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 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 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 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 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 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 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 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 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他所著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 嚣到沉寂的70年)》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 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 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 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 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 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 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 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 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 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 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 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前言
序章
3月10日,侥幸活了下来
从此不再信任“**”
1940年前后,改革派官僚改变了日本
金融财政制度大改革
战后的日本企业成形于战争时期
我们如今身处何方
第1章 1945年-1959年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 废墟中再次出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军国少年的水雷游戏
毫发无伤的经济官僚
占领军民主化政策的真相
“阎王不在,小鬼当家”的公务员改革
德国也保留了技术官僚
农地改革其实是战时改革
层层选拔出来的大企业管理者
工会与公司是命运共同体
神秘的芦之湖
2 倾斜生产方式与通货膨胀
重建基础产业
在通货膨胀中没落的旧地主阶级
道奇成了大藏省官僚的傀儡
空洞无物的夏普建议书
真实目的在于拉拢个体经营者
审议会制度初具雏形
3 经济高速增长前的助跑
迎来朝鲜特需
价格方式与配给方式
通产省的外汇管理
日本银行的窗口限制
有了1940年体制,重化工业才得以发展
4 告别战后
“神武景气”与“岩户景气”的开始
我们来到了卡美洛
5 战后史观与1940年体制史观
通常观点:通过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现复兴
1940年体制史观:复兴是战时体制首战告捷
第2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1960年—1970年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第3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1971年—1979年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第4章 金光闪闪的80年代1980年—1989年金光闪闪的80年代
第5章 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1990年—1999年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
第6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1980年—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年体制”
附录: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
出版后记
我一直对日本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详细梳理了日本在战后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国,一步步成长为在汽车、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国。作者对于各个时期代表性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都有非常精彩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专注精神的描述,这种“匠人精神”的传承,究竟是如何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的?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日本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策略,以及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日本经济形象,它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经济的韧性和调整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经济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我被《战后日本经济史》中对日本经济模式的细致解构所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件,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对战后日本经济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它如何在美国的扶持下,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发展路径;它如何在东亚的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又如何面对来自韩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时,那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洞察力。从终身雇佣制到年功序列制,这些看似稳定的制度,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究竟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书中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我还发现,作者对日本社会的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比如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是如何反过来制约着日本经济的活力。这些内容让我觉得,经济史的学习,绝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评分读《战后日本经济史》真的让我对这个岛国经济发展历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日本经济就是那个“失去的十年”,然后就一直低迷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它从二战的废墟讲起,那种绝望和重生的力量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经济奇迹”时期的细致描绘,那种全民一心,加班加点,拼命追赶的劲头,仿佛就在眼前。书中对索尼、丰田这些巨头崛起的案例分析,简直是商业教科书。我还发现,原来日本经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制度和文化根基。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和战略布局的体现。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问题,比如财阀的过度扩张,以及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这些都为后来的挑战埋下了伏笔。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种成就感和背后的辛酸,都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日本经济从“喧嚣”走向“沉寂”的过渡部分的深刻剖析。我之前对日本经济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这本书却用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为我揭示了这个转变过程的复杂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广场协议如何成为日本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种被外部力量裹挟,身不由己的感觉,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日本央行在处理泡沫破裂时会显得如此犹豫和迟缓,那种根深蒂固的体制惯性,以及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迷信,都造成了错失良机的遗憾。书中对“平成大萧条”时期各种政策失误的梳理,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领导人或某个事件,而是从结构性、制度性和文化性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分析非常有深度,而且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让我惊喜的是,《战后日本经济史》的叙述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人物群像,从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经济进程紧密相连。我读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那些在物质匮乏年代,怀揣梦想,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发展,默默奉献,辛勤付出的普通民众。这些个体故事,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日本民族的坚韧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不同经济政策出台背后的博弈和权衡,也描绘得十分到位,让我看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日本经济的轨迹。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细腻描摹相结合,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非常出色的一部经济史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