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講義 硃德熙 漢語言版圖書籍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語法講義書籍 語言文字

語法講義 硃德熙 漢語言版圖書籍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語法講義書籍 語言文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語法學
  • 現代漢語
  • 漢語言學
  • 硃德熙
  • 語言文字
  • 教材
  • 講義
  • 研究
  • 語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納博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20015N
商品編碼:28063970003
品牌:青葫蘆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書    名: 語法講義 硃德熙

作    者: 硃德熙

I S B N : 9787100020015

齣 版 社: 商務印書館

齣版時間: 1982年9月第1版

印刷時間: 2015年6月1日第3次印刷

字    數: 

頁    數: 頁

開    本: 32開

包    裝: 平裝

重    量: 剋

   : 21元

目錄

凡例

章 語法單位

1.1 語素

1.2 詞

1.3 詞組

1.4 句子

 

第二章 詞的構造

2.1 句法和詞法

2.2 重疊

2.3 附加

2.4 前綴

2.5 後綴

2.6 復閤

2.7 復雜的詞

2.8 並立式復閤詞

 

第三章 詞類

3.1 劃分詞類的根據

3.2 詞類的共性和個性

3.3 兼類

3.4 實詞和虛詞

3.5 體詞和謂詞

3.6 詞類錶

 

第四章體詞

4.1 名詞

4.2 處所詞

4.3 時間詞

4.4 方位詞

4.5 數詞

4.6 基數和序數

4.7 係位構造

4.8 係位組閤

4.9 復雜的係位構造

4.10 “二”和“兩

4.11 概數詞

4.12 量詞

4.13 數量詞

4.14 區彆詞

 

第五章謂詞

5.1 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

5.2 動詞的分類-,

5.3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

5.4 體賓動詞和謂賓動詞

5.5 名動詞

5.6 助動詞

5.7 能能夠可以會可能得(d6)

5.8 敢肯願意情願樂意想要

5.9 應應該應當該

5.10 許準

5.11 值得配

5.12 彆甭

5.13 好

5.14 動詞重疊式

5.15 動詞後綴

 

凡例

章語法單位

語素

詞組

句子

第二章詞的構造

句法和詞法

重疊

附加

前綴

復閤

復雜的詞

並立式復閤詞

第三章詞類

劃分詞類的根據

詞類的共性和個性

兼類

實詞和虛詞

體詞和謂詞

詞類錶

第四章體詞

名詞

處所詞

時間詞

方位詞

數詞

基數和序數

係位構造

係位組閤

復雜的係位構造

“二”和“兩”

概數詞

量詞

數量詞

區彆詞

第五章謂詞

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

動詞的分類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

體賓動詞和謂賓動詞

名動詞

助動詞

5.1 6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

5.1 7名形詞

5.1 8“多”和“少”

5.1 9謂詞的體詞化

 

第六章 代詞

6.1 代詞的性質和分類

6.2 人稱代詞

6.3 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

6.4 咱們

6.5 自己

6.6 彆人人傢

6.7 大傢大夥兒

6.8 指示代詞

6.9 這那

6.1 0這會兒那會兒這兒那兒

6.1 1這麼那麼這樣那樣這麼樣那麼樣

6.1 2疑問代詞

6.1 3誰什麼

6.1 4哪哪兒

6.1 5怎麼怎麼樣

6.1 6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

 

第七章 主謂結構

7.1 主語和謂語

7.2 時間主語和處所主語

7.3 受事主語、與事主語和工具主語

7.4 謂詞性主語

7.5 謂語的類型

7.6 體詞性謂語

7.7 形容詞謂語

7.8 由動詞“是”組成的謂語

7.9 主謂結構作謂語

7.10 由“的”字結構組成的判斷句

 

第八章 述賓結構

8.1 述語和賓語

8.2 主賓語和施受關係

8.3 粘閤式述賓結構和組閤式述賓結構

8.4 處所賓語和時間賓語

8.5 存現賓語.

8.6 準賓語

8.7 雙賓語

8.8 虛指賓語

8.9 程度賓語

8.1 0謂詞性賓語

8.1 1指稱性賓語和陳述性賓語

 

第九章 述補結構

9.1 補語和賓語的比較

9.2 粘閤式述補結構和組閤式述補結構

9.3 結果補語

9.4 趨嚮補語

9.5 到

9.6 可能補語

9.7 可能補語“得”

9.8 狀態補語

9.9 程度補語

9.10 補語的引申意義

9.11 述補結構的緊縮形式

 

第十章 偏正結構

第十一章 聯閤結構

第十二章 連謂結構

第十三章 介詞

第十四章 副詞

第十五章 疑問句和祈使句

第十六章 語氣詞

第十七章 復句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裝

索引

內容

《語法講義》中某些論點以及提到的一些語言事實,曾經跟王還、陸儉明等同誌討論過,得益很多。此外,當年在班上聽課的同學們提齣的許多有意思的現象和問題,對作者的啓發是很大的。


《漢語言文學經典賞析:從古至今的文學脈絡與審美意趣》 本書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與深入賞析中國漢語言文學悠久曆史與燦爛成就的力作。它並非孤立地羅列作品,而是力求勾勒齣一條清晰的文學發展脈絡,揭示不同時代文學的時代特徵、思想內核與藝術形式的演變,並從中提煉齣貫穿古今的文學審美精神。全書力求語言精練,論述深刻,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適閤對中國文學懷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以及文學專業的師生參閱。 第一章:文字的起源與早期錶達——從甲骨到詩經 本章將追溯漢語言文字的源頭,探討中國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與錶意特徵,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早期社會生活與宗教信仰。隨後,我們將聚焦於中國文學的萌芽——《詩經》。此處並非簡單介紹《詩經》的篇目,而是深入分析其“風”、“雅”、“頌”的藝術結構,解讀其“賦”、“比”、“興”的錶現手法,並重點探討《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的現實主義精神、質樸的民歌風情以及蘊含的樸素情感,如何為後世文學提供瞭不竭的靈感與養分。我們將審視《詩經》中的愛情、勞動、戰爭、祭祀等題材,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先民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力求展現中國早期文學的勃勃生機與獨特魅力。 第二章:春鞦戰國的哲學思辨與文學綻放 春鞦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空前活躍,諸子百傢爭鳴,為文學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論語》、《孟子》等儒傢經典,雖以哲學論辯為主,卻也展現齣其內在的文學價值,如其精煉的語言、辯證的思維以及對人格修養的深刻闡述。屈原的《楚辭》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本章將重點分析《楚辭》的浪漫主義色彩、瑰麗的想象、濃鬱的地域特色與深沉的傢國情懷。我們將探討屈原運用神話傳說、瑰麗意象來錶達其“求女”、“怨思”等復雜情感的藝術手法,以及《離騷》作為中國古代抒情詩典範的重要意義。此外,還將簡要提及《莊子》的寓言與汪洋恣肆的想象,《墨子》的邏輯與說理性,為理解戰國時期文學的多元化發展提供視角。 第三章:漢賦的鋪陳誇張與司馬遷的史傳文學 漢代文學以賦的繁榮和司馬遷的史傳文學為代錶。本章將深入解析漢賦的藝術特點,如其鋪陳誇張、辭藻華麗、結構宏大的敘事方式。我們將分析漢賦在描摹宮殿、苑囿、盛宴等宏大場麵時的敘事技巧,以及它所反映的漢代帝國的氣象與社會生活的奢靡。同時,也將關注賦的抒情功能,以及它如何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緊接著,我們將把目光投嚮司馬遷的《史記》。此處並非僅僅將其視為史學巨著,而是著重強調其作為文學經典所具有的獨特價值。我們將探討司馬遷如何以現實主義精神,運用生動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節,將曆史人物與事件賦予鮮活的生命力。從“太史公曰”的評論中,我們能窺見其深刻的洞察力與人文關懷。將《史記》置於文學的語境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大抱負。 第四章:魏晉風骨與南北朝詩歌的意境營造 魏晉時期,士人階層崛起,文學呈現齣新的風貌。建安風骨以其慷慨悲壯、雄渾有力的詩風,錶達瞭時代變革中的人生感慨與政治抱負,代錶人物如曹操、曹植、王粲。曹植的詩歌,其“七步成詩”的典故之外,更在於其情采華茂、氣韻生動的藝術特色,以及“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及時行樂與人生哲思。本章還將探討玄學思潮對文學的影響,如竹林七賢的率真灑脫,以及陶淵明詩歌中的田園情懷與精神自由。隨後,我們將轉嚮南北朝詩歌,重點分析其藝術上的精進,如聲律的講究、對仗的工整,以及意境的營造。南方詩歌的秀麗婉約與北方詩歌的蒼涼雄渾,共同構成瞭南北朝詩歌的豐富圖景。我們將解讀其山水詩、詠物詩的藝術手法,以及樂府民歌的繼承與發展。 第五章:唐詩的輝煌與宋詞的婉約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本章將係統梳理唐詩的各個時期和主要流派。初唐的宮廷詩與邊塞詩,盛唐邊塞詩的雄渾壯闊,如高適、岑安言;王維的詩歌,其山水田園的寜靜與禪意;李白“詩仙”的浪漫飄逸、豪放不羈,以及杜甫“詩聖”的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意象、多樣的句式,錶達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現實的關懷以及對個體情感的抒發。同時,也將簡要提及中晚唐的社會現實主義詩歌,如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與諷喻現實。 緊接著,本章將深入探討宋詞的獨特魅力。宋詞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在唐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抒情與音樂性。我們將區分婉約派與豪放派,分析李清照的淒婉細膩、情感真摯,辛棄疾的慷慨激昂、愛國情懷,以及蘇軾的曠達超然、文采斐然。我們將解讀宋詞在內容上的拓展,如對日常生活、男女情愛的細膩描摹,以及其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如長短句的運用、詞牌的格律,如何使其更具音樂美與錶現力。 第六章:元麯的市井氣息與明清小說的世情百態 元麯以其通俗性、市民性與音樂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章將重點解析元雜劇和元散麯的藝術特點。元雜劇的結構、人物、唱詞,以及其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映,如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的作品。元散麯的豪放與婉約,以及其對日常生活、個人情感的抒發。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明清小說的輝煌成就。本章並非簡單羅列小說名目,而是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我們將分析它們在人物塑造、情節構思、敘事藝術、思想內涵等方麵的獨特貢獻。《三國演義》的曆史演義,《水滸傳》的英雄傳奇,《西遊記》的神魔幻想,《紅樓夢》的世情描摹與人情洞察,都將得到細緻的解讀。此外,還將簡要提及其他重要的小說類型,如“三言二拍”的市民生活描寫,以及晚清小說的新變化,以展現明清小說廣闊的世情畫捲。 第七章:近代文學的轉型與現代文學的探索 步入近代,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文學也隨之發生深刻轉型。本章將審視從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如何告彆舊體,擁抱白話,探索新的錶現形式與思想內容。魯迅的雜文與小說,其深刻的批判精神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中國現代文學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其作品中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其語言的精煉與力量。同時,還將提及其他重要的現代作傢,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捨等,以及他們作品中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本章還將探討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在現代語境下的演變,以及現代文學如何在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吸收養分,並最終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 第八章:當代文學的多元景觀與未來展望 當代文學是中華民族在新的曆史時期精神麵貌的集中體現。本章將展現當代文學的多元化特徵,包括不同風格、不同題材、不同流派的作品。我們將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在思想解放、題材拓展、藝術創新等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從現實主義的迴歸到先鋒小說的探索,從鄉土文學的深情描繪到都市生活的快速變遷,都將有所體現。本章還將探討當代文學如何迴應時代發展的挑戰,如何反映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以及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最後,本章將對當代文學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簡要的展望,思考其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它如何繼續承擔起記錄時代、 Reflecting 時代、引領時代的使命。 結語 本書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的深入賞析,力圖讓讀者領略中國文學博大精深的魅力,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精神價值。我們相信,通過閱讀與理解這些經典,讀者不僅能提升文學素養,更能獲得對民族曆史、社會變遷以及人生況味的深刻體悟。本書希望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讓古老的文學精神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買這本書是有點衝動的,主要是被那個名字吸引瞭,感覺它能幫我解決我一直以來的閱讀障礙——為什麼有些看起來簡單的句子,讀起來就是彆扭?我本來以為它會給我一些立即可用的“竅門”,結果發現我完全誤解瞭它的性質。這本書更像是一堂頂級的大學講座錄音的文字整理版,充滿瞭對語言係統內部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它不會直接告訴你“彆這麼說”,而是會帶你一步步拆解“為什麼這麼說在結構上是成立的,或者是不成立的”。它的魅力在於揭示規律,而不是規定用法。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適應它那種嚴密的術語體係和概念區分,但一旦適應瞭,看其他語言學的著作時,我發現自己的“語法雷達”靈敏度都提高瞭。現在看一些文學作品或者新聞評論,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那些看似流暢實則潛藏結構問題的錶達,這對於提升我自身的寫作質量,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评分

我是一位對翻譯工作有很高要求的從業者,特彆關注源語言的結構如何影響目標語言的錶達。我發現,很多時候翻譯腔的産生,根源就在於沒有吃透源語言的深層語法框架。這本書,雖然是針對漢語本身的語法分析,但它提供的框架和視角,對於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結構差異,竟然有著奇效。它教會我不再用英語或其它語言的語法思維去套用漢語的錶達邏輯。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比瞭不同語言中對應概念的差異處理方式,雖然篇幅不多,但點齣瞭很多翻譯的“盲區”。它不是一本翻譯手冊,但它提供瞭翻譯的“哲學基礎”。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漢語的“脾氣秉性”有瞭更深層次的尊重和理解,處理復雜長句的信心也大大增強瞭。這本書適閤那些追求精準度和深層理解的語言工作者,它提供的不是速成法,而是長久的內功修煉。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坦白說,非常“反潮流”。在這個追求視覺刺激的時代,它堅持瞭老派學術專著的風格:大量的專業術語,密集的理論推導,幾乎沒有留白。我把它帶去咖啡館看,旁邊的讀者大概掃瞭一眼封麵和內頁,估計都會認為這是本用來“鎮書架”的擺設。然而,正是這種純粹對內容的執著,纔讓這本書的價值得以凸顯。它沒有被市場潮流稀釋,完全專注於對漢語核心語法的深度挖掘。我最欣賞它在處理那些跨層次的語法現象時,那種不畏復雜、勇於整閤的態度。比如,它如何將語用層麵的信息流,巧妙地嵌入到句法樹狀圖中進行解釋,這一點非常精妙。這本書讀起來絕對不是享受型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作者進行的智力馬拉鬆,需要持續輸齣能量,但帶來的知識積纍是實打實的、不易被遺忘的。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那些關於漢語方言的田野調查資料,手頭正缺一本能提供紮實理論框架的參考書。朋友推薦我試試這本,說它在理論深度上非常紮實。實際閱讀下來,感觸頗深,它的論證邏輯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邊緣性或爭議性語法現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審慎。他不會輕易地下結論,而是會先羅列齣所有主要的對立觀點,然後運用嚴密的邏輯鏈條進行比較分析,最後提齣一個既能解釋現有觀察,又留有餘地的理論假設。對於我們做實證研究的來說,這種“不偏不倚”的分析方法是極其寶貴的。它讓我重新思考瞭自己在收集方言數據時,應該如何更精準地界定那些“非標準”的句法結構。雖然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甚至有些冷峻,但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維模型,對於我目前的工作推進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感覺像是給自己裝備瞭一把更高精度的尺子去丈量語言的維度。

评分

這本新淘到的書,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麵設計走的是那種樸素的學術風,沒有花哨的插圖,一看就知道是麵嚮專業人士的。我本來是想找點輕鬆的讀物放鬆一下,結果翻開目錄,一下子就被裏麵嚴謹的結構給“震懾”住瞭。它不是那種告訴你“這個詞該這麼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把漢語這片廣袤的語言疆域,用最細緻的綫條勾勒齣來。尤其是關於句法層麵的剖析,簡直達到瞭“吹毛求疵”的程度,每一個小小的成分,都會被放到顯微鏡下去觀察它的功能和相互關係。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傳統語法概念的重新審視,那種“挑戰權威”的學術精神非常鼓舞人。讀起來雖然需要極高的專注力,有時候一個句子要反復琢磨好幾遍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領悟瞭某個關鍵的語法節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比解開一個復雜的數學難題還過癮。它不是用來快速瀏覽的,而是需要你泡進去,一點點地啃食,纔能真正體會到漢語構造的精妙之處。這本書更像是給那些想深入探究語言本質的人準備的“內功心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