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1944:龙陵会战 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余戈

正版!1944:龙陵会战 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余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西琴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军事
  • 抗战史
  • 龙陵会战
  • 滇西战役
  • 余戈
  • 微观战史
  • 战史
  • 军事历史
  • 正版书籍
  • 二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499175822
商品编码:27109654503
丛书名: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15种共19册第2版)(精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上面的产品信息由天猫提供,仅作参考,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的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1944:龙陵会战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作者或编译者:  余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  9787108059819
定价:  98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17年08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胶订16开
页数[仅参考]: 
其他参考信息:     早在2002年,军史专家郭汝瑰、黄玉章在其主编的《中抗日战争正面作战史》中,充分肯定中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巨大价值,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在长期以来为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和忽略的地位,尽管在美对日本开战前,中已独立对日抗战四年有余。即便是经由中率先倡导缔结对日军事同盟而*终形成的中缅印(CBI)战区,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与美英进行军事合作,赢得了该战场的巨大胜利,但仍然长期未得到来自盟邦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中缅印战区的战争,主要包括中驻印军暨中远征军的缅北、滇西战役,及英军收复其旧殖民地缅甸的战役。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对于后者的记述和评价远远在前者之上,以至于很多西方读者不知道在这一战场还有中的贡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使得战后美和民党政府均对该战场的军事合作采取了刻意冷落或贬低的态度。
    新中成立后,由于大陆方面对于该战场情况不了解,加之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几乎处于“冷藏”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方面以开阔的政治胸襟,对于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赢得了广泛赞誉,但列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纯粹因为学术研究条件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于惯性思维,认为抗战中这段辉煌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政治误区。而民党方面基于岛内“去中化”思潮的压力,非但不敢宣扬自己在大陆的这段历史,反而对不明真相者对大陆方面的误读,狭隘地采取了暧昧态度,甚至予以迎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大陆***现役军人余戈潜心十余年,以独创的“微观战史”研究方法推出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就对这一政治“误读”予以了有力回应:既然“去中化”势力乃至“独”势力淡忘历史,那么就由大陆作家和大陆*好的出版社把书写、传播这段“中史”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
                            ——中人民***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贺新城
 
《1944:龙陵会战》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束之作。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将作者的“微观战史”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对于战役、战斗的叙事则以“纪实文学”垄断市场。作为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战争,若无学术高度上的微观历史叙事,不仅是军事历史学术之缺憾,甚至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尴尬,如近年甚嚣尘上的对我军英模事迹细节的质疑之风,不管其隐藏的动机如何,首先是对战史研究领域缺乏微观研究著述的恶性反诘。由于种种原因,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quan wei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诚如杨奎松先生近期撰文所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已经捷足先登,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诚不为过。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战场战事——中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与反攻缅北的中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此战可谓我抗日战争中*为辉煌的胜利,对于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长期以来却不在中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认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余戈的聚焦一个战场深钻、吃透式的研究,才使得学界和社会有了在精确、细微的条件下观照这段历史的可能。该书中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内以往战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龙陵会战中因了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文艺》副主编 殷实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1944:龙陵会战》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1944:龙陵会战》一书特色为“微观战史”,对战事叙事精确到一天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事中追求*程度的客观准确,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为读者汲取战争经验教训提供优秀文本。
    全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50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50余张。
    余戈作品系列的前两部《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曾先后分别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好书”奖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赢得了大量忠实读者。本书将和前述两部作品一起,为我抗战历史的书写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有特色、有质量的战史实例,推动我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和延展,为充实完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勇奋战、敢于胜利的抗战史诗拓开一条新路。

《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作者简介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1944:腾冲之围》(“中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目录
 

   精彩内容及插图
 


《浴血长河:1944,龙陵之战》 一、 时代洪流与战略背景 194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已显颓势,但其凶残本性并未改变,妄图在中国西南边陲撕开一道口子,以打通“大陆交通线”,孤立中国,并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的败局。为此,日军于1944年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其中,龙陵会战成为滇西战役的关键节点,是决定中国西南战略乃至整个抗战走向的一场硬仗。 当时,中国正面战场固守待援,西南大后方更是积聚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兵力,成为抗战的生命线。滇西地区,特别是滇缅公路,是支撑中国国际交通和战时经济的关键通道。日军企图占领龙陵,进而威胁畹町、腾冲,最终目的是切断滇缅公路,阻断中国的国际援助,并伺机进攻重庆。而中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必须牢牢守住这片国土,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1944年,不仅仅是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一年,更是中国军队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一年。滇西反攻,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深远。龙陵会战,正是这场大规模反攻中的决定性一役,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滇西战役的胜负,乃至中国远征军能否顺利完成战略任务。 二、 战役焦点:龙陵——战略要地之争 龙陵,一个位于滇西高原的边陲小镇,在1944年却成了决定生死的战略焦点。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不仅扼守着滇缅公路的关键路段,更是通往缅甸和印度的重要门户。一旦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将岌岌可危,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日军在龙陵地区的部署,充分显示了其志在必得的决心。他们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点,企图将龙陵变成一座难以逾越的“钢筋水泥堡垒”。他们深知,只要守住龙陵,就能有效地迟滞中国军队的反攻,巩固其在西南的军事存在。 而对于中国远征军而言,攻克龙陵,不仅是地理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突破。这不仅意味着打通滇缅公路,恢复交通,更能粉碎日军的企图,鼓舞士气,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龙陵会战,成为了一场付出血与火代价的生死决战。 三、 战役进程:血与火的洗礼 龙陵会战的爆发,伴随着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中国远征军,在经历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后,终于发起了对龙陵的全面攻击。 战役初期,中国军队采取了猛烈而持续的攻势,试图突破日军的重重防线。然而,日军凭借其精心构筑的工事和顽固的抵抗,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每一次阵地的争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高地、碉堡、战壕,到处都成为双方殊死搏斗的战场。 日军采用了“焦土政策”和“困兽犹斗”的战术,竭力阻止中国军队的推进。他们不断加强火力,甚至动用毒气,企图消耗中国军队的锐气。许多官兵,在缺医少药、弹尽粮绝的艰难条件下,依然英勇作战,前赴后继。 战役进程跌宕起伏,中国军队经历了多次受挫,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战略指挥上,不断调整战术,针对日军的优势,发挥我军的特点。在战斗细节上,官兵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与敌人展开搏杀。 龙陵镇,这座曾经宁静的小镇,在炮火和硝烟中变形。街道上、房屋里,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双方在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每一寸土地都经过反复争夺。 四、 战场风云:将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龙陵会战,是一部由无数中国军人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在那片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奔赴前线。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共同的目标是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许多指挥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自己的生命激励着士气。他们深入一线,了解战况,指挥作战,为部队的胜利指明方向。他们的决策,关系到无数士兵的生死,也关系到战役的走向。 普通士兵们,更是这场战争的主力。他们忍受着饥饿、寒冷、伤痛,在炮火连天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战斗中,为了夺取一个制高点,一处工事,往往需要付出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生命。每一个阵地的得失,都凝聚着无尽的牺牲。许多士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紧握着手中的枪,坚持战斗。 龙陵会战,不仅仅是战术和战略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是民族精神的较量。在那片土地上,中国军人用他们的英勇无畏,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 五、 历史回响:胜利的意义与启示 龙陵会战的胜利,是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乃至整个滇西反攻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它不仅粉碎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更是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反攻开辟了道路。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能力。它证明了,中国军队在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和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战略决战的能力。 龙陵会战的胜利,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它告诉我们,在战争面前,团结一心,英勇无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民族的独立和尊严,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捍卫。 这场战役的细节,那些关于勇气、牺牲、智慧和坚韧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激励后人,珍惜和平,努力奋斗的精神财富。 《浴血长河:1944,龙陵之战》,将带您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重温那场决定命运的战役,感受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悲壮与辉煌,理解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一切的先辈们,他们的英勇事迹,他们的不朽精神。这不仅是一段战争史的描绘,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余戈先生在历史写作上的独到之处,我早已心生敬佩。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更像是一位善于运用文字的艺术家,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赋予其动人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以及由此构建出的叙事逻辑。那种不急不躁,抽丝剥茧般的论述方式,总能让我跟随他的笔触,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1944:龙陵会战》作为“微观战史三部曲”的终章,我期待它能继续展现余戈先生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前作中,他对战役细节的描绘,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做得极为出色,让读者能够超越纯粹的军事分析,感受到战争对个体造成的巨大冲击。我猜测,这部作品同样会聚焦于龙陵会战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剖析其中错综复杂的战略部署、战术执行,以及无数普通士兵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付出的血与泪,继续引领我们深入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评分

我是一位忠实的读者,自从接触到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系列以来,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历史解读方式所吸引。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刻板的年表,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画卷。他善于将宏大的战役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从细微处着手,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人性光辉与悲壮瞬间。 《1944:龙陵会战》作为该系列的收官之作,我对其充满期待。回想起前两部的阅读体验,余戈先生总能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腻,勾勒出战役的每一个侧面,从战略的宏观布局到战术的微小执行,再到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真实感受,他都能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相信,这部关于龙陵会战的作品,定然不会辜负读者的期望,它将继续以“微观”的视角,深入挖掘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展现其中所蕴含的非凡勇气、智慧与牺牲,为我们重塑那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文字充满力量,却又不失细腻;他的分析鞭辟入里,却又不失人情味。我曾被他在前几部作品中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描绘所震撼,也曾为其中人物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而感动。 《1944:龙陵会战》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无疑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基于我之前对余戈先生写作风格的了解,我预期这部作品将继续以其精雕细琢的笔触,将龙陵会战这个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我期待他能够延续那种“微观”视角,深入到战役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场战斗的微小节点,去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无数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迹和牺牲奉献,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944:龙陵会战》这部收官之作,更是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在此之前,我曾阅读过系列中的前两部,它们以其精湛的细节描绘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将那些宏大的战役还原得如临其境。余戈先生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战事叙述,而是深入到战场的微观层面,捕捉那些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命运与集体情绪。 从前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来看,他善于从细微处着手,比如士兵的装备、饮食,甚至是战场上的一个手势、一句低语,都能被他捕捉并赋予深刻的意义。这种“微观”的视角,使得冰冷的战争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你能亲身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士卒们的疲惫与希望、指挥官的决断与挣扎。我相信,《1944:龙陵会战》作为“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定会继承这一贯的风格,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滇西抗战的极致阅读体验,继续挑战我们对战争的认知边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那段悲壮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时代洪流。

评分

在接触到余戈先生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我曾以为历史写作只能是冰冷的年代记述,或者干巴巴的战术分析。然而,他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他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法,将历史事件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他对史料的挖掘和解读能力更是令人惊叹,总能发现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 《1944:龙陵会战》作为系列的收官之作,我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从前两部的阅读体验来看,余戈先生非常善于从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抽取出“微观”的视角,去关注那些构成战争最基本单位的个体。他不会仅仅停留在战役胜负的表层,而是会深入挖掘战役背后的原因,以及战争对每一个参与者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相信,这部关于龙陵会战的作品,同样会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出这场战役的关键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非凡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我们呈现一部真正有温度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