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9-米 左靖著 探寻中国7000年的食米艺术和稻米文化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销书 正版书籍

碧山09-米 左靖著 探寻中国7000年的食米艺术和稻米文化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销书 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米食文化
  • 稻米文化
  • 中国饮食
  • 饮食历史
  • 美食
  • 文化史
  • 历史
  • 左靖
  • 中信出版社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0561
商品编码:29371817179
丛书名: 碧山09-米

具体描述

 

 

探寻中国7000年的食米艺术和稻米文化

讲述一粒米背后的人情世故与乡土变迁

目标读者:对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书名:碧山09:米

定价:49.00元

作者:左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页码:36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60561

 


 

当时代在汽车的轰鸣声中不断前进时,

有那么一群人在反思,在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

《碧山》Mook,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系列书

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梳理、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回归心灵原乡。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挚推荐!

《碧山09:米》探寻中国7000年的食米艺术和稻米文化,

从厦门街头一碟家常的炒米粉,看见一座城市的米业兴衰史、半生南洋情,

从平凡的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解码滋味变化中隐藏的人情世故与乡土变迁。

 


 

我们每天吃米,稻米可以说是中国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但你是否了解:中国7000年的稻作史,一粒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稻米文化?你是否知道,厦门街头一碟家常的炒米粉,竟是这城市的一部米业兴衰史、半生南洋情?从平凡的一碗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中国人7000年的食米艺术,隐藏着怎样的人情世故与乡土巨变的解读符码?而面对越来越不让人放心的餐桌,我们该从哪去寻找“好米”?

《碧山09:米》聚焦于稻米,将稻作文化的发展、形态以及其对于社会民生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一个客观的展示与剖析。本书从稻作、好米、食米,以及视觉、文学与影像等不同角度,一起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通过这些真实体验,我们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卷首语 米


卷一 稻作

稻米春秋—— 中国稻作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黃穋稻

糯:一个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稻米在红河南岸的社会生活

须知白粲流匙滑 费尽农夫百种心——《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


卷二 好米

寻米:寻找用心的大米

寻找地禾糯:深山瑶寨的召唤

沃土有好米

请鸭进田:崇明自耕笔记


卷三 食米

稻谷成熟,将头垂向大地——黄永松谈《中国米食》背后的故事

吃米的叮嘱

厦门米粉

米食


卷四 视觉

梦溪二

米器

自然而然 米之器

从生土到熟土:关于夯土系列

C H I N D I A 白领之梦

春社谣

关于米的舞蹈 小珂×子涵 

水晶梦


卷五 文学

谷作五首

晚稻禾歌


卷六 影像

唱一首《稻米之歌》

黄金水稻:稻电影十三年文献之说明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Mook形式介于书跟杂志之间,它的制作周期可能比杂志还要长,里面容纳的文字量更大,在形式上设计上也付出更多的心血,做出来的成品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好看,比方说我为大家介绍的《碧山》。……《碧山》是跟一个很有趣的计划——碧山计划——相连接的。“碧山计划”是左靖跟一位作家、编辑、艺术家欧宁合作的一个产物,欧宁曾编过一本文学刊物《天南》。他们二人在安徽黟县村落里,做一些让农村重新复活或者说是改造农村的工作。这种改造农村的运动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带来的是艺术家的视野,引入了许多艺术家、建筑师、音乐人、文艺人进入村子里面,试图用他们的方法角度去做出一些跟别的NGO社会工作者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卷首语 米

左靖 王国慧


米是什么?

我们每天吃的米,这种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人类种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究竟从何而来?在几千年的耕作历史里,人们如何播种、耕耘、收获、存储、交换、烹调和分享,并将其嵌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从亚洲的河谷三角洲到喜马拉雅山麓,从非洲雨林到中东绿洲,种田人为我们守护着哪些弥足珍贵的共生智慧与经验?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稻米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所种植的,而在性的生态退化和发展压力之下,这些传统稻作社区是否还能维持自身的健康运作,并继续滋养下一代人的身体和心灵?

作为世界上早种植水稻的文明古国,中国不仅拥有超过7000年的稻作史,至今仍是世界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国。稻米不仅是13亿人的主食,也是过亿农民的生计所在。因为米展的契机,以寻找重返中国人的传统家园之路为宗旨的《碧山》杂志书,以连续两辑的篇幅来关注这一话题。《碧山08:永续农耕》介绍了全国各地从事有机耕作的团队和农人,正是他们的工作,开启了永续农耕在的可能性。在农业的生产价值之外,让我们重新发现农业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从而体会到农业更深层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在《碧山09:米》中,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于稻米本身——中国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之物。我们尝试从稻作、好米、食米,以及视觉、文学与影像等不同角度,一起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透过这些真实体验,我们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慎终需追远,从稻作文化与文明的角度,惠富平的《稻米春秋》梳理了中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而李晶莹对《耕织图》系列的赏析,则透过这种别有韵味的农书遗产,带我们领略四时农事苦乐,更重温以农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里所特有的一种思想基调与传习系统。

中国也是世界稻种多样性的起源中心,丰富的稻种资源、管理经验和编录记载文献,不仅构成了中国稻作史及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财富,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非凡。曾雄生从对黄穋稻的名称辨析入手,探求其物种特质,进而从土地开发、粮食供给、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早熟稻种对唐宋之后中国社会农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较之粳稻,糯米曾是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的主食,并由此成为建构当地社会文化的基础。从“糯”的视角,杨筑慧考察了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系列社会问题。而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麓,以红米为主要物产的哈尼村寨,正由于其梯田景观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然而,红米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此并非简单的民生与经济行为,更涉及一系列的社会价值交换及哈尼族人宇宙观的塑造。由红米所维系的传统精神世界,在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的社会现实中将如何维系和流变,这是让年轻的哈尼族人类学者李云霞担忧的问题。

回到更普遍的现实。当下的普通中国民众在怎样种米和吃米呢?面对越来越不让人放心的餐桌,一些城里人开始寻找“好米”,更确切地说,是寻找依然在用心种米的农人。从东北五常的黑土地,到广东连州的瑶族山寨……在这股由米的消费末端逆袭的自救潮流里,既有个性化的努力,如两位返乡学农,并引导农民如何生态耕种、健康吃米的“城里姑娘”,也有机构化的实践,以各种形式的CAS(社区支持农业)探索,尝试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农耕发展,并引导更多消费者参与本地稻种的发现与保育。

民以食为天,从平凡的一碗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中国人7000年的食米艺术着实令人惊叹。而一饮一酌中的滋味变化,竟隐藏着人情世故与乡土巨变的解读符码。若不是老食客细说从头,你怎知厦门街头巷尾一碟家常的炒米粉,竟是这城市的一部米业兴衰史、半生南洋情?

从事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逾40年的中国台湾《汉声》杂志,曾在1983年出版过一本《中国米食》。此书花两年时间策划,动员台湾全岛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大陆各省米食的专家,为求体验真实,所有编辑更身下田劳作,全书百分之九十的米食都由编辑部自己制作。这种独特的纪录与编辑手法,30多年后仍启发着有志于传统保育的人士。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中国米食》背后的旨趣与主张。据《汉声》创始人黄永松介绍,“当时台湾新农业起来了,化肥农药。新文化进来了,年轻人爱吃面包,不吃米饭。所以我们做米刊,呼吁中国人吃自己的主食。大米是进入有机农业的方便之门,因为老百姓天天吃米,会重视。台湾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农业新生代看到自己父辈深受农药化肥之害,也引起我们开始接着做‘食品安全’题目……慢慢带动报纸,带动电子传媒,推动商人,事情才有转机。”

“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康熙),不事稼穑的古代帝王笔下,却有今人难以企及的体察与关切。米之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意味,正需要我们每个米之后人,低首虔心,重新体认。我们善待米,懂得米,米才会滋养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