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关心民生多艰,台湾学生到底是好奇还是偏见?一趟粗略但精彩的中华文化漫游,字里行间还是精英的傲气
评分##2021.12.23读完。中学时代出于“反叛”,对余秋雨很是不屑一顾,现在却能感受到他的一些扎实功底,尽管并非全然同意他的观点,但很多解读仍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评分##余秋雨对语言文字的锤炼真是叫人叹服,对中华文脉的标签的解读常读常新,一个学者的视野和秉性可见一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颜真卿,以及他的《祭侄稿》。
评分##科普科普
评分##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几乎是一气呵成般地读完。授课者对中国文化脉络信手拈来,高屋建瓴,而又视野开阔;听课者作为北大学生,作为智慧杰出而又朝气蓬勃的优秀青年人,亦贡献了很多思想的火花。回看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史三千年,即便是浮光掠影地一览而过,也会感受到不曾中断的千年文脉所具有的光辉和力量。当下的简体中文世界犹如冰面行走,也处在一个长时段的低谷期中,回溯历史上诸多领域的先辈大家,一面仰慕,一面又感受到以己之身为传承的荣幸。
评分##一学年的四十七堂课,从文本阅读能想见讲授者与堂下学生热烈的讨论。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顺流而下,对千年文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了讲授者的侃侃而谈,学生们的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也很有意思。序文中提到凤凰卫视有全程录制,希望能找来见识一下十多年前课堂上的风采。当然,授课者在某些角落有先入为主、夹带私货之嫌,但瑕不掩瑜,更多的地方是发人深省、击节叫好的。
评分##没有任何疑问,秋雨大师就是文化一号牟其中,太牛了!
评分##“他们的政治只有四个字:“毁人不倦”。这些年,他们中有些文人开始扮演“异议分子”,其实是反对改革开放。“文革”时他们伪称代表“革命群众”,现在他们伪称代表“弱势群体”,性质都一样:攻击一切社会精英,包括文化创造者。”
评分##看这本书就像小组讨论,可以从不同人的对话中看到关于一件事的不同角度。有些思想很受用,也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个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