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
:38.00元
作者:(日)橘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86421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颠覆对日本人的所有思维定势,“日本人论”的古典著作《菊与刀》《武士道》,剖析当代日本人的革新之作。
★福音战士、海贼王、酷日本、妈妈党、纯爱与、孤独死、1940年统制经济体制、“失去的二十年”、“桥主义”……《读卖新闻》盛赞推荐:“迄今为止,对日本人*深入全面的剖析!”
★把“日本人”放到括号里,就是抛弃对日本人的旧观念,重新解读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准确把握当下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
★根据多国机构联合组织的当代世界价值观调查:
○为了国家你会积极地参加战争吗?仅有15.1%的日本人持积极态度(中国是75.7%);
○你对自己身为日本人而感到自豪?仅有57.4%的日本人持正面态度(中国是78.9%);
○或权力应受到极大的尊重吗?仅有3.2%的日本人认为权力应该受到尊重(中国是43.4%)。
这是我们以为的日本人吗? 是时候该重新认识日本了!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真正告诉我们: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日本经历着怎样的社会阵痛?继19世纪明治维新、20世纪战后改革之后,21世纪的日本人将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内容提要
谈论日本和日本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绕不开的经典。然而,时过境迁,这部奠基性著作的时效性、局限性日益显著。
而《(日本人)》颠覆了对日本人的所有思维定势,运用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研究,对日本和日本人进行系统分析。作者橘玲指出,以往强调的所谓“日本人的特性”,或者是人的共通本性,或者是农耕社会的行为准则。日本人不曾改变的是他们的世俗性价值观。从万叶时代以来,历经江户时代的封建制、明治时代的天皇制、战后的民主制,日本人始终认为快乐地度过现世就是一切。他们只认可灵验的神祇和给自己带来好处的。
由此入手,《(日本人)》进而分析经历了两次“体制转型”——19世纪的明治维新和20世纪的战后改革——的现代日本社会,富有洞察力地揭示出当今日本的混乱迷失及其深层原因,并对日本该如何重新找到“国家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日本人)》的论述精辟、犀利且引人深思,完全颠覆以往我们对日本的想象。对于任何想认识真实日本和日本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不可或缺。
目录
写在前面 放入括号里的“日本人”
0微笑的国度
表达微笑的说法有13种/察言观色的“格莱恩查”/数值化的身份/的素质是“妥协”/面子与关心/普通的“日本”
1武士道与新世纪福音战士
实体不明的侵略者/另一个“福音战士”/政治空间与货币空间/“统治的伦理”与武士道/“市场的伦理”与挣钱游戏/零和与正和/武器武士道
2“日本人”的东方主义
认识“自我”的工具/ “武士”是形象商品/“日本人论”是舶来品/第十八个使徒/小结(1)
3用进化论说明“爱的荒芜”
概率的术/预装进大脑中的因果律/概率的世界与复杂系统的世界/与纯爱/疾病为什么会存在?/作为年轻根源的老化现象
4“人的本性”是从进化中产生的
互酬与交换/赠予的军备竞赛/吃人是人的本性/“咱们”与“那伙人”的实验/神为何而存在?/狩猎采集部落人的世界/小结(2)
5哥伦布的鸡蛋
农耕革新/温带地带与文明的发祥/妥协与全体一致/没有历史的世界
6东方人的头脑,西方人的头脑
日本人与美国人的默认策略/你的话到此为止吧/关系与分类/小结(3)
7空气与水
敬启者,麦克阿瑟将军/将日本纳入美国的领属/“水”的秘密/世界范围的价值观调查/由“价值观地图”看日本的特殊性/有自己活法的日本人/战争的得失计算/一切从万叶时始
08从“水”看日本论
公务员为什么不接受?/“家”是社会的小单位/一人一个家庭的奇妙社会/公司交际/妈妈党的交际圈/日本人的命运/小结(4)
09全球主义是乌托邦思想
日本人是“劣等人种”/因无能为力而变得富裕/优势与相对优势/自由贸易的乌托邦/看守与囚犯/市场原理主义与美国主义
10公元前的全球主义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犹太人发明的神/近代的改革/小结(5)
11关于“正义”的哲学
从道德上讲,涨价对吗?/双重房贷能够使人得到救济吗?/猩猩的“正义”/善恶二元论与规则原理主义/政治哲学的四种正义/关于“原理”的斗争/“农村社会”的极限
12何谓美国主义?
那不是侮辱吗?/的权力/从道德上讲,能力主义是正确的/两个共同体/自由民主主义的正义/善意与傲慢/美国主义侵蚀着美国/全球化空间的规则/小结(6)
13核电站事故与皇太子事件
昭和天皇退位论/乱发脾气的大臣/消失了的核电站事故责任/无限责任与无责任
14福岛的中心是空的
战国时代的会战是公共事业/穷人的银行连带责任/法律的性和自我责任/股东拥有主权是“谎言”/巫术式的无限责任/小结(7)
15我们的失败政治篇
公共选择的理论/官僚内阁制与机关代表制/日本是机关联邦国家/“日本改造计划”的失败/民主党内阁VS官僚内阁/北风与太阳
16我们的失败经济篇
1940年体制/统制经济的局限/通产省的败北/后的守旧派/日本能走向“全球化”吗?/落后一圈的名/小结(8)
17“大停滞”的时代
股票投资产生不了利益/借债度日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没落/硬币的正反面/“美梦”成泡影/吃光了的果实/问题出在国家
18“桥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后福利国家的政治哲学/应时代之需的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爱国/140个字的反驳/包容所有建设性的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东西/小结(9)
19赛博空间的评价经济
迈克尔杰克逊与投资银行家/自我增殖的资本主义/网络竞拍的道德/所谓“心情好”/匿名贴吧的小奇迹/推特可以扩散好评/脸谱的实名制/后现代的开始
20走向自由的乌托邦
以“我”为中心的时代/液体化的社会/无限循环的“我”/酷日本(CoolJapan)/捣毁伽蓝/乌托邦的自由市场/走向未知的世界/小结(10)
后记 传播新世纪福音的战士们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橘玲
日本知名作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小说《洗钱》,被评为“惊天动地的合法避税小说”;2006年出版的《永远的旅行者》入围第19届山本周五郎奖;其他作品还包括《在残酷世界里生存下来的方法》《在下雨的星期天思考幸福》等。
译者简介
周以量
“知日派”文化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文学)、中日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主要著译有《富士山与日本人》《导演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周游》等。
文摘
序言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年轻人,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迷茫与焦虑。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情绪波动,那种被生活洪流裹挟着前进,却又时常感到无力和孤独的体验,让每一个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读者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对城市冷漠人情和人际关系中微妙隔阂的刻画尤为深刻,仿佛能让人闻到那种水泥森林特有的潮湿气息和疏离感。叙事节奏并不急促,更多的是通过场景的堆叠和人物内心独白的交织,缓缓铺陈出一幅当代都市生存图景。读完后,你不会感到热血沸腾,但会陷入一种沉思: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故事里那个与世界保持着安全距离的陌生人?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能坦诚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尽管这个过程可能略带疼痛。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部小说时曾有过弃读的冲动,因为它晦涩难懂,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意象。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了一种近乎于冥想的阅读体验。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描绘“静默”的力量——无论是物理上的寂静,还是言语上的沉默,都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很多关键情节并非通过对话推动,而是通过人物在长时间的沉默中眼神的交汇、手部细微的动作,甚至是一次深呼吸来暗示。这种对“非语言交流”的精妙捕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去解读字里行间那些被刻意留白的区域,去填补人物内心深处那些无人知晓的空白。这是一部挑战读者耐心的作品,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度体验文学张力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次极其值得的探索。
评分从文学手法上来看,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它时而采用全知视角,宏观地审视着一切;时而又突然切换到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将读者直接拽入角色的意识深处,体验那种极端的个体感受。这种灵活的切换,使得故事的张力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母题,无论是角色对自我职业的认知,还是他们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显示出一种身份模糊和身份焦虑。特别是书中对于那些试图逃离原有生活轨迹,却发现“他乡”同样充满陷阱的描写,处理得极为老辣。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救赎,而是将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描绘成一场永无止境的、充满徒劳感的漂流。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语言风格的独特和冷峻。它似乎拒绝了一切华丽的辞藻和多余的渲染,文字本身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人性的某些脆弱之处。叙事结构上,它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时间线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跳跃,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恰好呼应了角色记忆中那些无法拼凑完整的过往经历。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比如反复出现的雨天、生锈的铁门、以及某段无法被完整回忆的旋律,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压抑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对于那些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可能显得有些“慢”,但如果你沉浸其中,会发现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背后,都隐藏着作者精心设计的伏笔和深意。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品味的艺术品,而非快餐式的消遣读物。
评分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边缘人群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力。书中的主要人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反派,他们是生活在灰色地带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与选择,充满了灰色地带的无奈与妥协。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说教式的批判,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在特定社会结构压力下,如何艰难地维持着自己微薄的尊严,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几位配角形象的塑造,虽然出场不多,但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相互牵连,共同构成了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悲歌。这种群像式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的厚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底层人物坚韧而又无望的眼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