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清] 章学诚 著,仓修良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37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未曾有过令人满意而完整的定本。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作者章学诚根据章氏著作本书的本意,在通行版本的基础上,对这部史学名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定,对研究章氏学术思想,了解他的艰难的学术生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仓修良教授,男,汉族。1933年3月生,江苏泗阳人。中共党员。195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一直任教于杭州大学历史学系。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宁波大学兼职教授、温州大学兼职教授等。


目录

目录

原序/1

内篇一


易教上/1

易教中/12

易教下/16

书教上/20

书教中/27

书教下/36

诗教上/45

诗教下/59

礼教/69

经解上/76

经解中/ 80

经解下/87

内篇二


原道上/94

原道中/100

原道下/103

原学上/108

原学中/110

原学下/112

博约上/114

博约中/117

博约下/119

浙东学术/121

朱陆/126

书《朱陆》篇后/132

文德/136

文理/139

古文公式/145

古文十弊/149

内篇三

辨似 /157

繁称/161

匡谬 /169

质性/177

黠陋/181

俗嫌/187

针名/190

砭异/192

砭俗 /194

内篇四

所见/198

言公上/200

言公中/206

言公下/213

说林/221

知难/232

释通/236

申郑/249

答客问上/252

答客问中/256

答客问下/259

横通/262

内篇五

史德/265

史释/270

史注/274

传记/280

习固/288

诗话/290

书坊刻诗话后/298

题《随园诗话》/306

妇学 / 307

《妇学》篇书后/316

内篇六

文集/318

答问/324

篇卷/328

天喻/332

师说/335

假年/337

博杂/339

同居/342

感遇/344

感赋/349

杂说/352

外篇一

立言有本/358

《述学》驳文/ 361

《淮南子洪保》辨/368

论文辨伪/387

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393

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405

论课蒙学文法/411

史学例议上/421

史学例议下/424

史篇别录例议/426

论修史籍考要略/432

史考释例/438

史考摘录/453

读《史通》/467

读《北史·儒林传》随札/469

驳孙何《碑解》/476

驳张符骧论文/478

评沈梅村古文/481

评周永清书其妇孙孺人事/487

墓铭辨例/489

通说为邱君题南乐官舍/494

家谱杂议/496

杂说上/501

杂说中/503

杂说下/505

外篇二

《三史同姓名录》序/507

《史姓韵编》序/511

《藉书园书目》叙/514

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序/516

《纪年经纬》序/518

代拟《续通典礼典目录》序/519

删订曾南丰《南齐书目录》序/526

《文学》叙例/529

《文格举隅》序/532

赵立斋《时文题式》引言/534

《四书释理》序/536

《刘忠介公年谱》叙/538

高邮沈氏家谱序/541

嘉善茜泾浦氏支谱序/544

陈东浦方伯诗序/546

《唐书纠谬》书后/ 549

《皇甫持正文集》书后/552

《李义山文集》书后/556

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558

书《贯道堂文集》后/562

书孙渊如观察《原性》篇后/570

书郎通议墓志后/574

朱先生墓志书后/578

《说文字原》课本书后/580

《郑学斋记》书后/582

《韩诗编年笺注》书后/584

金君行状书后/586

跋《香泉读书记》/588

跋《江宁古刻今存录》/590

跋《屠怀三制义》/592

跋《邗上题襟集》/594

徐尚之古文跋/596

刘氏书楼题存我额记/597

吴澄野太史《历代诗钞》商语/599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三十三篇 /606

定武书院教诸生识字训约/630

外篇三

报黄大俞先生/634

报谢文学/637

论文上弇山尚书/641

与吴胥石简/643

答吴胥石书/646

又答吴胥石书/648

上晓徵学士书/649

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653

上辛楣宫詹书/658

上慕堂光禄书/661

答邵二云/663

与邵二云论学/665

与邵二云/667

与邵二云论文/669

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672

与邵二云论文书/674

与邵二云论学/676

与邵二云书/678

与邵二云书/679

与邵与桐书 /681

答邵二云书/684

与史余村/687

与史余村论文/689

又与史余村/690

与史余村简/ 691

与史余村论学书/692

与汪龙庄书三月 / 694

与汪龙庄简/696

与胡雒君/699

与胡雒君论文/701

与胡雒君论校《胡穉威集》二简 /703

与严冬友侍读/707

与朱沧湄中翰论学书/709

答沈枫墀论学/713

又答沈枫墀/717

与陈鉴亭论学/718

答陈鉴亭/721

报孙渊如书/722

与孙渊如书/724

与周永清论文/ 726

又与永清论文/728

答周永清辨论文法/730

答周筤谷论课蒙书癸卯/732

再答周筤谷论课蒙书癸卯/734

与乔迁安明府论初学课业三简/736

与林秀才/741

与刘宝七昆弟论家传书/744

答某友请碑志书/745

与冯秋山论修谱书/749

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751

候国子司业朱春浦先生书/753

与阮学使论求遗书/756

上朱中堂世叔/760

上毕抚台书己酉十一月二十九日/762

上朱大司马书/764

又上朱大司马书 /765

又上朱大司马书 /766

上朱大司马论文/768

与朱少白论文 /770

又与朱少白论文/772

又与朱少白/774

答朱少白书/777

又答朱少白书/779

又答朱少白书/782

又与朱少白书/784

与朱少白书/786

上梁相公书/791

与钱献之书/794

与族孙守一论史表/798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丙戌 /800

与史氏诸表侄论策对书/804

又与正甫论文/808

论文示贻选/811

答大儿贻选问/814

家书一/816

家书二/818

家书三/820

家书四/822

家书五/823

家书六/824

家书七/826

外篇四

方志立三书议/828

州县请立志科议/836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841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846

与甄秀才论《文选》义例书/853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855

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857

地志统部/866

方志辨体/871

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 / 876

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880

复崔荆州书/883

记与戴东原论修志/885

《和州志·志隅》自叙 / 888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890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892

《和州志·选举表》序例/894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897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 /901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903

《和州志·舆地图》序例/905

《和州志·田赋书》序例/909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913

《和州志·政略》序例 / 922

《和州志·列传》总论 / 925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930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932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936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939

《和州志·文征》序例 / 942

外篇五

《永清县志·皇言纪》序例 /946

《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 /949

《永清县志·职官表》序例 /952

《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 /955

《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 /957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 /961

《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 /964

《永清县志·水道图》序例 /966

《永清县志·六书》例议/968

《永清县志·政略》序例/972

《永清县志·列传》序例/976

《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978

《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983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986

《永清县志·文征》序例/989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上 /996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中 /998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下 /1000

《亳州志·掌故》例议上/1002

《亳州志·掌故》例议中/1004

《亳州志·掌故》例议下/1006

外篇六

为毕制府撰《湖北通志》序/1008

《湖北通志》凡例/1013

《湖北通志·族望表》序例 /1020

《湖北通志·人物表》序例 /1022

《湖北通志·春秋人名》序例/1024

《湖北通志·府县考》序例 /1025

《湖北通志·政略》序例/1026

《湖北通志》序传/1027

《湖北通志·前志》传序/1031

《湖北掌故》序例/1032

《湖北文征》序例/1034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1035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艺文论附 /1036

《天门县志·五行考》序/1038

《天门县志·学校考》序/1039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 /1040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 /1045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 /1048

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 /1052

书《吴郡志》后/1054

书《姑苏志》后/1059

书《滦志》后/1063

书《武功志》后/1067

书《朝邑志》后/1071

书《灵寿县志》后/1074

《姑孰备考》书后/1078

附录

大梁本《文史通义》原序 /1081

伍崇曜《文史通义》跋/1082

季真《文史通义》跋 / 1084

王秉恩《文史通义》跋/1085

王宗炎复书/1087

《文史通义新编》前言 / 1089


精彩书摘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夫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日《连山》,殷日《归藏》,周日《周易》,各有其象与数,各殊其变与占,不相袭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传》所谓庖羲、神农与黄帝、尧、舜是也。《归藏》本庖羲,《连山》本神农,《周易》本黄帝。由所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盖圣人首出御世,作新视听,神道设教,以弥纶乎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托之诡异妖祥,谶纬术数,以愚天下也。夫子曰:“我观夏道,杞不足征,吾得夏时焉;我观殷道,宋不足征,吾得坤乾焉。”夫夏时,夏正书也;坤乾,《易》类也。夫子憾夏、商之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则其所以厚民生与利民用者,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代之法宪,而非圣人一己之心思,离事物而特著一书,以谓明道也。夫悬象设教与治历授时,天道也;《礼》、《乐》、《诗》、《书》与刑政、教令,人事也。天与人参,王者治世之大权也。韩宣子之聘鲁也,观书于太史氏,得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春秋》乃周公之旧典,谓周礼之在鲁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夫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顾氏炎武尝谓《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太卜所谓三《易》,因《周易》而牵连得名。今观八卦起于伏羲,《连山》作于夏后,而夫子乃谓《易》兴于中古,作《易》之人独指文王,则《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又其征矣。
  或曰:文王拘幽,未尝得位行道,岂得谓之作《易》以垂政典欤?曰:八卦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辞。商道之衰,文王与民同其忧患,故反覆于处忧患之道而要于无咎,非创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计及也。夫子生不得位,不能创制立法以前民用,因见《周易》之于道法,美善无可复加,惧其久而失传,故作《彖》、《象》、《文言》诸传以申其义蕴,所谓述而不作,非力有所不能,理势固有所不可也。
  后儒拟《易》,则亦妄而不思之甚矣。彼其所谓理与数者,有以出《周易》之外邪?无以出之,而惟变其象数法式,以示与古不相袭焉,此王者宰制天下,作新耳目,殆如汉制所谓色黄数五,事与改正朔而易服色者为一例也。扬雄不知而作,则以九九八十一者变其八八六十四矣。后代大儒,多称许之,则以其数通于治历,而蓍揲合其吉凶也。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于历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玄》而始合哉!蓍揲合其吉凶,则又阴阳自然之至理,诚之所至,探筹钻瓦,皆可以知吉凶,何必支离其文,艰深其字,然后可以知吉凶乎!《元包》妄托《归藏》,不足言也。司马《潜虚》又以五五更其九九,不免贤者之多事矣。故六经不可拟也,先儒所论,仅谓畏先圣而当知严惮耳;此指扬氏《法言》、王氏《中说》,诚为中其弊矣。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犹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拟圣之嫌,抑且蹈于僭窃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欤!
  ……

前言/序言

原 序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为我国封建时代史学理论的双 璧。由于章氏晚年双目失明,未能亲手编定,故将其全部书稿委 托萧山友人王宗炎代为编定。对于王氏的编排,章学诚本人意见 如何已不得而知。但章氏次子华绂却是很不满意,因而他于道光 十二年(1832)便在开封另行编印了《文史通义》。而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则在王氏编目基础上,加以搜罗增补,并于1922年刊行了《章氏遗书》,《文史通义》自然亦在其中,于是此书便出现 了两种内容出入颇大的不同版本。为了便于区别起见,笔者把它 们分别称为“大梁本”和“《章氏遗书》本”。后来社会上尽管流传了许多种版本,但都源出于这两种版本。两种版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内篇分为五卷,计六十一篇,后者内篇分为六卷,计七十篇,两者相差九篇。而外篇的内容则全然不同,前者全为方志论文,后者则为“驳议序跋书说”,篇数相差则更大。根据笔者的研究,这两种版本都还反映不了章学诚著作本书的想法和意愿。同时这种局面实际上已经给学术研究者带来殊多不便,甚至造成混乱。比如引《礼教》篇,如果不注明“《章氏遗书》本”,到“大梁本”内篇中自然就查找不到,因为“大梁本”内篇未收这一篇。若引《方志立三书议》的内容,如果不注明出自“大梁本”外篇, 到“《章氏遗书》本”外篇中当然也就查找不到。反之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并尽可能恢复《文史通义》内容的原貌,笔者花了三十年时间进行研究,认为两种外篇都是《文史通义》的内容,所以在1993年出版的《文史通义新编》中,将两种流传 的外篇,全部编入《新编》的外篇,并且还收入两种外篇都不曾 有的八十余篇,其中就包括《上晓徵学士书》和《上慕堂光禄书》 两文,这是章氏的两篇佚文。胡适、姚名达在作《章实斋先生年 谱》时都未见过这两篇文章。特别是《上晓徵学士书》很重要,章氏在文中讲了“取古今载籍,自六艺以降讫于近代作者之林, 为之商榷利病,讨论得失,拟为《文史通义》一书。分内外杂篇, 成一家言”。这就是说,他的《文史通义》应为内篇、外篇、杂 篇三部分组成。而章氏次子华绂在“大梁本”《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