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成傳習錄
定價:39.00元
作者:於鴻坤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80798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內容簡介
作為大成拳傳人,作者長期習悟拳學、研習國學,深切體會到立禪站樁是實證傳統文化與拳學真諦的無上妙法,是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修門,是拳學的根本和真髓,習武之人可以藉此挖掘生命潛能、喚醒良知良能。本書是作者的弟子們根據其1997~2012年間的拳學、心學、立禪等內容的講授錄音整理而成,全書重在心經傳授,認為拳學之道即生命之道、人生之道、自然之道;大成是整體的生生不息、不斷不住,其要在革新人類習氣之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齊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作者於鴻坤(阿龍),大成拳傳人、立禪法脈傳人,文化行者。
自幼習文學武,誦讀經典,拜武術傢路文瑞為師,習練南極派通臂拳法;拜武術傢馬賢達教授為師,係統學練八極、翻子、劈掛、鞭杆等拳械及武術理論。20世紀80年代,為追溯大成拳學本原,拜在拳學傢大成拳大師王選傑門下習練大成拳功、技、理、法,全麵繼承中國武術養生、技擊及其理論,王師賜名“鴻坤”,並題“鴻坤弟子,斷手,大成正宗,衣鉢傳人”以贈之。後拜在拳學大師常誌朗先生門下,繼續研習大成拳,並遊曆各地尋師訪友,精研形意、八卦、太極等內傢拳法。
幾十年來,遍訪各界國學、拳學大傢近百位,習練傳統功法數十種,同時精研典籍經譜,完成以身體體認、印證經典的心得筆記百萬餘字,對古聖先賢“文武兼備”、“知行閤一”、“禪拳不二”精神的體悟日新而深,在此基礎上形成瞭完整的“以身證心、以心印物”的生命之道思想體係和修煉方法,著有作品《大成拳學真諦》、《大成拳》十捲本(前三捲已正式齣版)。
《大成傳習錄》是根據1997~2012年間給弟子、朋友等講授拳學、心學、立禪等方麵的錄音內容整理而成,涉及儒釋道、內外傢拳法等領域,著力於“以身正心,以心印物”的拳學之道、生命之道、人生之道的探索和修煉。
緒論
很多人習練大成拳,但不知道“大成”是什麼意思。有人說集形意、八卦、太極是大成,有人說大成是道德,都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自說自話,都是拿自己的知識、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學問來詮釋這兩個字。儒傢講大成是聖人之學,詩、書、禮、樂、易、春鞦統攝一切的一個整體,要在革新人類習氣之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齊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大成是整體的生生不息、不斷不住。
我自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拳法,先後追隨多位名師,隨著年齡及人生閱曆增長,漸漸懂得不管何種拳法,其根皆係於國學。由此,幾十年來,我重新深入、廣泛地學習研練紅拳、形意、八卦、太極、大成、劈掛、八極、翻子、搓腳、鶴拳、五祖等多傢拳法,兼習長短器械;在這個過程中,更能從形上、勁上、法上、氣上、意上、神上、心上體會到拳學即是國學的體證。
在長期的拳學體悟、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大成立禪站樁是實證中國文化與拳學的無上妙法。拳學的真髓、根本是站樁,站樁是儒釋道三學的下手處,是挖掘生命潛能、恢復良知良能的殊勝法門。
立禪是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修門。身體有智慧,心裏有力量、有感知力覺察力、有洞察事物的能力,不預設,頭頭是道。立禪站樁即把身心放空,不帶任何識見,以經論參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心地非常清晰。對敵時,感知對方之神氣,猶如水對船的感知;生活當中也要具備對事物感知的能力,何止於對敵之際。
體認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身動起象外,捨己而以物為法,直指事物本相,意不由己齣,其功夫之用是深入物性之內,與之相閤而運行,身體隻是整體的一部分,無我纔能齣象外之意、真實妙用。
拳術入門繁雜不一,有的拳以視對方沒能力入手,有的拳是以增強自己能力為入手之法;有的從形入,有的從無形入,有的由空入,都隻是門徑而已,都可體認拳學之道、生命之道、人生之道、自然之道。
立禪培養的是浩然之氣,不以喜怒哀樂而奪之。立禪是身、心、意的實質精、氣、神從分離狀態走嚮混融閤一的整體狀態。身不動,精化為炁;心不動,炁化為神;意不動,神化為虛。立禪當中,身體的種種反應、身外的動靜變化,都不能影響立禪的要領,即所謂不住相。儒傢的學習是先變化氣質,然後用變化瞭的身心去生活,丹道修煉是用一點真陽的先天祖氣,般若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立禪的大用在於使人以生生不已之機在日常生活中用萬事萬物覺悟身心
本書是弟子們根據1997—2012年我的部分講拳錄音整理而成,大都是即性而來,隨性而去。雖後來數易其稿,但還免不瞭雜亂。讀者若能從中有所體認,方傢若能不吝賜教,都是我的心願。
於鴻坤
2013年9月第四稿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內觀”的路徑,而不是一味的“嚮外求索”。現在市麵上很多心靈雞湯類書籍,總是鼓勵人們去徵服世界、去爭取更大的外在成就,但這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如何安頓自己的內心。書中對“心性修持”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用最樸素的語言,直擊人性的幽微之處。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定力”的培養,它沒有提供一套僵硬的冥想步驟,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處著手,比如如何對待一次失敗的嘗試,如何看待突如其來的贊譽,這些細節的處理,遠比空泛的理論來得實在和有效。我嘗試著在最近的幾次社交活動中運用書中提到的“不增不減”的心態去應對,驚喜地發現,外界的紛擾似乎真的少瞭一些,內心的波瀾也趨於平穩。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它不會美化你,也不會苛責你,隻是平靜地映照齣你真實的狀態,然後引導你自然而然地走嚮更清晰、更堅韌的自我。它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改變,而是強調日積月纍的熏陶,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纔是真正持久的。
评分坦白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個人的價值觀進行瞭一次細緻的“校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新潮的觀點裹挾,人雲亦雲,失去瞭獨立判斷的能力。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沉澱和反思的錨點。作者在論述“知行閤一”時,並沒有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知”的局限性和“行”的風險,並提供瞭一種審慎的態度去麵對它們。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決策失誤,很多時候並非是“不知道”,而是“知道而不去做”,或者“做的時候心有雜念”。書中對於“慎獨”的強調,尤其值得所有自律性不高的人反復研讀。它告訴我們,真正的修為,不是做給彆人看的,而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纔是持續進步的源泉。我已經開始把書中的一些金句摘錄下來,貼在辦公桌前,時不時地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和敬畏之心。這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更像是一部“行為準則”的綱領。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展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它不是簡單的章節堆砌,而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體係。每一章的過渡都銜接得天衣無縫,仿佛一條精心編織的絲帶,自然地將讀者引嚮更深的主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一些宏大概念時,總會穿插一些貼近生活的寓言或者曆史典故。比如,在談論“變通”與“堅守”的平衡時,作者引用瞭一個古代匠人的故事,那個故事雖然簡短,但其蘊含的哲理,比長篇大論的論證更有說服力。這種敘事技巧,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高深莫測的學問,變得觸手可及。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害怕被晦澀文字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絕佳的入門或深化之作。它沒有為瞭迎閤市場而犧牲內容的深度,也沒有因為追求深度而犧牲閱讀的體驗,這在當下的齣版界,實在難能可貴。每次閤上書頁,我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剛剛結束瞭一場高質量的思想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坐標。它不是在描述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境界,而是指引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和重復中,尋找意義和秩序。我發現,每當我感覺生活有些迷茫,或者被外界的喧囂乾擾時,重讀書中某幾個章節,總能迅速找迴內心的平衡點。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強大的“定場”效果,它能將你從焦慮的鏇渦中拉齣來,重新站穩腳跟。它沒有提供快速緻富或成功的秘訣,但它教導的卻是比這些更寶貴的東西——如何做一個完整、有尊嚴的人。對於那些對人生有更深層次追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不隻是被閱讀一次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本會隨著你的閱曆增長而展現齣新意涵的“常青樹”。我期待著在未來的不同人生階段,再次與這部著作相遇,相信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體悟。
评分這部書,說實話,初拿到手裏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封麵設計得挺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一股沉穩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覺得裏麵裝的定是有些真材實料的東西。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和人生哲理有些涉獵,總覺得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很多深刻的道理都被浮華的外錶掩蓋瞭。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集大成”的意味,讓我充滿瞭好奇,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和闡述這些曆經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的。翻開第一頁,那種熟悉的、帶著墨香的文字氣息,瞬間將我帶入瞭一個需要靜心閱讀的空間。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就忘,而是需要你慢下來,細細品味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老者在茶餘飯後,娓娓道來的人生經驗,讓人聽得進去,也願意去思考。特彆是關於“行”與“知”的辯證關係,在書中得到瞭非常精妙的論述,這對我近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睏惑,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解決的思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古籍時的那種恰到好處,既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成功地搭建起瞭古人智慧與今人生活的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