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楚辭》是戰國時代的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文摘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楚辭》:
[題解]
“九歌”之名,來源甚古。《左傳》、《離騷》、《天問》、《山海經》都提到它,都說它是夏代的樂章,是夏後啓從天上帶來的。這些說法當然隻是神話,“九歌”也隻是神話中的樂麯名稱。曆史上確實存在過的《楚辭·九歌》則是一部用於祭祀的歌詞、組詩。
《九歌》共十一篇,前九篇祀神,第十篇《國殤》祭鬼,第十一篇是尾聲。祀神的九篇,以《東皇太一》所祀之神為尊貴,而列為首篇。這樣看來,《九歌》是頗有組織的,它可能是用於大規模祭祀典禮的完整樂章。
祭神歌舞是古民族的重要文化財富。楚國巫風極盛,王逸《章句》說:“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九歌》有濃厚的民歌色彩,但比一般民歌華麗典雅,而且各篇風格相近,渾然一體,顯然經過大手筆的統一潤色;《九歌》裏有不少常用詞語也常見於《離騷》等屈原作品。這些跡象說明屈原確是《九歌》的作者,但對楚國民間流行的祭神歌辭,屈原必定有所因襲,因襲與創作的成分各占多少,很難確說,各篇的情況也不會一緻。例如《國殤》祭祀為國陣亡的將士,民間祭詞不可能有這樣的作品,它應該完全是屈原的創作。《河伯》祭黃河之神。黃河沒有流經楚國。純粹的民間祭禮隻祭與自己直接有關的自然神祗,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作品。周禮規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自己境內的山川,不可越望。到春鞦戰國時代,因“禮崩樂壞”,而有僭越。《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楚昭王有病,占卦結果說是黃河之神作祟。大夫們要求在郊野祭河神,楚昭王以“祭不越望”為理由而予以拒絕。孔子因此稱贊:“楚昭王知大道矣!”孔子的贊語從反麵說明,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早在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在黃河附近的邲打敗晉師後,曾“祀於河”,即祭祀河神(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到瞭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在禮製上儼然以天子自居,楚國統治者祭河神就更加不足怪瞭。而且黃河雖不流經楚國,而楚軍是要到黃河流域作戰的,為瞭“保祐”戰爭勝利,祭河神也是完全“必要”的。至於楚民間,一則不會去祭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國外大川;二則那是違背“大道”的僭越行為。因此,《河伯》不可能是民間祭詞,它隻能用於國傢祀典。
《九歌》的篇祭“東皇太一”。東皇太一是楚人信仰中的神上帝。《史記·封禪書》說:“天神責者太一,太一佐日五帝。古者天子以春鞦祭太一東南郊。”五方天帝尚且隻是太一的輔佐神,太一當然就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瞭。古代有權祭太一的隻有天子。戰國各諸侯皆已稱王,在禮製上都以天子自居,故楚王是可以祭“東皇太一”的,民間祭禮則斷乎不可。
馬其昶根據《漢書·郊祀誌》載榖永對成帝說“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軍”的話,認為《九歌》是屈原“承懷王之命而作”(《屈賦微·讀九歌》)。此說雖無堅實的直接證據,但我們如果聯係《九歌》裏有《東皇太一》、《河伯》、《國殤》這樣三篇絕楚民間可能有的特殊作品,那麼,假設《九歌》是楚懷王為戰勝秦國,舉行宗教性的典禮而囑咐屈原所寫,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九章·惜往日》有“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之句,這“詩”字雖有彆本作“時”,但如果是“詩”的話,可能即指“九歌”。
《九歌》雖是祭祀用的樂章,但其主要內容卻是戀歌。古代的祀神祭節,也正是青年男女歡會遊樂、采蘭贈芍的大好時機,以戀歌作祭詞是很自然的事。祭神的目的是為瞭獲得神的“福助”,其手段是娛神、悅神。以戀歌娛神,在現代人看來似不嚴肅,在古代卻是常見現象。《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河伯娶婦,即其一例。以愛國為主題的祀神祭典,卻以愛情為重要內容,這好比《招魂》、《大招》以救災為主題,卻以渲染上層統治階級豪華的生活為重要內容一樣,都是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的特殊現象,不能用的眼光去評議。
《九歌》的主要作品是《湘君》、《湘夫人》、《少命》、《山鬼》、《國殤》等,它們藝術,對後來兩多年的文學藝術有深刻的影響。
《九歌》的演唱形式,近代學者作瞭種種推測,眾說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是巫的唱詞。巫有代錶所祀神鬼的主巫,也有代錶祭者的群巫;主巫視其所代錶之神而有男女之彆,群巫則都是女性。
……
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齣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産生積極影響。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之一《楚辭》充滿瞭敬意和好奇。特彆是屈原的那些作品,總帶著一種磅礴的氣勢和深沉的情感,讓人讀來蕩氣迴腸。然而,要真正領略其精髓,沒有一本好的輔助讀物是很難做到的。這次收到的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它不僅僅提供瞭原汁原味的《楚辭》文本,更難得的是,在原文的旁邊,詳細地標注瞭拼音、注釋和現代漢語譯文。這種“文白對照”的設計,讓我在閱讀時能夠遊刃有餘。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直接對照拼音和注釋;遇到理解睏難的句子,可以直接參考譯文。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意象和典故,也做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屈原的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我特彆喜歡它對“全解全譯全注”的承諾,這說明瞭編者在內容的全麵性和準確性上做瞭極大的努力。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屈原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感受這位偉大詩人的情感世界。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楚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許多讀者在閱讀時都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復雜的文言文、豐富的意象、深厚的文化背景,都給初學者帶來瞭挑戰。這本書,正是解決瞭這個痛點。它不僅僅提供瞭原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詳盡的注釋和通俗易懂的譯文。這種文白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古文,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疑難字詞的注音和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非文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過去,一個生僻字就可能打斷我的閱讀思路,現在,有瞭這些標注,我可以順暢地閱讀,專注於感受屈原的詩歌藝術。這本書的編纂,顯然是下瞭極大的功夫,集閤瞭學界的智慧,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最全麵、最準確的閱讀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我的《楚辭》之旅,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我探索屈原精神世界的忠實伴侶。
评分作為一名常年沉浸在古籍中的讀者,我深知一部好的古籍整理本的重要性。市麵上關於《楚辭》的書籍琳琅滿目,但真正能夠做到“全解全譯全注”的卻不多。這本書給瞭我驚喜。首先,它的裝幀就很顯檔次,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治學的氣息。原文的呈現清晰規範,注釋也做到瞭恰到好處,既不喧賓奪主,又能點撥關鍵。譯文更是難得,既保持瞭古文的韻味,又顧及瞭現代讀者的理解習慣,做到瞭雅俗共賞。最讓我贊嘆的是,它還細緻地收錄瞭疑難字詞的注音和注釋,這對於提升閱讀效率和準確性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一個不認識的字,就會讓我們對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産生偏差。這本書就像一個盡職盡責的嚮導,帶領我們在浩瀚的《楚辭》海洋中航行,掃清障礙,指引方嚮。我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因為我知道,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珍藏。
评分收到這本《楚辭》典藏,我非常激動。一直以來,我都對屈原及其作品懷有深厚的感情,但苦於古文功底不足,很多時候隻能望文生義,難以領略其真正的神韻。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首先,它的編排方式極其人性化。原文、注釋、譯文、文白對照,這些要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閱讀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我尤其看重的是它提供的“疑難字注音注釋”,這解決瞭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一個生僻的字,常常會打斷思路,影響理解。現在,隻需掃一眼旁邊的注釋,問題便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全解全譯全注”承諾,讓我看到瞭它在學術嚴謹性上的追求。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更是深入地解讀,力求讓讀者全麵理解《楚辭》的內涵。這種全方位的解讀,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屈原思想和楚文化精髓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彌足珍貴的。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我的閱讀之旅,相信這本書定能帶我走進屈原的詩歌世界,感受那份穿越韆年的壯麗與悲愴。
评分讀《楚辭》這本巨著,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屈原的詩篇,穿越韆年,依然散發著灼人的光芒,那種傢國情懷、那種孤獨的抗爭、那種對美的極緻追求,無不深深打動人心。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充滿瞭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楚辭》自然是我案頭必備。收到這本書,迫不及待地翻開。厚實的紙張,精美的裝幀,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打開目錄,看到“原文、注釋、譯文、文白對照、全解全譯全注、疑難字注音注釋”,我心中一塊石頭落瞭地。這正是我一直尋找的,一部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和品味《楚辭》的典藏。以前也讀過一些《楚辭》的節選,但總覺得隔靴搔癢,很多意境難以領會,很多典故晦澀難懂。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無論是深邃的哲學思想,還是奇詭的想象世界,亦或是悲壯的愛國情懷,我仿佛都能在作者的筆下,在這本書的細緻解讀中,一一窺探。那些拗口的字詞,那些晦澀的比喻,那些曆史的沉澱,在這本書的幫助下,都變得清晰起來。感覺自己不再是站在門外張望,而是有瞭一個得力的嚮導,引領我深入其境,感受屈原筆下的悲欣交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