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评价 |
| 作者 | 赵元凤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5069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赵元凤、张荔主编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14 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评价》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角度对自治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进行综合评价。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在保费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内蒙古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特征及成就。 应用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第2章 包头市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与成效 2.1 包头市农业保险的发展 2.2 包头市农业保险开展特点总结 2.3 包头市农业保险发展取得的成效第3章 包头市农业保险政策实施与监管行为评价 3.1 包头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项目实施的评价 3.2 包头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项目管理的评价 3.3 本章小结第4章 包头市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建设评价 4.1 包头市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建设 4.2 包头市农业保险经营实践方式评价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相关建议 4.5 本章小结第5章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与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农户的个体特征 5.3 农户未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 5.4 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认知 5.5 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评价与满意程度 5.6 本章小结第6章 基于旗县数据分析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效率 6.1 文献回顾 6.2 DEA实证方法介绍 6.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第7章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7.1 相关研究回顾 7.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7.3 理论模型及变量说明 7.4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第8章 农业保险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 8.1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8.2 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的影响 8.3 农业保险中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8.4 农业保险中农业信息服务 8.5 本章小结第9章 农业保险市场中农户逆向选择问题检验 9.1 文献回顾 9.2 理论分析 9.3 数据来源 9.4 逆向选择的实证检验 9.5 结论 9.6 本章小结0章 农业保险市场中农户道德风险问题检验 10.1 文献综述 10.2 道德风险的界定与农户表现 10.3 投保农户道德风险的检验 10.4 本章小结1章 包头市农业保险未来发展与改进 11.1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促进各方主体对农业保险的正确认识 11.2 推行农业风险区划,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11.3 加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组织建设,重视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11.4 规范农业保险经营操作,创新承保、理赔等环节 11.5 建设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字农险、智慧农险” 11.6 强化监督考核制度,完善奖优罚劣机制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 奶牛养殖户调查问卷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关于包头地区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绩效评价的书,我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关于保险与未来农业发展之间关系的遐想。书中细致地梳理了补贴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未被直接提及,却又至关重要的方面。例如,在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的农业领域,如何确保补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或者补贴资金被挪用?报告中提及的“绩效评价”,其评价主体是政府机构,而农民作为保险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声音和感受在报告中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能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对补贴政策的真实看法,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这无疑会为政策的优化提供更接地气的思路。此外,2014年至今,中国的农业保险体系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技术手段也日益成熟,例如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损失核定,这都能显著提升保险的效率和公信力。这份报告虽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数据,但如果能将其置于更长远的视角下,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政策下的绩效变化,并探讨未来技术发展对农业保险的潜在影响,那将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共同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以保险促发展,以发展强保险”的良性循环。
评分这本书细致地剖析了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面的绩效,读后让我对政策的执行与效果有了更具象的认识。然而,在沉浸于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之时,我也不由自主地跳脱出来,开始思考这份评价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逻辑。例如,报告中提及的“绩效”,其评价标准是否完全涵盖了农业保险的全部价值?除了补贴的到位率、理赔的及时性等显性指标,那些隐性的、长期的效益,比如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甚至对地方经济的间接带动作用,是否应该被纳入评价体系?我感觉到,在很多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聚焦于“怎么做”,而对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否最有效”的探讨略显不足。例如,为何在2014年选择以保费补贴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是否存在其他更具创新性、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风险管理工具?如果能对这些“为什么”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比如对比不同补贴模式的优劣,或者探索与商业保险机构更有效的合作模式,那将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在想,这份报告是针对2014年某一特定时期的情况进行的评价,而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动态发展的政策工具,其绩效评估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能建立一个长效的、动态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那将更有助于确保农业保险政策始终保持其有效性和适应性,真正成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角度虽然聚焦于一项具体的政府补贴政策的绩效,但在我看来,它所触及的层面远不止于此。它让我想到了更宏观的农业政策逻辑。例如,保费补贴的本质是为了降低农民的参保门槛,鼓励他们规避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本身就面临着结构性问题,比如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单纯的补贴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技推广、甚至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报告中关于绩效的衡量,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行政效率上,比如补贴的发放速度、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然而,对于农业保险而言,其最终的“绩效”应该是体现在对农民的实际保障能力上,体现在它对整个农业生产稳定性、农民收入稳定性的贡献上。如果能引入更多能够衡量保险对农业生产效益、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指标,那将更能体现这份评价的深度和价值。而且,我总觉得,在探讨“补贴”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谁得到了好处”的讨论,而忽略了“补贴背后想要达成什么目的”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将补贴政策置于更宏观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去考量,去分析它与其他农业政策的协同效应,甚至去评估它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那这份研究的意义将更加深远,也更能引发人们对未来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刚翻完一本关于农业保险在内蒙古包头地区2014年实施情况的评价报告,虽然书中详尽的数据和分析让我对当地农业保险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说实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联想到了一些更广阔的议题。比如,这份报告虽然聚焦于保费补贴的绩效,但它让我思考,除了补贴,还有哪些因素真正影响了农民参保的意愿?是风险认知不足,还是保险产品本身的设计不够贴合实际需求?我特别留意到报告中提到的几处数据差异,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例如地区差异、农户规模、甚至不同农作物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能将这些因素更深入地剖析,甚至结合一些定性研究,比如访谈农户、保险公司代表,那这份报告的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它将不再仅仅是一份关于“钱”的账本,而是一份关于“人”的故事。我还注意到,报告中对“绩效”的衡量标准似乎偏重于量化指标,比如补贴的覆盖率、理赔的及时性等。这些固然重要,但农业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生计,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在量化指标之外,我们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更能体现其社会效益的评价维度?例如,参保后农民在抗灾能力上的提升,或是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贡献。将这些非量化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融入评价体系,或许能让农业保险的价值得到更全面的彰显,也更能激发未来政策制定者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在细致描绘2014年内蒙古包头地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绩效时,也引发了我一些关于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的联想。报告中虽然详尽地列出了各项指标和评估结果,但它更像是一份“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聚焦于已经发生的政策执行情况。然而,对于一项旨在惠及广大农民的政策而言,在政策出台前、执行中以及执行后的信息公开和公众沟通,同样至关重要。我很好奇,在2014年,当地政府是如何向农民宣传这项保费补贴政策的?信息是否足够透明,农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宣传不到位,即使补贴政策本身设计得再合理,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份报告侧重于“绩效”,而我更关心“有效性”和“公平性”。在评估绩效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农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实际体验?例如,他们在申请补贴、办理保险时是否遇到了障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得到了倾听?如果能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维度纳入评价体系,那将更能体现政策的全面性和人文关怀。而且,我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业保险政策,无论是宣传、办理还是评估,都应该更加注重利用数字化手段,让信息流动更加顺畅,让农民的参与更加便捷,也让政策的实施更加透明,从而实现真正的“政府、保险机构、农民”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而非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绩效”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