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畅行智慧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87550243514
商品编码:28328134417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1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孟子,著,段雪莲,陈玉潇,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孟子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005

卷二 梁惠王下………………………024

卷三 公孙丑上………………………036

卷四 公孙丑下………………………045

卷五 滕文公上………………………054

卷六 滕文公下………………………066

卷七 离娄上…………………………074

卷八 离娄下…………………………082

卷九 万章上…………………………090

卷十 万章下…………………………098

卷十一 告子上………………………106

卷十二 告子下………………………116

卷十三 尽心上………………………129

卷十四 尽心下………………………147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精彩书摘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

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

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

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

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

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

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

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

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

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

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

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

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

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

《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

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

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

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卷一 梁惠王上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鹿攸⑦伏。鹿濯濯⑧,

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

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

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13

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

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③经始:开始规划建。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孝敬父母一般来修建灵台。

⑥囿(yòu):古时君王蓄养家禽野兽的园林,也就是场。

⑦(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样子。

⑨鹤鹤:羽翼洁白的样子。

⑩於(wū):赞叹词。(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宣

读的誓词。

12时日害丧:什么时候这太阳才能毁灭呢?时:这。日:太阳。

害:何,何时。丧:毁灭。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察着鸿雁麋鹿

等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会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拥有这

些东西,也不会收获快乐。《诗经》中曾经说过:‘开始规划准

备建造灵台,要认真建设,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来帮

忙,那么几天就建完了。建造灵台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

姓会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过来帮忙。国王在灵园

中游玩,母鹿潜伏在深草丛中。母鹿体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鸟

的羽毛洁白干净。国王游览到灵沼时,满池塘的鱼儿都欢腾跳

跃。’虽然周文王经常动用百姓的劳力来搭建高台深池,但是

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兴的,并将那个台叫作‘灵台’,将那个池

叫作‘灵沼’,将里面圈养的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作为乐趣。

古代的时候,君王常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

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啊?我愿意与你一起

毁灭!’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归于尽,即便你拥有高城深

池、珍禽异兽,岂能独享快乐?”

【解析】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

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

为乐吗?”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

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

想主张。

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

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

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

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

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

者。’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

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

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

国,zui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

去八邑。

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⑦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

家,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

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

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

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

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

(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

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

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

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

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

“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

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

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

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请大王

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

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

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

有实践验证,其空想成分较多。正如李泽厚所言,孟子之所以会

提出“仁政”的概念,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已经全面瓦解。“礼”完全

等同于“仪”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继

续解释“礼”或者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仁政”。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

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③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间旱,

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⑤兴之矣。其如

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

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

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ù):动词,告诉,告知。

③与:从,跟。

④七八月:为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如今的五六月,正是禾苗干

旱缺水之时。

⑤浡然:兴起的样子。浡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国君。“牧”为牧羊、牧牛的引

申义。

⑦由:同“犹”,如同,好像。

【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退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从远处

看,他(梁襄王)毫无风度,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到跟

前去看他,也没看到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天

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便会安定下来。’

(他又问:)‘谁能让天下统一?’我回答说:‘讨厌杀人的国

君便能让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愿意)归顺他呢?’

我回答说:‘全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可知晓禾苗

生长的情况?在七八月间遇到干旱时,禾苗便会枯蔫。(假如

此时)天上忽然飘来乌云,下起大雨,那么禾苗便会再次生机

勃勃地生长。国君如果能够像甘霖一般,谁又能阻止百姓去

归顺他呢?如今,天下的国君都喜欢杀人。一旦有一个不喜欢

杀人的国君(出现),那么天下的百姓必然会伸长了脖子期望

归顺于他。如果真的出现了这么一个国君,那么老百姓归顺

于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气势浩浩荡荡,谁又能够阻

拦得住呢?’”

【解析】

孟子给梁襄王谈的是两个层次的内容:层,天下想要安

定需要统一;第二层,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下。当然,这

里面不好杀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经固定,那是一国之君。所以,百

姓不好杀人是无用的。

孟子提出这段建议之时,正处于七雄争霸、战乱不止之时,

孟子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也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维护

和平的人。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每天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如果当时谁能够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生活

环境,不再到处征战,那么百姓必然会闻风而至。由此而言,其实

这段的实际理论依据便是赢取民心。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

之?王若隐11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为春秋时期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

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不。“以”同“已”。

④胡龁(hé):人名,齐宣王身边的大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xìn)钟:古代的礼节之一,凡是国家的新器物或者宗庙

开始投入使用之时,便会杀牲口取血,用来祭祀。这里是指杀牲口

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中。

⑦觳(hú)觫(sù):因为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ǎn):衣服狭小。

⑩异:动词,奇怪,诧异,责怪。

11隐:疼爱,可怜。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期称霸的事情,给

我说说可以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并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

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并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大

王一定让我说,我就讲讲用德行来征服天下的道理吧!”

宣王问:“怎样的德行能够统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就可以了。用这种方法去统下,没

有人能够抵挡。”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说:“为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起过您的一件事,据说有

您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路过,您看到之后,就

问:‘准备将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准备杀掉来

取血祭钟。’您便说:‘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

样子,就仿佛看到毫无过错的人被处以死刑一般。’牵牛的人

问:‘那么不需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钟呢?就用羊

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宣王回答说:“确实有这件事。”

孟子接着说:“凭大王如此的仁义之心便可以统下

了。百姓们听说这件事都认为您太过小气,但我明白您并不是

小气,而是于心不忍。”

宣王说:“是,确实有百姓认为我太过小气。虽然齐国并

不大,但是我也不至于小气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杀。我实在是

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没有罪的人被判处

死刑一样,所以才会用羊来取代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百姓认为您小气。他们看到的

只是您用体形比牛小的羊来代替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何

况,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牛毫无过错被宰杀,那么如此

看来,羊与牛又有什么分别呢?”

宣王笑着说:“不错,关于这一点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一种

什么心理。我确实不是因为舍不得一头牛而用羊去代替,但老

百姓这样认为,也确实有他们的道理。”

孟子说:“不要紧。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因

为您当时只看到了牛并没有见到羊。对于君子来说,这些飞禽

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被处死,听到它们的

哀嚎声,更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应当远离厨房。”

【解析】

齐宣王含蓄委婉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其实他zui关心的事情还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

公与晋文公都是靠着“霸道”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的。不过,齐

宣王没有料到,孟子素来反对“霸道”,因此当孟子听到这个问

题之后,首先拒绝给齐宣王讲“霸道”而选择给他讲“王道”,也

就是不靠武力取胜,而是靠道德来教化,靠仁政来统下,让天

下归服。

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解析,是孟子zui常采用的手法,

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唤醒齐宣王心中

“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齐宣王的仁义之心被唤醒,那么仁政、

王道便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原文】

王说①,曰:“《诗》云②:‘他人有心,予忖度③之。’夫子之

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

戚戚④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⑤,而不足以举一

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而不见舆薪⑦’,则王许⑧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

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⑨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⑩,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

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天下可运

于掌12。《诗》云:‘刑于寡妻13,至于兄弟,以御14于家邦。’言

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15,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

请度之!

“抑16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7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①说:同“悦”,高兴的意思。

②《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③忖度:猜想,揣测。

④戚戚:心动的感觉。

⑤钧:古时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⑥秋毫之末:指难以发现的细微的东西。

⑦舆:车子。薪:柴。

⑧许:赞同,同意。

⑨形:情况,状况。

⑩太山:同泰山。北海:即渤海。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个“老”与

“幼”均为动词,老为尊敬,幼为爱护。

12运于掌:在掌心上运转,喻指治理天下很简单。

13刑:同“型”,为……树立榜样,当模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14御:治理。

15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为物体称重量。

16抑:选择连词,“还是”的意思。

17构怨:结怨。

【译文】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有言:‘他人怀有的心思,我

能恰当地揣测出意思。’这句话说的正是先生您啊。我既然已

经这样做,回过头来寻思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

以然来。经您这样一说,我便如醍醐灌顶明白过来。但是您说

我这样的心思可以称霸又如何理解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但

是无法拿起一根羽毛,眼里能够看清每一根毫毛,却看不到一

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看不到

百姓,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

就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看,

不能安抚百姓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施以恩德。因此大王没有称

霸天下,是因为没有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宣王又问:“没有去做和没有能力的表现又有什么差别呢?”

孟子说:“想要胳膊下夹着泰山去跨越渤海,对别人说

‘我没有这个能力’,那确实是没有能力;去给年老的人折树

枝,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便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

能力。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并不属于想要夹着泰山跨越

渤海的一类;大王没能称霸天下,属于不肯为年老的人折树枝

的一类。


  前言

前言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

详,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抚养长大。孟

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用心良苦。在母的精心教养下,

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时

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

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

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孔

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混

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过在这动荡的时期,思想也更加

活跃,出现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孟子既继承了孔

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

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

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

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相同,《孟子》也是记录体散文,但是在文字

表达上,两者差异很大,《论语》中的语言文字都简洁、含

蓄,《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和一些机智的辩论,在解答

世人对儒家学说疑问方面,更加直观。《孟子》的写作手法

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这部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

为是孟子自己所撰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孟子死后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根据其言行编写而成;第三种则结合前两

种说法,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而主要作者

是孟子。目前,人们对第三种说法比较认同。

本书将《孟子》原七卷分为十四个部分,精选了其中zui

为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

释、翻译与讲解,让读者能够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学说。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