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
| 作者: | 陈先达 |
| 市场价: | 39.00 |
| ISBN号: | 9787010190891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2016中国好书”之《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的姊妹篇,本书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zui为关注的十个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为何说马克思是不朽的?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有何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为何说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信仰危机问题与精神家园的重建?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是什么?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中国道路?如何理解生活实践中的信仰问题?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zui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
| 目录 | |
| 第yi讲 不朽的马克思 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当代zui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恩格斯说马克思的逝世是“当代zui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无比悲痛。他在致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新旧大陆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一、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完美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缔造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讲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有人问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科学学说,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 一、什么是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 三、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四、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第三讲《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宣言》是篇幅较小但影响zuida的著作。它可以被看作是其全部成熟著作的纲领和红线,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是为实现《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性,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而进行的理论研究。 一、从《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是乌托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当代世界向何处去?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特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当代资本主义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与新兴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贫富对立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及其适用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第五讲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变化?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这值得好好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死东西和活东西 二、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 三、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第六讲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两个根本原则:一是问题导向原则;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一、问题导向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 三、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 第七讲 信仰危机问题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丰富了,但上教堂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进寺庙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了,口诵南无,手捻串珠的人不少见。当然,信教是个人的自由,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注重道德修养、一心向善的信众是受人敬重的。但我们从这种现象中窥视到的不仅是宗教信仰问题,而是当代中国一些人正在寻找精神安顿之处。 一、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嬗变 二、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暂时困境 三、精神家园的重建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第八讲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一、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大问题 二、谁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信什么: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四、文化自信的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九讲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必经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对道路的自信,源自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不仅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不仅是知识、智慧的积累,更是一个民族zui深层的精神追求。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第十讲 哲学与生活实践中的信仰 我们面对两种哲学:一种是生活中的哲学,一种是书本上的哲学。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哲学,更应注意生活中的哲学。哲学既不能没有形而上的问题即纯哲学问题,也不能没有形而下的问题即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哲学就会变为生活常识;可没有形而下,哲学就在天上,没有着陆点,永远与人的生活相分离。 一、让哲学回归生活 二、自由与任性 三、命运与时运 四、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 跋 不是因为信我才信仰,而是经过学习和研究才确立我的信仰。马克思说过,“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掌握了我,而不是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
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全新窗口,它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彻底颠覆了我过去一些既有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所震撼,那些曾经在我眼中模糊不清,甚至被简单化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竟然呈现出如此清晰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尤其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让我对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物质生产方式之中。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史实和经典著作,既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的分析,那些看似合理的市场机制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剥削和异化,读来令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讲”,如何运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去探寻事物发展的本质。它让我明白,认识世界,需要有更深邃的目光,和更宏大的视野。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书,便被它标题的直白所吸引,“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仿佛是直面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我既带着一丝好奇,也怀揣着些许对复杂理论的畏惧。翻开第一页,文字的力量便扑面而来,并非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那个思想的殿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历史回溯,这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比如,在讲解“阶级斗争”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从古代社会的一些冲突和矛盾切入,逐渐引申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整本书的逻辑脉络清晰,每一讲的内容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拼图,前一讲为后一讲打下基础,后一讲又对前一讲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读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辩论场,与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不断地激发我思考,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探索。
评分捧读《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我感受到一种来自思想深处的震撼。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理论罗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坦诚和接地气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他在阐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时的细致入微所打动。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某种教条,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剖析,展现了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解答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回答了“为什么”和“如何”。它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活力的思想武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真正地“读懂”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对当下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指明了一条更加清晰的思考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解答我对某个重要思想流派疑问的著作,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这些理论时,所展现出的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关照。他并没有将这些理论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社会现实的分析,来印证和阐释这些理论的生命力。例如,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时,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引经据典,深入剖析其运作机制,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读罢此书,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认知体系。它帮助我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局限性。这本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激发深度思考的启迪之作,它鼓励我走出书斋,去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涤荡。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期待的是一份清晰的指引,一份能够解释我内心诸多疑惑的答案。而它所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作者在构建整个叙事框架时,显得游刃有余,他将抽象的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到具体而生动的历史叙事之中,让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探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宏大命题时,作者并没有将其上升到空泛的道德层面,而是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等角度,层层剥茧,展现出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演变时,那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他能够清晰地揭示出,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驱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如何与此相呼应。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那幅画卷的创作蓝图,它揭示了画布背后那股强大的驱动力量。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了主动地去探究,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