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农业
定价:25.00元
作者:柏芸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40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业,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国古代农业》将以这八个字为中心,勾画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线索和传统农学的独特体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相当朴实,一本厚实的精装书,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翻开书页,我首先被里面那些细致入微的插图所吸引,那些描绘古代农具的线条流畅而准确,仿佛能触碰到泥土的温度;而那些关于耕作场景的版画,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田垄之间,感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比如某一个朝代对水利设施的改进,是如何具体影响到粮食产量的;又比如某种作物,是如何通过技术改良,从边远地区逐渐推广到全国范围的。这些详实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的画面。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土壤改良、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描述,感慨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也隐约看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一些早期雏形。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国社会肌理的窗口,让我对这个古老文明的物质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情有独钟,所以这次尝试阅读一本关于农业的书,纯粹是抱着一种“拓宽知识面”的心态。没想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竟然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叙述的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农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中并不是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将农业生产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作者在探讨某种农具的演变时,会顺带提及这种农具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和聚落的形成。又比如,在论述某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时,也会穿插一些与此相关的民间习俗、节气歌谣,甚至是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农事场景。这种“跳出农业看农业”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更有代入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长河,体验着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点滴,感受着他们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里,如何用智慧和汗水,支撑起整个文明的基石。这本书,让我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耕耘在土地上的古人。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宏大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生命故事。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描绘,极其全面且细致,仿佛一张巨大的全景图,将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面貌一一呈现。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不同地域的农业特点,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南方水稻种植的精细化,北方旱作农业的耐受性,以及山区梯田的独特技术,都各有详述。而且,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种植业,而是将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也纳入了讨论的范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农业体系。书中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讨论,也相当到位,从土地的利用、灌溉系统的建设,到农具的制作、肥料的施用,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代农业社会组织的研究,比如村落的形成、土地的分配、劳役的制度,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社会稳定。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是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的水墨风格,配上“中国古代农业”几个字,显得非常有文化底蕴。然而,在翻阅之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资料搜集之详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包括史书、方志、笔记小说,甚至是出土的甲骨文、简牍等,将这些零散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农业技术的对比分析,比如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是如何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古代的农时、农历,是如何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又比如,古代农民是如何进行种子选育、改良土壤的,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作者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和技术问题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我随手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有些微的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醇厚,回味无穷。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描述,并非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笔下的古代农民,不再是模糊的群体,而是有了鲜活的形象。我看到了他们在大旱时期的绝望,也看到了他们在丰收时的喜悦;我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也看到了他们与自然搏斗的顽强。书中对于农业技术发展的论述,也极富感染力。比如,关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无数生命与汗水的凝聚;关于农具的改进,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人类与土地关系的深刻变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农业实践中的体现,古人如何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令,将农业生产融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生产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