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讨陶渊明诗歌和文化双重偶像地位确立过程的著作。作者主要着眼于陶渊明的身后声名是如何被建构起来以及他的作品被逐步接受所涉及的机制问题,是典型的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史、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本书的研究跨度从六朝直至清末民初,将陶渊的具体研究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展示出将陶渊明建构成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是一个集体性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陶渊明生活和作品的众多解读,源于变化的审美和道德的需求,以及新的诠释实践和评价体系的发展。
##导师有传播学功底,研究诗经学也是走的传播学方向。 有传播就有接受,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延迟与错位,很值得思考。这里甚至可以引入鲍德里亚的“诱惑”“拟真”等概念。 这本《阅读陶渊明》,切入的视角是好的,但既没有材料上的扎实与广泛,又不能在视野与思想上不断跳跃。所以读完后,启发不多。 可惜。
评分##导师有传播学功底,研究诗经学也是走的传播学方向。 有传播就有接受,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延迟与错位,很值得思考。这里甚至可以引入鲍德里亚的“诱惑”“拟真”等概念。 这本《阅读陶渊明》,切入的视角是好的,但既没有材料上的扎实与广泛,又不能在视野与思想上不断跳跃。所以读完后,启发不多。 可惜。
评分##导师有传播学功底,研究诗经学也是走的传播学方向。 有传播就有接受,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延迟与错位,很值得思考。这里甚至可以引入鲍德里亚的“诱惑”“拟真”等概念。 这本《阅读陶渊明》,切入的视角是好的,但既没有材料上的扎实与广泛,又不能在视野与思想上不断跳跃。所以读完后,启发不多。 可惜。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作品没有稳定的、普世的、确定的意义。他们被赋予多元和变动不居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提议和接受的协商中加以建构。
评分##从人格、隐逸和诗作三个层面解构陶渊明,同时梳理陶渊明是如何在文学史中被建构起来的,感觉很新颖。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还是有颇多启发的,关键处在于能在纷繁的历史脉络中擘分出一条条线索,陶渊明的生活选择、道德人格、文学经典地位,在每个时代和阶段都在被以不同的面向接受着,还原它们各自的独特,启发我:所有对历史的建构,都是是对当下的回应,或者,是试图突破前人的批评范式。对作者超强的文本细读能力、宏观的理论抽绎和概括能力、精准的洞察力,佩服!值得学习!不光对研究接受史有指导意义,对文学理论研究亦颇多启示。
评分##某楼说人家没留哥大,哥大其实都给了tenure好吧,感觉她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是跟宇文所安没啥直接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