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玲... 编
图书标签:
  • 日本经济史
  • 战后日本
  • 经济发展
  • 经济史
  • 日本经济
  • 战后重建
  • 泡沫经济
  • 失落的十年
  • 经济转型
  • 现代日本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ISBN:9787513913843
商品编码:2850952476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 作者:(日)野口悠纪雄|译者:张玲
  • 定价:48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ISBN号:978751391384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3-20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

内容提要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 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 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 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 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 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 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 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 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他所著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 嚣到沉寂的70年)》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 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 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 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 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 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 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 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 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 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 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 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目录

前言
序章
3月10日,侥幸活了下来
从此不再信任“**”
1940年前后,改革派官僚改变了日本
金融财政制度大改革
战后的日本企业成形于战争时期
我们如今身处何方
第1章 1945年-1959年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 废墟中再次出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军国少年的水雷游戏
毫发无伤的经济官僚
占领军民主化政策的真相
“阎王不在,小鬼当家”的公务员改革
德国也保留了技术官僚
农地改革其实是战时改革
层层选拔出来的大企业管理者
工会与公司是命运共同体
神秘的芦之湖
2 倾斜生产方式与通货膨胀
重建基础产业
在通货膨胀中没落的旧地主阶级
道奇成了大藏省官僚的傀儡
空洞无物的夏普建议书
真实目的在于拉拢个体经营者
审议会制度初具雏形
3 经济高速增长前的助跑
迎来朝鲜特需
价格方式与配给方式
通产省的外汇管理
日本银行的窗口限制
有了1940年体制,重化工业才得以发展
4 告别战后
“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的开始
我们来到了卡美洛
5 战后史观与1940年体制史观
通常观点:通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现复兴
1940年体制史观:复兴是战时体制首战告捷
第2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1960年—1970年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第3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1971年—1979年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第4章 金光闪闪的80年代1980年—1989年金光闪闪的80年代
第5章 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1990年—1999年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
第6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1980年—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年体制”
附录: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
出版后记


现代中国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转型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面貌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演变历程。全书围绕“城市化”这一核心议题,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细致描绘了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代国家的转型轨迹。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的城市重建与计划经济下的空间重塑(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饱经战乱的城市废墟和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本书首先回顾了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重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首要任务是作为工业生产和政治行政的中心。 1. 工业化优先战略下的城市扩张: 分析了“一五”计划以来,以“鞍钢模式”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如何在原有城市基础上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工人阶级聚居区。 2. 单位制与城市空间的隔离: 深入探讨了“单位制”(工作单位与生活单位合一)如何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组织形态。从居住、医疗、教育到就业,一切都围绕着大型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展开,形成了功能单一、内向封闭的“工作小区”。这种模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固化了城市内部的阶层划分和流动性限制。 3. 基础设施的滞后与治理难题: 考察了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污、交通)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简政放权不足、行政色彩过浓的城市管理体制,也为后来的转型埋下了结构性隐患。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冲击与市场化驱动的城市扩张(1978-2000)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机制开始松动计划的束缚,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混乱。 1.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城市功能的多元化: 探讨了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作为试验田,如何率先引入市场元素。个体工商户、私营经济的复苏,使得城市不再仅仅是生产中心,更开始向商业、贸易、金融中心转型。本书详细分析了商品房制度的萌芽及其对城市景观的初期影响。 2. 户籍制度的松动与“半城市化”现象: 尽管户籍制度的全面解除尚需时日,但改革开放初期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松动,催生了“半城市化”或“流动人口”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涌入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用工短缺,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边缘地带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压力。 3.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与郊区化: 随着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激增,城市开始突破原有的规划红线,以低密度、高速度的方式向外扩张。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往往服务于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导致了城市形态的蔓延和对耕地的侵占。 第三部分:新世纪的深度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塑(2001至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城市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以“效率”和“形象”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阶段。 1. 超级城市群的形成与区域协调发展: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的崛起。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使得这些区域的城市开始突破行政边界,形成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和基础设施网络。本书考察了国家层面推动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努力与挑战。 2. 城市更新与“去工业化”的阵痛: 随着重工业向内陆或海外转移,沿海老工业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本书细致描绘了旧厂房、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如何在追求现代化形象(摩天大楼、CBD建设)与保护城市肌理、解决拆迁安置问题之间寻求平衡。 3. 社会空间的阶层固化与治理的精细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化。商品房体系的成熟,使得住房成为阶层固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分析了“中产阶级”群体的形成及其对城市公共空间、教育资源的竞争,同时也探讨了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新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局限性。 4. 城市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消费和身份认同成为新的议题。从城市景观的“符号化”到地方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本书探讨了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居民如何重建或寻找新的文化归属感。 结论:面向未来的挑战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重点关注了人口老龄化、环境承载力极限、数字技术对城市形态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如何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更具韧性、更公平包容的未来城市形态。这是一部全面勾勒出中国近八十年城市面貌的史诗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详细梳理了日本在战后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国,一步步成长为在汽车、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国。作者对于各个时期代表性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都有非常精彩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专注精神的描述,这种“匠人精神”的传承,究竟是如何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的?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日本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策略,以及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日本经济形象,它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经济的韧性和调整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我被《战后日本经济史》中对日本经济模式的细致解构所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件,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对战后日本经济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它如何在美国的扶持下,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发展路径;它如何在东亚的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又如何面对来自韩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时,那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洞察力。从终身雇佣制到年功序列制,这些看似稳定的制度,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究竟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书中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我还发现,作者对日本社会的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比如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是如何反过来制约着日本经济的活力。这些内容让我觉得,经济史的学习,绝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评分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真的让我对这个岛国经济发展历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日本经济就是那个“失去的十年”,然后就一直低迷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它从二战的废墟讲起,那种绝望和重生的力量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经济奇迹”时期的细致描绘,那种全民一心,加班加点,拼命追赶的劲头,仿佛就在眼前。书中对索尼、丰田这些巨头崛起的案例分析,简直是商业教科书。我还发现,原来日本经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制度和文化根基。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和战略布局的体现。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问题,比如财阀的过度扩张,以及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这些都为后来的挑战埋下了伏笔。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种成就感和背后的辛酸,都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日本经济从“喧嚣”走向“沉寂”的过渡部分的深刻剖析。我之前对日本经济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这本书却用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为我揭示了这个转变过程的复杂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广场协议如何成为日本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种被外部力量裹挟,身不由己的感觉,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日本央行在处理泡沫破裂时会显得如此犹豫和迟缓,那种根深蒂固的体制惯性,以及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迷信,都造成了错失良机的遗憾。书中对“平成大萧条”时期各种政策失误的梳理,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领导人或某个事件,而是从结构性、制度性和文化性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分析非常有深度,而且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战后日本经济史》的叙述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人物群像,从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经济进程紧密相连。我读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那些在物质匮乏年代,怀揣梦想,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发展,默默奉献,辛勤付出的普通民众。这些个体故事,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日本民族的坚韧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不同经济政策出台背后的博弈和权衡,也描绘得十分到位,让我看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日本经济的轨迹。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细腻描摹相结合,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非常出色的一部经济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