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宝宝杂志2017年9/10/11月+2016年7/8/9/12月共7本打包
| 2016年7月 | 2016年8月 | 2016年3月 |
| 2016年4月 | 2016年5月 | 2016年6月 |
| 2017年1月 | 2017年2月 | 2016年9月 |
| 2016年10月 | 2016年11月 | 2016年12月 |
| 2017年1月 | 2017年2月 | 2017年3月 |
| 2017年4月 |
这套2017年的几期杂志,特别是10月刊,在处理“情绪管理”问题上展现了非常成熟的视角。我一直苦恼于孩子发脾气时如何有效安抚,书里提供了一套“暂停、倾听、命名情绪、共情”的流程,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孩子哭闹时,先不急着讲道理,而是蹲下来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对吗?” 这种先接纳后引导的方式,显著减少了冲突的升级。此外,杂志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关注度”的话题,虽然我只有一个孩子,但其中关于“父母自我关怀”的部分对我触动很大,提醒我作为母亲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这些内容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管理孩子,更是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评分这套《妈妈宝宝》杂志真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正为宝宝添加辅食的事情焦头烂额,翻开2017年9月刊,正好看到一篇图文并茂的辅食制作指南,从六个月到周岁宝宝的食谱都给得清清楚楚,连食材的处理和烹饪的火候都有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它介绍的“手指食物”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让宝宝自己抓着吃也能促进精细动作发展。我试着做了几款,宝宝吃得特别开心,连带看护的我也轻松了不少。而且,杂志里还穿插了育儿专家对“挑食”问题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不能强迫喂食的道理,要顺应宝宝的天性。相较于网上那些零散的食谱,杂志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强太多了,排版设计也很舒服,色彩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累。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有了一个随身的育儿顾问,很多不确定的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大大增强了我的育儿信心。
评分最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是这套书的综合性。比如,在2017年11月刊和2016年12月刊中,我惊喜地发现它们涵盖了母婴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除了硬核的育儿知识,还有很多关于“新手妈妈职场回归的准备”的文章,以及“如何挑选适合宝宝的环保餐具”这类生活指南。这就像是一个全方位的育儿百科全书,你不需要为了一个健康小问题去翻阅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杂志里通常都会有权威人士的简短点评或温馨提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打开一本书,今天想看看辅食,明天可以看看亲子旅行攻略,后天又能学习一下儿童安全急救常识。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让这套杂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耐读,每一本都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价值点。
评分我特别看重早教内容,所以2017年11月刊对我吸引力最大。这一期关于“如何利用日常环境进行早期数学启蒙”的专题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枯燥地教数数、数手指的课程,而是教家长如何在厨房里教孩子“量感”,在玩积木时教“空间结构”。我按照杂志里提供的“游戏化学习”思路,和女儿玩了一下午的“影子游戏”,她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还主动开始比较不同物体投射的影子大小和形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阅读体验上,这期的插画风格也很有艺术感,很符合现代审美,不像有些早教材料做得那么低幼化,即便是大人看也觉得赏心悦目。它成功地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点,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我对如何开展日常早教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打包”这种形式有点犹豫,担心会有些过期的内容不实用,但拿到这套2016年的几期杂志后,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比如2016年7月刊,里面关于夏季游泳和户外活动安全的文章,虽然是去年的,但那份对防晒和溺水预防的细致提醒,即便放在今年夏天看,依然是金玉良言。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老期刊中对“亲子关系”的探讨,显得格外有深度。我记得2016年9月刊有一篇长文,分析了入园焦虑的心理成因,那份细腻的笔触,仿佛能穿透家长的焦虑直达孩子的心底。我对照着书里的建议,调整了和孩子告别的方式,效果立竿见影。这几本老杂志,更像是时间的沉淀,提供了对育儿现象更宏观和长远的视角,而非仅仅是追逐时髦的育儿“技巧”,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育儿哲学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