本书对于那些自认为“还不错”的父母来说,可能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你意识到,在“好”和“更好”之间,还隔着巨大的鸿沟,而那道鸿沟需要我们用更细腻的心思去跨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