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

【XH】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桦宇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6262
商品编码:281307345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

定价:79.80元

作者:王桦宇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9386262

字数:

页码:532

版次: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劳动关系》杂志、持万商学院、HR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培训师、人力资源专家、500强高管 联袂推

中国人事法务事业务指导用书

内容提要


《企业法律与管理实务操作系列: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增订7版)》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参考管理人员实务操作超细指南;涵盖全新立法政策口径精准列举劳动争议预防超全对策;通俗化解读,案例化论述,对策化分析,实战化操作;新增“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指引”及全新“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常见参数索引”。

目录


  第七版序言进化论的视角: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消解

  第六版序言劳务派遣规制、用工模式选择与法律风险防控

  第五版序言协商沟通与规范守法下的企业自主用工

  第四版序言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建构与实施

  第三版序言成功驾驭企业人力资源风险

  第二版序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梳理、转型与优化

  版序言法律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重构

  章员工的入职与劳动关系的建立

  一、员工录用知情权运用与职前调查

  (一)招聘录用条件的规范设计

  案例1:录用条件约定不明导致解除不能

  案例2:试用期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合同

  (二)知情权的运用与入职调查

  案例3:公司有权辞退依凭虚假材料入职的员工

  案例4:高级人才承诺对原雇主自行承担责任的声明无效

  二、劳动合同订立时点、种类与效力

  (一)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

  案例5:三方协议订立不等于劳动关系建立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选择权

  案例6: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转换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案例7:两次续签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订立与录用通知书操作

  案例8:聘用律师、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是否需要订立劳动合同

  案例9: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案例10:Offer Letter的法律效力

  三、劳动合同内容的设计与风险预防

  (一)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案例11:薪资约定为不低于低工资标准的法律后果

  小贴士:中地工时制度

  (二)劳动合同有效与无效判定

  案例12:没有法定条款是否意味着劳动合同无效

  案例13:劳动合同中约定自主调整工作地点无效

  案例14:劳动合同中的禁止结婚约定无效

  四、试用期条款的约定与试用期考核

  (一)试用期约定的误区分析

  案例15:先签试用期合同再签劳动合同

  案例16:调整工作岗位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

  案例17:企业可以随时延长或缩短试用期吗

  小贴士:实习期、见习期与学徒期

  (二)试用期考核与解除要件

  案例18:试用期考核不合格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三)试用期解除的法定程序

  案例19:违反法定程序的试用期解除无效

  五、事实劳动关系的防治与证据保全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

  案例20: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判定

  案例21:上海某汽车公司清洁工要求补偿案

  (二)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预防

  案例22:员工本人不愿意订立书面合同处理

  案例23:劳务派遣协议引致的事实劳动关系

  第二章员工的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制定

  一、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协调与补充

  (一)规章制度的结构组成和主要内容

  案例24:企业有劳动合同就不需要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相互关系

  案例25:劳动合同与规章制度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三)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适用

  案例26: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作用

  案例27:违法的规章制度无效及其处理

  二、新法下的规章制度之绩效考核规则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

  案例28: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辞退败诉案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

  案例29:对不能胜任工作员工的认定与管理

  案例30:定性化考核能认定员工不胜任工作吗

  案例31: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拒绝调岗被解职

  案例32:员工被末位淘汰制度淘汰无效

  小贴士:末位淘汰制

  三、新法下的规章制度之薪资岗位规则

  (一)薪资管理制度

  案例33:试用期可以支付半薪工资并不用支付社保费吗

  小贴士:中地“五险一金”制度

  案例34:如何理解各地规定的低工资标准

  案例35:员工加班加点的薪资计算基数可以自行约定吗

  小贴士:制度工作时间与制度计薪时间

  案例36:依照规章制度扣除员工工资合法吗

  案例37:员工休病假情形下的工资支付

  小贴士: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

  案例38:销售人员款到提成制度是否有效

  案例39:女职工“三期”薪资支付管理

  案例40:员工离职仍有权要求企业支付吗

  案例41:依据规章制度调薪与劳动合同的变更

  (二)岗位管理制度

  案例42:岗位设定不明确导致的法律风险

  四、新法下的规章制度之休假福利规则

  (一)休假管理制度

  案例43:员工申请法定带薪年假就必须许可

  案例44:公司规定员工指定医院就医方可认定病假

  小贴士:职工医疗期规定

  小贴士:中地休息休假制度

  (二)特殊福利待遇设计

  案例45:住房、汽车等特殊福利待遇的安排

  五、规章制度之制订与修改的法定程序

  (一)规章制度的法定制定程序

  案例46:规章制度没有经过公示程序不生效

  (二)规章制度的法定修改程序

  案例47:职工提出规章制度修改动议应予支持

  第三章特殊员工处理与专项协议签订

  一、特殊员工的分类与特殊员工管理思路

  (一)未成年员工管理思路与操作

  案例48:未成年工可以享受成年工待遇而无需承担相应义务

  (二)女职工管理思路与操作实务

  案例49:女职工对经济性裁员的特别应对

  小贴士:女职工特殊假期

  小贴士:女职工及其待遇常见问题及解答

  (三)军人员工管理思路与操作实务

  案例50:员工应征入伍后劳动关系的处理

  小贴士:军人员工连续工龄与初次就业

  (四)外籍人员就业的管理思路

  案例51:非法聘用外国人从事培训遭受行政处罚

  案例52:外籍高管与某跨国企业在华公司劳动争议案

  小贴士:外籍人员在华如何纳税

  小贴士:外国人在华如何缴纳社会保险

  小贴士:港澳台籍人员在华就业如何管理

  二、特殊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化管理办法

  (一)特殊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位

  案例53:聘用内退人员建立特殊劳动关系

  (二)特殊劳动关系的区别对待

  案例54:退休返聘员工超时工作有无加班费

  (三)特殊劳动关系的特别管理

  案例55:上海首例退休人员工伤认定案

  小贴士:聘用停薪留职、内退、下岗待岗及经营性停产放长假

  人员是否建立劳动关系

  三、特殊工时制度选择与法定程序要件

  (一)综合计算工时制

  案例56:综合计算工时制大量节省加班费开支

  (二)不定时工时制

  案例57:不定时工时制只需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吗

  (三)计件工时制

  案例58:计件工时制就没有加班费之说吗

  四、人力资本投入与培训及服务期协议

  (一)试用期与培训服务期协议

  案例59:试用期内签订的培训服务期协议无效

  (二)服务期内员工与企业的法定及约定义务

  案例60:员工在服务期内被违纪解除是否需要支付违约金

  (三)出资培训及费用与违约金的法律约束

  案例61:对培训出资的理解及与违约金的对应关系

  五、商业秘密保护与保密竞业限制协议

  (一)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手段

  小贴士:保密义务与竞业限制义务的主要区别

  案例62:没有保密协议是否就意味着员工不存在保密义务

  小贴士:如何设计保密协议的内容

  (二)商业秘密保护与保密竞业限制协议

  案例63:企业能否在劳动合同期间提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三)违反保密竞业限制义务的责任追究

  案例64: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员工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员工的离职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一、员工的离职分类与法律风险分析

  (一)员工离职的法律分析分类

  案例65:员工辞职单位批准是协商解除还是单方解除

  (二)员工离职的程序事项风险

  案例66:员工离职程序瑕疵导致损害赔偿责任

  小贴士: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二、员工主动辞职权利的扩大与泛化

  (一)员工行使任意解除权

  案例67:高级管理人员提前30天就可以离职

  案例68:员工在提交书面辞职书以后能否撤销

  (二)员工行使法定解除权

  案例69:企业不支付奖金和津贴员工可以解除合同

  案例70:企业违法在先员工就免除服务期和竞业限制义务

  (三)员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之应对

  案例71:员工未提前30天通知企业离职之法律追究

  三、企业合法辞退员工的法律路径

  (一)企业行使法定解除权之过失性解除

  案例72: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小贴士:企业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中,增加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企业单方面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步骤

  (二)企业行使法定解除权之非过失性解除

  案例73:何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解除合同

  小贴士:企业非过失性解除常见误区、厘清解答及操作步骤

  (三)经济性裁员之法律风险控制

  案例74:经济性裁员与通常集体解除合同之差异

  (四)解雇保护原则与企业应对策略

  案例75:农民工工伤后患病遭遇解除是否合法

  四、柔性化策略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一)柔性化策略与企业劳动人事管理

  案例76:企业人文关怀与劳动法违法成本对比

  (二)柔性化操作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77:柔性化协商解除人事经理劳动合同

  五、跳槽预防及合同终止之风险控制

  (一)员工跳槽离职法律风险防范

  案例78:米果公司核心员工集体跳槽案

  (二)劳动合同终止法律风险防范

  案例79:员工退休劳动关系终止争议处理

  第五章劳资利益平衡管控与法律责任

  一、严苛化的《劳动合同法》与监督检查

  (一)劳动监察的范围

  案例80:员工遭遇企业强迫长时间劳动向监察部门投诉案

  小贴士: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

  (二)劳动监察的监察方式

  (三)劳动监察的法定程序

  (四)劳动监察的违法处罚

  (五)其他机构的监督责任

  案例81:其他机构也能监督企业劳动守法状况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

  (一)相关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

  案例82:员工手册作为劳动合同一部分的效力如何

  (二)订立劳动合同违法的法律责任

  (三)履行劳动合同违法的法律责任

  案例83:山西黑砖窑事件中黑窑主法律责任如何

  (四)终结劳动合同违法的法律责任

  (五)特别用工形式违法的法律责任

  案例84:选择项目承包人员失误带来法律风险

  三、社会法与终结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一)经济补偿金的法定支付情形

  案例85:何种情形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的通常计算方式

  小贴士: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及缴税事项

  四、契约法与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违约金

  案例86:新法背景下天价违约金能否存在

  五、侵权法与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定赔偿金

  (一)企业应如何正确运用赔偿金

  案例87:未提前30日通知会导致员工支付巨额赔偿

  (二)赔偿金与违约金的竞合处理

  案例88:企业对违约员工能同时主张违约金和赔偿金

  小贴士:经济补偿金、赔偿金与违约金

  第六章集体合同制与三方协商的实施

  一、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的法律实效化

  (一)平等协商制与集体合同的订立

  案例89:职工方协商代表的独立性与集体合同效力

  小贴士: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联比较

  (二)集体合同的内容、形式与期限

  (三)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结

  二、工会程序参与和企业民主管理绩效

  (一)工会民主参与和企业管理绩效

  (二)工会与企业集体协商机制的建构

  案例90: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三、企业员工与三方协商对话机制

  (一)三方机制的主要职责与三方对话

  (二)企业三方机制的建立与民主协商

  案例91:三方协商机制如何建立与实施

  四、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履行的工会监督

  (一)工会监督劳动合同的履行

  (二)工会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

  案例92:企业工会不能监督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履行

  五、主动性的企业职代会工会沟通渠道

  (一)企业工会的组建及与企业的互动

  案例93:沃尔玛在中国全面组建工会

  (二)企业职代会的地位及其沟通方式

  案例94:《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操作职代会组建

  第七章劳务派遣与用工模式的选择

  一、新法下劳务派遣模式的取舍博弈

  案例95:新法背景下企业是否需要使用派遣员工

  案例96:通用电气公司对非正式用工的使用情况

  小贴士:劳务派遣与相关用工模式的甄别

  二、劳务派遣关系三方主体法律分析

  案例97:劳务派遣中的三方关系与责任承担

  三、劳务派遣公司的选择与风险控制

  案例98:劳务中介机构与劳务派遣公司的用工区别

  四、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管理与使用

  案例99:酒店管理公司如何管理所属派遣员工

  案例100:某在华跨国公司区分员工性质实行差异化福利是否违法

  五、劳务派遣常见法律纠纷处理应对

  案例101:派遣员工劳动关系的研判

  案例102:“三期”女职工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被解除劳动合同案

  第八章非全日制工与用工风险的控制

  一、用工方式灵活化与非全日制用工制

  案例103:麦当劳肯德基涉嫌非法用工案

  案例104:非全日制员工能否与多个企业订立劳动合同

  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的简化管理

  案例105:非全日制用工员工老赵能要到经济补偿金吗

  三、非全日制用工与其他用工的风险对比

  四、实习生、学生与非全日制用工

  案例106:非全日制用工工资低于低工资标准案

  五、非全日制用工常见劳动争议的处理

  案例107:非全日制用工员工无需缴纳工伤保险

  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与调解仲裁实务

  一、自愿原则及劳动争议和解与调解

  (一)自愿协调原则

  案例108: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也是纠纷解决的处理方式

  (二)和解与调解

  案例109: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的效力

  案例110:仲裁委制作的调解协议在签收前仍可反悔

  案例111:员工可以直接持调解协议书向法院申请支付令

  小贴士:督促程序与支付令

  二、劳动争议仲裁中的相关处理规则

  (一)劳动争议的范围

  案例112:哪些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小贴士:企业自主改制、加付赔偿金争议、非法及挂靠用工争议

  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案例113:针对具体案件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小贴士:仲裁遗漏当事人是否需要重新仲裁

  (三)劳动争议处理中的证据

  案例114:无纸化办公对举证责任带来的挑战

  案例115:公司不能提供特殊工时制批准文件承担不利后果

  小贴士:加班费举证责任的分配

  (四)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案例116:公司注册地与员工工作地不一致的,应由哪一地

  仲裁委管辖

  案例117:当事人能否约定或自行选择管辖法院

  (五)仲裁时效与审理时限

  案例118:仲裁时效是从终结劳动关系之日起计算吗

  案例119:仲裁时效中断后重新起算

  案例120:仲裁时效中止,中止情形消失后时效继续计算

  小贴士:仲裁机构逾期未受理或裁决,当事人能否直接起诉

  (六)部分裁决和先予执行

  案例121:仲裁庭裁决案件应遵循审限规定

  案例122:哪些案件可以适用先予执行

  (七)终局裁决

  案例123:员工在“一裁终局”后仍能起诉

  案例124:用人单位不服一裁终局案件能否申请撤销

  小贴士:“一裁终局”的认定标准与请求事项处理

  (八)生效调解书、裁决书的执行

  案例125:生效劳动争议裁决书如何申请执行

  小贴士:起诉与撤裁发生矛盾时优先适用起诉程序

  三、集体合同争议与可选的解决方式

  (一)集体争议的处理方法

  案例126:企业不履行集体合同遭遇仲裁案

  (二)不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四、新法格局下劳动争议预防与控制

  (一)遵守法律规则和政策规定,注重法制化管理

  (二)完善劳动合同和规章制度,注重契约化运行

  (三)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注重书面化操作

  (四)寻求劳资双赢和共生和谐,注重人本化沟通

  第十章劳动合同与专项协议示例与解读更多劳动合同范本及专项协议,请阅读王桦宇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实用工具箱�眗ar(增订5版)》。

  一、劳动合同示例与解读

  (一)劳动合同示例

  (二)劳动合同文本解读

  二、培训服务期协议示例与解读

  (一)培训服务期示例

  (二)培训服务期文本解读

  三、保密协议示例与解读

  (一)保密协议示例

  (二)保密协议文本解读

  四、竞业限制协议示例与解读

  (一)竞业限制协议示例

  (二)竞业限制协议文本解读

  五、集体合同示例与解读

  (一)集体合同示例

  (二)集体合同文本解读

  六、劳务派遣协议示例与解读

  (一)劳务派遣协议示例

  (二)劳务派遣协议文本解读

  七、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示例与解读

  (一)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示例

  (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文本解读

  八、聘用合同示例与解读

  (一)聘用合同示例

  (二)聘用合同文本解读

  第十一章常用劳动人事表单指引及示例

  一、员工招聘类表单指引及示例

  (一)表单使用指引

  (二)表单示例

  二、合同变更类表单指引及示例

  (一)表单使用指引

  (二)表单示例

  三、合同终止类表单指引及示例

  (一)表单使用指引

  (二)表单示例

  四、合同解除类表单指引及示例

  (一)表单使用指引

  (二)表单示例

  五、仲裁申请书及指引及示例

  (一)仲裁申请书及使用指引

  (二)仲裁申请书及示例

  .....

作者介绍


王桦宇 人力资源与用工管理专家之一,高级咨询顾问、培训讲师、执业律师。

上海持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咨询顾问。《劳资关系》总策划、总编辑、总主笔。劳动法在线网站创办人、首席专家。上海市劳动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干事。《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环球时报》《人力资源》《HR经理人》《北京晨报》《劳动报》《人才市场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特约点评嘉宾和专栏供稿人。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工规划、规章制度设计、裁员、改制重组、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才华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担任数十家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劳动法顾问、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和劳动法常年特聘讲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规章制度法律审查、用工筹划、改制重组、裁员、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才能和丰实的经验,主持企业并购、改制、重组、裁员、劳动合同法应对、劳动争议处理等重大咨询项目数十起。
主讲超过500天次的劳动法与劳资关系管理公开课程,数万名人力资源经理与企业管理者聆听过其劳动法和劳资关系管理课。
参加世界银行、全国财经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等各级和机构委托企业及商事立法研究课题多项。

先后出版劳动法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和用工管理实务著作多部:
《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版、2010年2版、2011年3版、2012年4版、5版、2013年6版、2017年7版)
《人力资源管理实用工具箱.rar》(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版、2010年2版、2011年3版、2017年5版)
《企业用工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劳务派遣法律实务操作指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2012年2版)

《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解读与应对策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文摘


  制度工作时间与制度计薪时间

  2008年1月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3号),其中对职工加班工资折算办法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为:

  1�逼骄�制度工作天数。年工作日为250天;季工作日为62��5天;月工作日为20��83天;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2�比展ぷ省⑿∈惫ぷ实恼鬯恪0凑铡独投�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以北京市为例,按照目前职工月平均工资3008元计算,如果某劳动者2008年春节长假七天都加班,那么前三天是法定节假日(即除夕、春节、初二)拿三薪,每天加班费为3008÷21��75×300%=414��9元,后四天是双休日调休(即初三至初六)拿双薪,每天加班费为3008÷21��75×200%=276��6元。2008年该劳动者春节期间的总加班费为2351��1元,而调整前的2007年计算方法应为2444��5元,降低了3��8%左右。

  案例36:依照规章制度扣除员工工资合法吗

  2008年1月,北京某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人事总监王先生注意到,根据薪资处提交上来的报告数据,近一次发放工资时,本公司有3个员工的本月工资受到了公司的特别处理。这3名员工分别是销售部的小李、制造部的小张和工程部的小陈,并且各自扣薪的原因和额度各有不同。其中,销售部小李是因为没有完成部门制订的业绩指标,按照规章制度的约定扣除了相应比例的工资;制造部小陈是因为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机器,导致生产出一批废板,给企业带来3万元损失,公司依据规章制度按照总损失额5%的比例要求其逐月从工资中扣回;工程部小陈则是由于本月请了5天事假,公司依据规章制度扣除了5个工作日的工资。因为前段时间王总监曾参加过一次《劳动合同法》研讨会,听与会专家介绍以后扣除员工工资应当合法有据,于是其告知薪资处刘经理,让其核实扣减工资的依据,并校验扣减工资的合法性。刘经理查阅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在规章制度中找到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告知王总监公司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专家分析

  根据劳动法基本常识,企业无故克扣工资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除了法律规定的企业需要为员工代缴个人部分社会保险、个人所得税、法院裁定代扣的抚养费及赡养费等法定事项外,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合法地扣减员工工资呢扣减工资有无法定额度或比例的限制呢这些与企业和员工实质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有法可依。对于以下三种情形,企业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地扣减工资:,如果劳动者由于个人不努力没有完成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扣工资,但所剩不能低于低工资;第二,劳动者由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扣减工资,但是扣减工资的比例不能超过月工资的20%,可以逐月扣除,后累加;第三,劳动者请事假可以相应扣除未提供正常劳动这些工作日对应的工资。

  实务指南

  企业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往往会贯彻奖勤罚懒的原则,给业绩突出、表现良好或给企业奉献较大的员工给予特别的奖励,比如升职、加薪等形式,而对没有完成任务、表现不好或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则给予相应的处理和责罚,比如调岗、相应幅度的减低,但是这些行为可能会造成对劳动法的违反,那么实务中企业应如何处理员工扣减法则呢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则要提请企业关注并采纳:

  1�� 加法与减法相结合原则。管理员工既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也可以将原有扣减工资的制度进行改进。比如原来将每月3000元的工资,每迟到一次扣减50元,调整设置为2800元基本工资,还有200元的考勤奖金,每周全勤即发50元,每月四周全勤发200元。企业实际支付的薪资成本不变,但是效果却由负约束转变为正激励。

  2�� 相关记录证据保留原则。《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员工的劳动法意识逐渐加强,企业处理员工薪资等关系员工切身利益事项时,应谨慎操作。比如,对员工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薪资调整,要有业绩确认书等材料;对员工进行损失追偿处理,必须要有损害赔偿证据及员工过失关联性证明;对员工事假工资进行扣除,要先核实考勤证明;等等。

  3�� 损失计核适度处理原则。对于员工进行损失追偿处理时,应综合考虑过失员工过失程度、损失必然性以及员工负担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平衡考虑损失与赔偿之间的关联比例。员工作为企业招用的雇员,除特别故意外,一般不应对因工作行为导致的事故损失负责任,但是企业处理时也应当注意公平程度和合理性。既要适度地惩戒员工,同时也不要给员工过重负担。

  4��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原则。对员工进行奖惩特别是惩罚历来是劳动立法关注的事项。何时可以进行惩罚以及如何进行惩罚不仅是一个企业自主权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性问题。企业的处理行为是否合法,一是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二是要掌握好合理性的程度。不同企业对管理秩序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同,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全面规定,但是企业必须要在法律法规许可的合理性要求下操作和执行。

  关联法规

  6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低工资标准,则按低工资标准支付。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2�碧厥馇樾蜗碌墓ぷ手Ц豆嬖�

  在劳动人事管理实践中,除了正常安排一般情形下企业员工的薪资事项外,还会遇到一些特定事项的妥善处理。比如说休病假期间的员工、女员工的“三期”、销售人员等特别职位类型的员工,还有不同的用工方式下的事项处理等,都采取了不同的工资支付规则。这些情形下员工薪资的处理,需要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立法规定以及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企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案例37:员工休病假情形下的工资支付

  2003年7月,时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李某进入浙江杭州某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工作。该公司经济效益较好,同时也为全体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李某对自己的工作也一直很满意。但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3月,李某因患上一场大病而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公司以已为李某及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为由,停发了李某的工资,要求李某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有关医疗待遇。6月中旬,公司决定发给尚在住院的李某相当于7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与李某立即解除劳动关系。李某认为,公司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委托代理人向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请求仲裁机构责令公司补发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迟延支付病假工资的赔偿金,并撤销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案后经查,裁决公司补发李某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并责令其向劳动者支付迟延支付病假工资的赔偿金,并撤销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

  专家分析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种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参保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享受的待遇只能是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用、诊疗项目费用、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但不能申请病假工资及治疗期间其他生活方面的补助。本节案例中,企业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并不意味着免除企业的其他义务,企业向员工支付病假工资,是劳动法课以企业的法定责任。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企业应当支付病假工资,工资标准可以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但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或者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病假工资待遇高于此规定的,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或者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执行。所以,浙江杭州这家公司对医疗保险所承担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法定责任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劳动争议仲裁中败诉。同时,企业没有任何理由在员工法定医疗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也是违法的,所以仲裁机构一并撤销了解除决定。

  实务指南

  员工在法律规定的医疗期内,企业在管理上应当特别注意。医疗期作为国家对劳动者权益进行特别保护的一种体现,是国家立法给企业的一种强制性义务和责任,企业不得也不能违反和规避。但是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做到用工成本、员工福利和国家规定的有机统一。

  1�� 医疗期规定是国家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所以企业既不得违反,也不得通过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予以排除。国家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以及累计工作年限赋予了劳动者期限的法定医疗期间,短3个月,长24个月,企业应严格按照医疗期的要求设计自身的病假制度。

  2�� 国家对医疗期和病假工资做的都是底线基准要求,此基准要求之上的病假制度安排和薪资设计均是合法有效的。企业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医疗期基准以及病假工资基准之上规定员工的福利医疗期和病假工资,也可以只满足国家规定的医疗期标准和低工资标准。特别是对于成本控制型的企业而言,达到国家规定已经非常不易,此时相关规定仅达到国家规定基准即可。

  3�� 为了体现企业福利,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情对休病假员工薪资进行合理调控。对于一些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而言,在设计医疗期的时候,可以参照国家标准执行或者在国家标准之上执行,比如可以设计特别福利医疗期、有薪特别病假等。而对于病假工资设计而言,对于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可以设计出以低工资80%到全额满勤工资为区间的阶梯形病假工资体系。

  关联法规

  7条工人职员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连续医疗期间超过6个月时,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三条乙款的规定,病伤假期工资停发,改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按月付给疾病或非因工负伤救济费,其标准如下:本企业工龄不满1年者,为本人工资40%;已满1年未满3年者,为本人工资50%;3年及3年以上者,为本人工资60%。此项救济费付至能工作或确定为残废或死亡时止。

  8条工人职员的本人工资低于该企业的平均工资者,领取疾病或非因工负伤救济费时,如其所得救济费数额低于该企业的平均工资40%,应按平均工资40%发给,但不得高于本人工资。

  ——劳动部《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

  59�敝肮せ疾』蚍且蚬じ荷酥瘟破诩洌�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5条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第85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劳动合同法》

  第3条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