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的产品信息由天猫提供,仅作参考,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的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944:龙陵会战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
| 作者或编译者: | 余戈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108059819 |
| 定价: | 98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7年08月 |
| 装帧及开本: | 平装-胶订16开 |
| 页数[仅参考]: | |
| 其他参考信息: | 早在2002年,军史专家郭汝瑰、黄玉章在其主编的《中抗日战争正面作战史》中,充分肯定中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巨大价值,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在长期以来为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和忽略的地位,尽管在美对日本开战前,中已独立对日抗战四年有余。即便是经由中率先倡导缔结对日军事同盟而*终形成的中缅印(CBI)战区,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与美英进行军事合作,赢得了该战场的巨大胜利,但仍然长期未得到来自盟邦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中缅印战区的战争,主要包括中驻印军暨中远征军的缅北、滇西战役,及英军收复其旧殖民地缅甸的战役。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对于后者的记述和评价远远在前者之上,以至于很多西方读者不知道在这一战场还有中的贡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使得战后美和民党政府均对该战场的军事合作采取了刻意冷落或贬低的态度。 新中成立后,由于大陆方面对于该战场情况不了解,加之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几乎处于“冷藏”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方面以开阔的政治胸襟,对于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赢得了广泛赞誉,但列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纯粹因为学术研究条件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于惯性思维,认为抗战中这段辉煌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政治误区。而民党方面基于岛内“去中化”思潮的压力,非但不敢宣扬自己在大陆的这段历史,反而对不明真相者对大陆方面的误读,狭隘地采取了暧昧态度,甚至予以迎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大陆***现役军人余戈潜心十余年,以独创的“微观战史”研究方法推出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就对这一政治“误读”予以了有力回应:既然“去中化”势力乃至“独”势力淡忘历史,那么就由大陆作家和大陆*好的出版社把书写、传播这段“中史”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中人民***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贺新城 《1944:龙陵会战》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束之作。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将作者的“微观战史”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对于战役、战斗的叙事则以“纪实文学”垄断市场。作为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战争,若无学术高度上的微观历史叙事,不仅是军事历史学术之缺憾,甚至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尴尬,如近年甚嚣尘上的对我军英模事迹细节的质疑之风,不管其隐藏的动机如何,首先是对战史研究领域缺乏微观研究著述的恶性反诘。由于种种原因,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quan wei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诚如杨奎松先生近期撰文所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已经捷足先登,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诚不为过。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战场战事——中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与反攻缅北的中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此战可谓我抗日战争中*为辉煌的胜利,对于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长期以来却不在中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认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余戈的聚焦一个战场深钻、吃透式的研究,才使得学界和社会有了在精确、细微的条件下观照这段历史的可能。该书中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内以往战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龙陵会战中因了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文艺》副主编 殷实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1944:龙陵会战》一书特色为“微观战史”,对战事叙事精确到一天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事中追求*程度的客观准确,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为读者汲取战争经验教训提供优秀文本。 全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50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50余张。 余戈作品系列的前两部《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曾先后分别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好书”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赢得了大量忠实读者。本书将和前述两部作品一起,为我抗战历史的书写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有特色、有质量的战史实例,推动我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和延展,为充实完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勇奋战、敢于胜利的抗战史诗拓开一条新路。 《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
| 作者简介 | |
|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1944:腾冲之围》(“中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对于余戈先生在历史写作上的独到之处,我早已心生敬佩。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更像是一位善于运用文字的艺术家,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赋予其动人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以及由此构建出的叙事逻辑。那种不急不躁,抽丝剥茧般的论述方式,总能让我跟随他的笔触,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1944:龙陵会战》作为“微观战史三部曲”的终章,我期待它能继续展现余戈先生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前作中,他对战役细节的描绘,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做得极为出色,让读者能够超越纯粹的军事分析,感受到战争对个体造成的巨大冲击。我猜测,这部作品同样会聚焦于龙陵会战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剖析其中错综复杂的战略部署、战术执行,以及无数普通士兵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付出的血与泪,继续引领我们深入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评分我是一位忠实的读者,自从接触到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系列以来,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历史解读方式所吸引。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刻板的年表,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画卷。他善于将宏大的战役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从细微处着手,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人性光辉与悲壮瞬间。 《1944:龙陵会战》作为该系列的收官之作,我对其充满期待。回想起前两部的阅读体验,余戈先生总能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腻,勾勒出战役的每一个侧面,从战略的宏观布局到战术的微小执行,再到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真实感受,他都能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相信,这部关于龙陵会战的作品,定然不会辜负读者的期望,它将继续以“微观”的视角,深入挖掘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展现其中所蕴含的非凡勇气、智慧与牺牲,为我们重塑那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文字充满力量,却又不失细腻;他的分析鞭辟入里,却又不失人情味。我曾被他在前几部作品中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描绘所震撼,也曾为其中人物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动。 《1944:龙陵会战》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无疑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基于我之前对余戈先生写作风格的了解,我预期这部作品将继续以其精雕细琢的笔触,将龙陵会战这个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我期待他能够延续那种“微观”视角,深入到战役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场战斗的微小节点,去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无数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迹和牺牲奉献,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944:龙陵会战》这部收官之作,更是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在此之前,我曾阅读过系列中的前两部,它们以其精湛的细节描绘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将那些宏大的战役还原得如临其境。余戈先生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战事叙述,而是深入到战场的微观层面,捕捉那些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命运与集体情绪。 从前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来看,他善于从细微处着手,比如士兵的装备、饮食,甚至是战场上的一个手势、一句低语,都能被他捕捉并赋予深刻的意义。这种“微观”的视角,使得冰冷的战争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你能亲身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士卒们的疲惫与希望、指挥官的决断与挣扎。我相信,《1944:龙陵会战》作为“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定会继承这一贯的风格,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滇西抗战的极致阅读体验,继续挑战我们对战争的认知边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那段悲壮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时代洪流。
评分在接触到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我曾以为历史写作只能是冰冷的年代记述,或者干巴巴的战术分析。然而,他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他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法,将历史事件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他对史料的挖掘和解读能力更是令人惊叹,总能发现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 《1944:龙陵会战》作为系列的收官之作,我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从前两部的阅读体验来看,余戈先生非常善于从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抽取出“微观”的视角,去关注那些构成战争最基本单位的个体。他不会仅仅停留在战役胜负的表层,而是会深入挖掘战役背后的原因,以及战争对每一个参与者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相信,这部关于龙陵会战的作品,同样会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出这场战役的关键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非凡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我们呈现一部真正有温度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