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2:挖掘0~6岁孩子的潜能》 |
| 作者: | (日) 祖川泰治 著 董然 译 |
| 市场价: | 29.80 |
| ISBN号: | 9787512712041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1-1 | 版次:1 | 页数:206 |
| 商品尺寸:20.6 x 15.2 x 2.2 cm | 纸张:胶版纸 | 重量:340g |
| 编辑推荐 | |
| 《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2:挖掘0~6岁孩子的潜能》
★育儿就是这么简单!每天只需10分钟,全面掌握育儿小窍门! ★日本亚马逊育儿类图书NO1,读者全5星评论,日本妈妈人手一册的早教育儿书! ★拥有30多年幼教经验,教导超过1万2千名孩子,主张“兴趣就是学习”的超人气幼儿园园长——祖川泰治先生分享成功育儿的50个小妙招,让妈妈**次育儿就得心应手!
|
| 目录 | |
| 《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2:挖掘0~6岁孩子的潜能》 ★章孩子潜力无限——切实体会孩子成长的小妙招 |
| 内容推荐 | |
| 日本超人气育儿书《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1:轻松养育0~6岁的孩子》续作来袭!《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2:挖掘0-6岁孩子的潜能》简单几步就能让奶爸加入育儿大军!应对幼儿园、小学入学考试的能力养成法!全新52个小妙招全收录,帮你打造能力超群的孩子! 拥有30多年幼教经验,教导超过1万2千名孩子,主张“兴趣就是学习”的超人气幼儿园园长——祖川泰治先生分享提升幼儿能力的52个小妙招,让妈妈育儿得心应手! |
| 作者简介 | |
| 祖川泰治 1950年生于德岛市。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进入钟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名纤维销售开始了12年的职员工作。34岁时,为了继承父亲创办的“祖川幼儿教育中心”而回到老家,改行进入了他完全不熟悉的教育界。为了从零开始学习幼儿教育,35岁的时候他进入鸣门教育大学研究生学部,开始了对幼儿教育的研究。通过2年的学习生活,他不但学到了幼儿教育的基础,更通过各种实习感受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毕业后,他作为“祖川幼儿教育中心”的园长,在30年间每年指导孩子约400人。在“祖川幼儿教育中心”学习过的约12,000个孩子中,后来有很多考入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重点大学。他在幼儿教育中的口号就是“兴趣即学习”,他确信兴趣就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股份有限公司祖川幼儿教育中心 园长 ·NPO法人“0岁开始的教育”推进协商会 理事 ·德岛市保育园协议会 会长 |
| 序言 | |
| 序 “太棒了,宝宝笑了!”“宝宝吃了好多饭呢!” 自从《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1》出版以来,我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有的人写道:“读了老师的书马上就试了一下其中的‘必能逗笑孩子的小妙招’,我家宝宝(2岁)笑得可厉害了!明明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动作,竟能如此有效。现在,我每天都会尝试书中各种有趣的小妙招,它们真的太棒了!”另外,在网上书城有读者评价:“我3岁的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让人很担心,于是我读了书中‘让孩子吃得又快又多的小妙招’。那里面的‘创造愉快的进食环境’‘孩子不想吃可以减少一顿’等方法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令我恍然大悟,同时也让我感到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另一方面,有些读者也提出“读完这本书,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我平时正在做的事情。这让我确认了自己的育儿方法并没有错,可以放心了”。 感谢大家的评论!收到如此多的读者来信,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母亲为养育孩子所费的心思、下的功夫以及她们的烦恼。我也因此再次确信了“日本在儿童养育方面依然是没有问题的”。 本书中加入了一些新形式的小妙招 前一本书中所介绍的5 0 个小妙招,在育儿专家看来也许都是一些*基本的方法。但是,从收到的读者意见来看,这些小妙招确实能够给育儿中的妈妈们贡献微薄的力量。因此,出于“想用我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在育儿中苦恼的母亲们”的想法,我决定出版续作。在这本续作中,除了与之前一样包含了育儿中的热点问题,还添加了如何让父亲加入育儿当中,以及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入学考试有用的小妙招。你可以通过尝试这些不同的小技巧,把育儿变得更加有趣。 让这重要的20年育儿期变得更加有意义吧 过去,人们把孩子叫作“子宝”。这也难怪,继承了你的遗传基因,可爱出色的宝宝,对你来说必然是无法取代的宝贝。如果你能把与宝贝共度的这大约20年的时间过得愉快而充实,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更加闪耀。因此,为了你自己,也请将本书中的小妙招运用到你每天的育儿中去吧。这样的话,你的育儿时间一定会变得快乐起来。 那么,就让我们运用“小妙招”,开启我们没有迷惑与烦恼的育儿之旅吧! 祖川泰治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 01使催促更有效的小妙招 时不时地,我总能感觉到很多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会过多地催促孩子。虽然“快点儿,快点儿”是一句很有用的话,但如果说得过多就会减弱它的效果。就此,我将介绍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使“快点儿,快点儿”这句话更有效的方法。 首先,“快点儿,快点儿”这句话绝对不能使用得过于频繁。有些母亲从早晨的“快点儿起床”开始,到穿衣服、吃饭,甚至连上厕所都会催着孩子“快点儿”,到了晚上又会催着孩子快点儿洗澡、快点儿睡觉。如果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想必成年人都会感到厌烦。并且对孩子来说,越是让他快点儿,他的动作反而会越慢,所以想让孩子“快点儿”行动的时候,*好不要使用“快点儿”这句话。另外要注意,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行动了,就更要避免催促他“快点儿”。因为对于已经在做的事情,催促反而会使孩子失去干劲,所以这个时候*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如果实在想让孩子加快速度,不要带有感情地大声对他说“干快点儿”,而是要教给他怎样做才能把速度提高。 话虽如此,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生活都是很忙碌的。因此,你不妨试一试下面这两个*基本的方法:一是早起,二是提前10分钟。早睡早起可以让一天的生活提早开始,时间自然就充裕了。而且不可思议的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即使孩子动作慢吞吞的,母亲也不会感到烦躁。另外,做任何事情都提前10分钟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在约定时间的10分钟之前做好一切准备的话,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催促“快点儿”了。换句话说,如果不想说“快点儿,快点儿”这句话,母亲就要保持自身的从容并留出充裕的时间。如果能做到每天只对孩子说1~2次“快点儿”,就说明你在催促孩子方面做得很有成效。
20让丈夫成为“奶爸”的小妙招(5):角色分担篇 随着丈夫育儿能力的不断提高,母亲会不自觉地希望丈夫能够成为“自己的替身”,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打点好。但丈夫是男人,在把他培养成“奶爸”时,*重要的还是要让他做那些只有男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即便是要教育丈夫,也要记住不要“培养出两个妈妈”来。 因此,培养“奶爸”要遵循一个原则。用“这件事让他帮20%,那件事帮50%,这件事100%让他做”这种方式,夫妻双方就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来弥补对方的不足。例如,在日常倒垃圾时,如果丈夫只负责将垃圾拿到垃圾收集处,那么他所提供的帮助也许只有10%。但是,这个时候你也不要有“我做了90%,吃亏了”的想法。你可以利用丈夫的特长在育儿中找到平衡。例如,教孩子打棒球、练习骑自行车的时候,就可以让父亲做主角。此时,父亲也会100%地配合,成为一名合格“奶爸”。 另外,在你发烧病倒的时候,丈夫应该能够担当起做饭和给孩子洗澡的任务。也许每件事的完成情况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这一天能够平安无事,那对你来说不就是百分之百的帮助吗?只有夫妻互相帮助,共同处理家务、养育孩子,家庭各成员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发挥。 说实话,如果家中有“两个妈妈”,并非什么好事。所以,在“需要父亲上场”的时候,让丈夫大显一番身手,充分发挥男人的存在感吧!无论是有精神的母亲,还是有活力的父亲,都能令孩子感到快乐。
37在家庭中进行“智力教育”的小妙招(幼儿园篇) 幼儿教育大致可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三大部分。从这篇开始,我就结合幼儿园的入园考试,介绍一下有助于进行这三方面教育的小妙招。 这次先来讲讲“智育”。所谓“智育”,就是“对智力的培养”。孩子在幼儿阶段的智力发育并非只限于高IQ和会算加减法,是否具备与年龄相符合的理解力与记忆力才是关键所在。例如,入园考试时孩子3岁,如果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他被要求“拿3个苹果”,那么他*好能够理解这句话并正确执行。只要孩子能够正确应对,就证明他具备3岁孩子应该具有的记忆力与理解力。下面就介绍几个能够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 家庭中的“智力教育”,首先要从“提问物品名称”开始。向孩子提问他所看到的物品的名称,检验一下他知道多少。孩子回答得越多,就证明他的能力越强。当然,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因为孩子如果只是单纯地不知道物品叫什么,那么只要好好地教给他就能使他的知识量增加。 第二个方法是猜拳。玩猜拳必须理解“锤头胜剪刀”“剪刀胜包袱”“包袱胜锤头”这一逻辑,而“对逻辑的理解”将成为孩子人生中思考能力的基础。虽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与孩子玩猜拳便是在对他进行“智力教育”呦! *后一个方法是唱歌。记住歌词,记住旋律,并依照旋律唱出来,由此可见唱歌是很考验智力的。洗澡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唱歌,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是很有帮助的! |
品质保证:
向您保证所售图书音像软件游戏产品为合法出版单位出版,与您亲临地面商店选购的商品享有同样的品质保证,请您放心购买!
评价二: 作为一名深谙“鸡娃”与“佛系”之间挣扎的家长,我阅读了市面上大量的育儿书籍,但大多都让我感到压力倍增。然而,这本却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它并非鼓吹什么“天才教育法”,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培养其内在驱动力上。书中对0到6岁这个关键期,不同阶段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着墨颇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想着用说教来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书中推荐的“情绪命名法”和“共情式倾听”,简直是武功秘籍!我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先肯定他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纠正他的行为,那种神奇的转变让我惊呆了。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系列低成本、高趣味的亲子游戏方案,完全不需要昂贵的教具,只需要父母多一点点创意和耐心,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控制者。它让我明白了,最好的教育,其实是顺应天性,静待花开,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期待和从容。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早期认知发展的阐述,非常科学且易于操作。它详细分析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是如何连接大脑发育的,并且给出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可以融入的感官刺激活动。比如,关于如何利用厨房里的日常用品来开发孩子的数学启蒙概念,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育儿可以这么有趣且不费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渐进式方法。书中强调的“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理念,我深以为然。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后果导向”的纪律建立流程,清晰明了,避免了传统惩罚带来的亲子隔阂。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做笔记,因为很多观点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育儿习惯。这已经超出了“育儿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工具书。
评分评价四: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轻松养育”这几个字吸引的,因为带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轻松”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解和有效策略基础上的从容。它在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建议。从最初的睡眠训练到如厕训练,再到吃饭不挑食,书中都给出了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案,而且非常注重避免过度干预。我特别赞同它提出的“为孩子的‘不完美’设定合理的预期”的观点。这一下子解除了我对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家”的比较心理。书中对如何应对分离焦虑的描述,精准到位,让我掌握了告别时的稳定仪式感,极大地缓解了我和孩子双方的情绪波动。文字风格沉稳而不失温度,逻辑严密,引用了一些最新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但讲解方式却完全没有学术气息。如果你正在为日常琐事感到心力交瘁,这本书能帮你找回节奏,专注于真正重要的那些点滴成长瞬间。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有边界感的家庭氛围的构建蓝图。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处理手足冲突(如果未来有老二)以及如何应对公共场合行为失当的章节,这些都是我未来可能面临的“大考”。书中对于“界限设定”的讨论非常透彻,它教会我如何坚定而温柔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既维护了家长的权威,又保护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冲突解决模型”,而非简单的“怎么办”的临时技巧。此外,书中对于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有独到的见解,强调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报班上课。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环境改造”的一些小建议,比如在家中设置一个“创造角”,孩子们竟然在那儿呆着的时间更长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给予的不仅是答案,更是一种看待和理解孩子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从“应付式育儿”彻底转变为“享受式陪伴”。
评分评价一: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救命稻草”!我最近刚好在琢磨我家那个精力旺盛的小家伙,翻开这本书,简直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藏。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战经验的分享。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细腻描摹,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我家宝宝最近总是这样那样,感觉像是突然开窍了。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由探索的建议,我立刻尝试了,效果出奇地好,孩子玩得更专注了,我也不用时刻提心吊胆。而且,它并没有给我制造焦虑,反而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让我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可以放一放。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建立有效亲子沟通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话术”,让原本一言不合就要哭闹的场面,变成了可以好好沟通的契机。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关键信息点突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忙得焦头烂额的新手爸妈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说实话,自从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带娃的“掌控感”大大增强了,焦虑指数直线下降,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育儿迷茫期”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