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启蒙 中信出版社

国家的启蒙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思想
  • 中国
  • 现代史
  • 启蒙运动
  • 中信出版社
  • 国家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5595
商品编码:2879207185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吴敬琏、易中天、吴晓波、钱颖一、雷颐、许纪霖重磅推荐
明治维新150周年巨献,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日本


书名: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定价:58.00元
作者:马国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38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5595


本书由59个明治维新前后期的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组成,通俗易懂,趣味性强。通过这些风云人物波澜壮阔的故事来看那个时期的日本历史,对于我国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从1853年美国“黑船”叩响紧闭的,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序言:读日本,想中国   // I
编 开 国
“黑船”惊醒“太平梦”   // 003
罗森:挤进大历史的小人物   // 023
为什么给侵略者树碑立像?  // 028
哈里斯:瓦解日本锁国体制的美国人   // 032
新岛襄:日本个留学生的人生传奇   // 037
咸临丸:日本精神的象征   // 041
千岁丸:从中国带回来的教训   // 045
日本的“爱国贼”   // 049
伊藤博文:一个“爱国愤青”的醒悟之路   // 053
如欲世界认可日本,请自遵守此法始   // 057
井伊直弼:主张开放的政治家为什么以悲剧告终   // 061
坂本龙马:日本改革的设计者   // 065
佐久间象山:个睁眼看世界的日本人   // 070
德川庆喜:勇于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家   // 080
没有宽容,改革就没有未来   // 085
西乡隆盛:一个失败的英雄   // 090
胜海舟的追问: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   // 113
编 维 新
福泽谕吉: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 125
福泽之问: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 144
影响日本近代史的两本中国书   // 148
明治迁都:世界历史上的成功范例   // 152
岩仓使团:求知识于世界   // 156
头发革命:国民头上卷起大旋风   // 168
米百俵精神:宁肯挨饿,也要搞教育   // 173
明治时代的“国退民进”   // 177
武士:一个统治阶层的消失   // 186
大久保利通:的“东方俾斯麦”   // 191
三岛通庸:威权主义体制下的能吏   // 196
江藤新平:日本的商鞅   // 202
板垣退助:“近代日本的个恩人”   // 207
涩泽荣一:宁做企业不做官   // 219
岩崎弥太郎:他与胡雪岩不一样   // 224
古河市兵卫:一位企业家的功与罪   // 229
丰田佐吉:从小木匠到大发明家   // 234
横井小楠:影响明治维新的改革思想家   // 238
中村正直:引入西方清流,涤荡国民心智   // 243
千叶卓三郎:一个为国家草拟宪法的小学教师   // 248
田口卯吉:重新书写历史   // 253
“爱国贼”耽搁了改正不平等条约的机会   // 257
1883 :学习德国好榜样   // 261
日本立宪:绝不重蹈“土耳其的覆辙”   // 265
第三编 暧昧“明治梦”
皇太子遇刺:一个法官的勇气和担当   // 273
民法之争:要法律,还是要传统?   // 278
德育论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 283
中江兆民:预言日本帝国兴衰的思想家   // 289
内村鉴三:宁做与民众对立的“国贼”   // 295
大隈重信:还有比政治更伟大的事业   // 300
久米邦武: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学者   // 305
田中正造:不应该被牺牲在工业进步的祭坛上   // 310
森有礼: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   // 315
加藤弘之:思想的变节者   // 326
福地源一郎:一个报人的复杂人生   // 332
山县有朋:军国主义理论的始作俑者   // 340
德富苏峰:一生被野心驱使   // 345
幸德秋水:“这是一场暗黑的审判”   // 356
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 361
1905 东京骚乱:大国崛起的梦游者   // 366
明治宪法的致命“黑洞”   // 371
明治之死:结束,还是开始?   // 376
后记:这个世界会好吗?   // 383
"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已出版《大碰撞》《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重启改革议程》《看中国》等作品。
《大碰撞》是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重启改革议程》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2016年出版英文版;《看中国》2017年出版韩文版。
"


"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都不会是一条没有曲折险阻的平坦大道。近代以来,好几代中国人都为建设现代中国而努力奋斗过,然而屡屡遭遇挫折。此书讲述的是明治时代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故事。其中既有克服历史障碍、快速提高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有落入陷阱甚至走入歧途的失败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我国近邻的这些经历,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把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之路走得更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研究员  吴敬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日本的昨天,有利于中国的明天。此书很值得一读。
——厦门大学退休 易中天    
此书讲的是日本在100多年前一个关键发展阶段的历史往事。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是亚洲早开启现代化征程的国家。它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思考中国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以比较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发展,既有利于深刻地认识中国,也有利于明智地认识世界。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18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也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日本改革取得了成功,清王朝改革则不旋踵而夭折,国运从此截然不同。虽然历史已经远去,但是读国川君的这本书,却发现我们仍然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因为自从被迫打开之后,中日两国要完成同样的历史任务:走向世界,走向文明。这个历史任务一天不完成,那么我们一天就不能走出这段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    颐
如果要预测中国的未来,了解中国的历史;假如要知道中国的近代,通晓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晚清的近代化,就是明治精神的产儿。马国川先生的这本书,以记者的敏锐加学者的思考,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启蒙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  许纪霖
如果说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写的是近代日本的历史大脉络,那么这本《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则通过生动细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带我们深入近代日本的历史肌理,近距离观察这个东瀛岛国通过60年奋斗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艰难历程。其间的成败得失,都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的难得镜鉴。
                        ——财经作家  吴晓波
"


"大隈重信:还有比政治更伟大的事业
我对于是没有任何私心的,我投入的只有自己的激情。然而今天我能次来到这个讲坛上……这所绝非一人之物,乃为国家所有,为社会所有。
1897年,一位拄着拐杖的花甲老人走进东京专门,面对师生讲述自己的办学追求。在场的全校师生认真聆听,为老人的赤诚情怀所感动。没有谁会想到,这所将来会发展成为一所世界顶尖大学。演讲的老人也没有预见到,这所会成为他一生辉煌的事业。
这位老人就是早稻田大学的创立者大隈重信。大隈重信在维新政府中曾担任财政大臣,主导财政改革,不但挽救了刚成立不久的明治政府,还为未来日本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为人随和,崇尚理性。在自由民权运动中,他坚持民主立宪的理念,主张制订英国式宪法。由于和掌握实权的伊藤博文政见相悖,1881年大隈重信被罢职,年就创办东京专门。
大隈重信办学与教育家福泽谕吉有关。本来两人关系不佳,福泽谕吉认为大隈重信是“任性的政治家”,大隈重信则认为福泽谕吉是“关在象牙塔的学者”,性情不合的两个人一直避
而不见。某次杂志的编辑在事先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让两人出席酒宴,结果几杯酒下肚之后,两人竟然意气相投。大隈重信对福泽谕吉说,“我真羡慕福泽先生,将来会有众多前程远大的学子围绕着您”。福泽说,“您也可以办啊”。据说,这成为大隈重信办学的契机。
但是,办学绝非易事,首先需要大量资金。作为私立,东京专门只能向社会募捐。大隈重信曾感慨地说:“专门如一大寺,但从没有见过好施主。本人为专门的施主,但众施主并不富有。”因为地处偏僻,设备异常简陋,而且社会上对这所新并不认可,东京专门代学生仅有80余人,规模很小。
事实上,更大的阻力来自政府。数年前,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主要支持者就是其资助的私校里的学生。前事不远,大隈重信办学意欲何为?政府怀疑东京专门是培养潜在的叛乱分子的基地,因此派密探进入刺探,还对的理事进行监视。后来政府又规定,官办的严禁到私校授课,私校的、理事授课也遭到严格限制。东京专门一度陷入了没有老师的困境。
尽管压力重重,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它开放办学,允许校外生入校学习。还将讲义出版分发给校外学生,允许他们质疑,并将答案写在讲义的空白处。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办学措施,让这所逐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创办人,大隈重信以“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为建校宗旨。在欧洲,学术独立传统悠久。可是1882年的日本还是一个落后的东亚国家,明治维新才十几年,大隈重信就有“学术独立”的见识,殊为不易,说明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
1988 年,全世界所现代大学 ——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九百周年,前来祝贺的各国大长联合发表大学宣言,条就是“大学应该独立于政治,独立于政府”。
大隈重信认为,应该以培养具有自主独立精神的国民为理想,不为权力和时势所左右。他主张自由探讨学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这种办学方针造就了严谨的学风,东京专门很快就成为莘莘学子的向往之所,毕业生遍及日本各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大隈重信从未踏足校园。因为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政坛风云激荡,政治斗争激烈。1888年大隈重信进入日本内阁,担任外相,致力于废除治外法权、确立关税自主、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工作。但是国权派强烈批判大隈重信提出的方案,1889 年 10 月,一名右翼狂热分子携炸弹袭击大隈重信。大隈重信虽然幸免于难,但失去了一只脚。为了避免牵连东京专门,大隈重信只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
直到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式上,大隈重信才次进入这所承载着他希望和激情的。面对全校师生,大隈重信重新申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虽然我的设想多少有些大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这地方的学术独立出来……重要的是慢慢地增设学科,以多方面的知识贡献社会,这样不光我会感到非常满意,也会让诸校友、诸位同学感到荣耀”。
大隈重信屡次进入政府工作,包括在1890 年组织日本历史上个政党内阁,并担任内阁总理。为了避免违反“学术独立”的精神,他没有担任的任何职务。直到1907年,69岁的大隈重信辞去宪政党总理职务,才次出任校长。在此之前五年,东京专门正式更名为早稻田大学。
晚清以来,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东渡日本,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果,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1905年早稻田大学即开设中国留学生部,成为日本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学府。因此,早稻田大学在中国非常有名,近代名人宋教仁、廖仲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早稻田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主、追求强国梦的精神家园。
和许多维新者抱有浓厚的旧思想相比,大隈重信是其中难得一见的人物,被称为内外皆新的“新日本人”,因而被普通日本民众称颂。1922年,84岁的大隈重信与世长辞,在日比谷公园举行“国葬”,有15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早稻田大学师生1.2万人负责开道和维持秩序,场面极为壮观。媒体惊呼这是未曾有的“国民之葬礼”。三个星期后,同样在日比谷公园为另一位政治家山县有朋举行国葬仪式,由于他在民间口碑不佳,只有政府与军警参加,被媒体称为“寂寞无民的国葬”。
作为政治家,大隈重信一生两次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两次组织政党,可是这些政治功业如水上浮萍,早被风吹雨打尽。唯有他创办的早稻田大学,走过一百多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学术独立”的思想激励着早稻田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而且追求创造性的品格与自由世界的理想。国际教育界公认,早稻田大学是一所具有创新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的大学。
每年,来自全世界的无数青春少年走进这所世界名校。他们常常伫立在大隈重信的铜像前,仰望着这位创立者。大隈重信身穿长袍,头戴具有早稻田大学特色的学士角帽,左手扶着拐杖,巍然屹立在银杏树下。他紧闭嘴唇,一言不发,似乎在期待着人们从他的功业得失中获得启示。
"

《国家的启蒙》 一部关于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转型的深邃史诗 《国家的启蒙》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凝聚了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的宏大叙事。本书以中信出版社的严谨出版水准,深入剖析了一个国家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蒙昧走向自觉,从积弱走向自强,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壮丽历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年代的孤立事件,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描绘了“启蒙”这一概念在国家层面的多重维度。它探讨的“启蒙”是思想的解放,是科学精神的播撒,是人文价值的回归,更是制度的革新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不失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曾经涌动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澎湃力量。 思想的火种:质疑、求索与理性之光 《国家的启蒙》首先关注的是思想的觉醒。它描绘了在古老文明的根基之上,如何萌发对传统秩序的质疑,如何涌现出一批批敢于挑战权威、思索民族命运的思想先驱。本书详细阐述了启蒙思想的传播路径,从西方的思潮引入,到本土化的消化吸收,再到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根发芽。这不是简单的理论搬运,而是深刻的本土化实践,是面对西方挑战时,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反思。 书中生动地刻画了那些在黑暗中点燃思想火炬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笔为剑,以言为炬,在报刊、书籍、讲坛上激荡着变革的涟漪。他们探讨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优劣,更是关于“人”的价值,关于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理念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本书将带领我们回溯那些思辨的年代,感受思想的碰撞与交锋,理解理性精神是如何一步步驱散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 制度的革新:从旧秩序的瓦解到新体制的构建 思想的启蒙必然会催生对现实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改造。《国家的启蒙》深入剖析了旧有体制的弊端,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经历痛苦的转型与重塑。本书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它详细梳理了各种改革尝试的曲折历程,包括制度层面的学习、借鉴、创新与演变。 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教育体系的改革,再到经济模式的转型,本书全面展现了国家在构建现代化制度框架方面的努力与挑战。它揭示了每一次重大的制度革新背后,都伴随着激烈的观念冲突、利益博弈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复杂反应。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又不乏温度的笔触,描绘了决策者们的艰难抉择,以及普通民众在制度变迁中的切身感受。这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不断试错、学习、调整,最终走向更加成熟和有效的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社会的转型: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重塑 “启蒙”不仅仅是政治和思想的革命,更是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国家的启蒙》着重描绘了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所经历的剧烈变革。本书探讨了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如何在坚守与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大众教育的普及,再到新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的涌现,本书呈现了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它关注了社会大众在这一转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并从中获得新的认知和力量。本书也深刻反思了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失落与认同危机,以及一个国家如何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与张力中,构建自身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现代文明。 民族的自觉:国家认同的形成与现代化目标的凝聚 《国家的启蒙》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便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现代化目标的凝聚。本书描绘了在一个由多元文化、地域差异组成的广阔疆域上,如何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期盼,凝聚起强大的国家力量。 它深入探讨了在面对外部威胁与挑战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现代化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在不同时期被解读和实践,以及如何将国家民族的复兴愿景与具体的现代化目标相结合。这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基于对自身历史文化深刻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清晰规划的理性自觉。 《国家的启蒙》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学术考证,以及深刻的现实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全新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启蒙并非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是思想、制度、文化和社会多重力量交织共进的伟大实践。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史诗,更是对当下和未来,关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提供全新视角、颠覆我既有认知的书籍情有独钟,《国家的启蒙》(中信出版社)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没有落入窠臼,不去重复那些司空见惯的历史叙事,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手术师,剖析了国家文明演进中那些最核心、最隐秘的“基因”。作者对于“启蒙”的定义,打破了僵化的框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经济、甚至地理环境中去考察。书中的分析,常常是鞭辟入里的,它揭示了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必然性;它也展现了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孕育,又如何反过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长久以来困扰我的某个历史谜团,瞬间被拨云见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起来既能感受到智慧的碰撞,又能体验到思想的流动。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的编辑和排版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文字清晰,逻辑流畅,使得阅读过程更加顺畅,也更能让人沉浸在作者的思想世界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它更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理解国家发展规律的独特方法论。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国家的启蒙》这本书并没有抱有特别高的期待,因为“启蒙”这个主题似乎已经被反复讨论过无数次。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概念。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从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探究国家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他将启蒙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终点。书中对于“精神动力”的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启蒙,都离不开内在精神的驱动,这种动力可能来源于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自由思想的追求,或者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景。他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展示了这种精神动力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引领国家走向变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叙事的张力,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中信出版社的出品,品质一向有保障,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印刷都无可挑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品质。总而言之,《国家的启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深刻之作,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文明演进的全新视角。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起《国家的启蒙》这本书时,我对“启蒙”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理解的。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复杂、也更具韧性的“启蒙”图景。作者的视野之开阔,让我惊叹,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历史进程,更深入到微观的社会肌理,挖掘那些塑造国家精神风貌的细微之处。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翔实,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中,提炼出最关键的脉络,并进行深入的哲学层面的思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探讨所打动,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历史事件能够穿越时空,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又为何有些伤痛会久久地刻在国家的集体意识之中。这种对历史的情感维度和心理维度的关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中信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出版上,同样展现了其一贯的高水准,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书籍品质的执着追求。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以及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

《国家的启蒙》(中信出版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行走,突然间,一座灯塔出现在远方,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作者用一种极为审慎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国家从混沌走向秩序,从愚昧走向觉醒的艰难历程。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启蒙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内在矛盾以及各种复杂的力量博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主体性”的强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启蒙,不仅仅是外来思想的接受,更是内在精神的独立与自觉。这种内在的觉醒,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书中的案例分析,横跨古今中外,但都紧密围绕着“启蒙”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使得各种看似独立的事件,都汇聚成一股推动文明进步的洪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见所折服,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微妙变量,并将其娓娓道来。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功力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字流畅,结构清晰,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一种高度的阅读愉悦感。

评分

《国家的启蒙: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初次翻阅时,就被它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国家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这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对塑造国家精神内核的那些关键性转折点、思想萌芽以及社会变革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如今所处世界的思想家、改革者、甚至是普通民众进行心灵的交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启蒙”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读,它并非单指西方理性主义的传入,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这种包容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书中的许多论述,虽然是关于历史的,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们让我们得以审视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理解其深层的历史根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信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也一如既往地精良,纸张质感极佳,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无疑也为这次深入的阅读之旅增添了不少愉悦。总而言之,《国家的启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国家成长的指南,一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懈追问。

评分

《国家的启蒙》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在逻辑”。作者以一种极为严谨和系统的方式,揭示了国家文明演进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这种力量是如何作用于国家的发展进程。他并没有把启蒙简单地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深入挖掘了国家自身所蕴含的潜力与可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精神资源”的梳理,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启蒙,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文化、思想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挖掘与创造性转化。这种内在的精神资源,是国家走向成熟与独立的基石。书中对于“制度演进”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展现了制度如何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国家的命运。中信出版社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都做得非常出色,文字流畅,逻辑清晰,使得作者的思想得以最完美的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一种高度的阅读愉悦感。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智识的冲击,以及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

《国家的启蒙》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生长”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宏观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蒙昧到觉醒的生命过程。他并没有把启蒙看作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将其比喻成一种缓慢而坚韧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社会细胞”的关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或经济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文化基因、个体意识等更微观的层面,去探寻国家启蒙的源动力。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努力、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日常对话,都可能成为国家文明进步的种子。书中对于“文化自觉”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启蒙,必须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尊重与传承之上,而非一味地模仿或否定。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的编辑上,展现了其专业性和对内容的高度尊重,文字经过精心打磨,逻辑清晰,使得作者的思想得以最完美的呈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反思我们国家过去走过的道路,以及我们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

读完《国家的启蒙》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多种可能。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黑暗、迷茫,以及最终找到光明路径的历程。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成功秘诀”,而是展现了启蒙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无数次尝试与失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个体价值”的强调,作者认为,真正的国家启蒙,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觉醒与担当。那些平凡人的奋斗,那些对真理的追求,那些对不公的呐喊,都汇聚成了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书中的案例分析,横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但都紧密围绕着“启蒙”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使得各种看似独立的事件,都汇聚成一股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中信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出版上,同样展现了其一贯的高水准,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书籍品质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它更提供了一种关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深刻思考。

评分

在我看来,《国家的启蒙》(中信出版社)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破与立”的深刻思考。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国家在迈向启蒙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无数次“打破旧有藩篱”与“建立全新秩序”的反复博弈。他并没有将启蒙描绘成一条坦途,而是展现了其中的曲折、反复,甚至是阵痛。书中的分析,让我对“启蒙”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放,更是制度的革新,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是国民意识的觉醒。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思想的殖民与反殖民”的论述所吸引,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案例丰富,但最可贵的是,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提炼出最核心的哲学意涵,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中信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出版上,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品质,从精美的封面设计到高质量的纸张印刷,都为读者营造了极佳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思想指南。

评分

《国家的启蒙》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所呈现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将国家启蒙视为一个枯燥的理论概念,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生长和演进的过程。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启蒙,就像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自然释放,需要健康的土壤,充沛的阳光,以及持续不断的滋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社会肌体”的类比,作者将国家比作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分析其各个“器官”在启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国家文明进步的内在机制。书中关于“文化基因”的探讨,也令我深思,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启蒙思想能够在一个国家生根发芽,而另一些则销声匿迹。中信出版社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都做得非常出色,文字流畅,结构清晰,使得作者的思想得以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带来一种高度的阅读愉悦感。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的碰撞,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