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 语法讲义 朱德熙
作 者: 朱德熙
I S B N : 9787100020015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82年9月第1版
印刷时间: 2015年6月1日第3次印刷
字 数:
页 数: 页
开 本: 32开
包 装: 平装
重 量: 克
: 21元
目录
凡例
章 语法单位
1.1 语素
1.2 词
1.3 词组
1.4 句子
第二章 词的构造
2.1 句法和词法
2.2 重叠
2.3 附加
2.4 前缀
2.5 后缀
2.6 复合
2.7 复杂的词
2.8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 词类
3.1 划分词类的根据
3.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 兼类
3.4 实词和虚词
3.5 体词和谓词
3.6 词类表
第四章体词
4.1 名词
4.2 处所词
4.3 时间词
4.4 方位词
4.5 数词
4.6 基数和序数
4.7 系位构造
4.8 系位组合
4.9 复杂的系位构造
4.10 “二”和“两
4.11 概数词
4.12 量词
4.13 数量词
4.14 区别词
第五章谓词
5.1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5.2 动词的分类-,
5.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5.4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5.5 名动词
5.6 助动词
5.7 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d6)
5.8 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
5.9 应应该应当该
5.10 许准
5.11 值得配
5.12 别甭
5.13 好
5.14 动词重叠式
5.15 动词后缀
凡例
章语法单位
语素
词
词组
句子
第二章词的构造
句法和词法
重叠
附加
前缀
复合
复杂的词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词类
划分词类的根据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兼类
实词和虚词
体词和谓词
词类表
第四章体词
名词
处所词
时间词
方位词
数词
基数和序数
系位构造
系位组合
复杂的系位构造
“二”和“两”
概数词
量词
数量词
区别词
第五章谓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动词的分类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名动词
助动词
5.1 6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5.1 7名形词
5.1 8“多”和“少”
5.1 9谓词的体词化
第六章 代词
6.1 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 人称代词
6.3 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6.4 咱们
6.5 自己
6.6 别人人家
6.7 大家大伙儿
6.8 指示代词
6.9 这那
6.1 0这会儿那会儿这儿那儿
6.1 1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6.1 2疑问代词
6.1 3谁什么
6.1 4哪哪儿
6.1 5怎么怎么样
6.1 6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7.1 主语和谓语
7.2 时间主语和处所主语
7.3 受事主语、与事主语和工具主语
7.4 谓词性主语
7.5 谓语的类型
7.6 体词性谓语
7.7 形容词谓语
7.8 由动词“是”组成的谓语
7.9 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 由“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
第八章 述宾结构
8.1 述语和宾语
8.2 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8.3 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8.4 处所宾语和时间宾语
8.5 存现宾语.
8.6 准宾语
8.7 双宾语
8.8 虚指宾语
8.9 程度宾语
8.1 0谓词性宾语
8.1 1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
第九章 述补结构
9.1 补语和宾语的比较
9.2 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9.3 结果补语
9.4 趋向补语
9.5 到
9.6 可能补语
9.7 可能补语“得”
9.8 状态补语
9.9 程度补语
9.10 补语的引申意义
9.11 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第十章 偏正结构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第十三章 介词
第十四章 副词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第十六章 语气词
第十七章 复句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索引
内容
《语法讲义》中某些论点以及提到的一些语言事实,曾经跟王还、陆俭明等同志讨论过,得益很多。此外,当年在班上听课的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对作者的启发是很大的。
我最近在整理我那些关于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资料,手头正缺一本能提供扎实理论框架的参考书。朋友推荐我试试这本,说它在理论深度上非常扎实。实际阅读下来,感触颇深,它的论证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边缘性或争议性语法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他不会轻易地下结论,而是会先罗列出所有主要的对立观点,然后运用严密的逻辑链条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一个既能解释现有观察,又留有余地的理论假设。对于我们做实证研究的来说,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方法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在收集方言数据时,应该如何更精准地界定那些“非标准”的句法结构。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甚至有些冷峻,但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对于我目前的工作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觉像是给自己装备了一把更高精度的尺子去丈量语言的维度。
评分这本新淘到的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设计走的是那种朴素的学术风,没有花哨的插图,一看就知道是面向专业人士的。我本来是想找点轻松的读物放松一下,结果翻开目录,一下子就被里面严谨的结构给“震慑”住了。它不是那种告诉你“这个词该这么用”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把汉语这片广袤的语言疆域,用最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来。尤其是关于句法层面的剖析,简直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一个小小的成分,都会被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它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传统语法概念的重新审视,那种“挑战权威”的学术精神非常鼓舞人。读起来虽然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有时候一个句子要反复琢磨好几遍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领悟了某个关键的语法节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还过瘾。它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而是需要你泡进去,一点点地啃食,才能真正体会到汉语构造的精妙之处。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想深入探究语言本质的人准备的“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坦白说,非常“反潮流”。在这个追求视觉刺激的时代,它坚持了老派学术专著的风格:大量的专业术语,密集的理论推导,几乎没有留白。我把它带去咖啡馆看,旁边的读者大概扫了一眼封面和内页,估计都会认为这是本用来“镇书架”的摆设。然而,正是这种纯粹对内容的执着,才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没有被市场潮流稀释,完全专注于对汉语核心语法的深度挖掘。我最欣赏它在处理那些跨层次的语法现象时,那种不畏复杂、勇于整合的态度。比如,它如何将语用层面的信息流,巧妙地嵌入到句法树状图中进行解释,这一点非常精妙。这本书读起来绝对不是享受型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智力马拉松,需要持续输出能量,但带来的知识积累是实打实的、不易被遗忘的。
评分我是一位对翻译工作有很高要求的从业者,特别关注源语言的结构如何影响目标语言的表达。我发现,很多时候翻译腔的产生,根源就在于没有吃透源语言的深层语法框架。这本书,虽然是针对汉语本身的语法分析,但它提供的框架和视角,对于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竟然有着奇效。它教会我不再用英语或其它语言的语法思维去套用汉语的表达逻辑。书中的某些章节,对比了不同语言中对应概念的差异处理方式,虽然篇幅不多,但点出了很多翻译的“盲区”。它不是一本翻译手册,但它提供了翻译的“哲学基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汉语的“脾气秉性”有了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理解,处理复杂长句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这本书适合那些追求精准度和深层理解的语言工作者,它提供的不是速成法,而是长久的内功修炼。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是有点冲动的,主要是被那个名字吸引了,感觉它能帮我解决我一直以来的阅读障碍——为什么有些看起来简单的句子,读起来就是别扭?我本来以为它会给我一些立即可用的“窍门”,结果发现我完全误解了它的性质。这本书更像是一堂顶级的大学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充满了对语言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别这么说”,而是会带你一步步拆解“为什么这么说在结构上是成立的,或者是不成立的”。它的魅力在于揭示规律,而不是规定用法。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适应它那种严密的术语体系和概念区分,但一旦适应了,看其他语言学的著作时,我发现自己的“语法雷达”灵敏度都提高了。现在看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新闻评论,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那些看似流畅实则潜藏结构问题的表达,这对于提升我自身的写作质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