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
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第一篇常书鸿的故事直接把我读哭了,继续读下去却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相似,恶劣的环境、家庭矛盾、创造的矛盾、前途的矛盾······心中不免有些嘀咕,觉得这样重复阅读内核差不多的事迹是在浪费时间。直至全部读完才意识到这样的重复或许是最大的悲剧,一群人与敦煌相遇,在敦煌这个漩涡里粉身碎骨。无论时间如何在变,那些守护敦煌的人们的命运是不变的,后来者面对苦涩的未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很伟大的事情。单从写作上看,有时候写得太轻了,要再厚重一些才配得上这些人儿,此外,用一篇的篇幅写两个人看得我很混乱。
评分##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
评分##国庆长假回程前匆匆翻完,真的是蛮感慨:好好做事都是靠磨靠忍靠坚持才能做得到啊……内容之外,书本身做得也很有诚意,甚至腰封背面还画了一幅莫高窟全景图,很难得的细致。
评分##第一篇常书鸿的故事直接把我读哭了,继续读下去却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相似,恶劣的环境、家庭矛盾、创造的矛盾、前途的矛盾······心中不免有些嘀咕,觉得这样重复阅读内核差不多的事迹是在浪费时间。直至全部读完才意识到这样的重复或许是最大的悲剧,一群人与敦煌相遇,在敦煌这个漩涡里粉身碎骨。无论时间如何在变,那些守护敦煌的人们的命运是不变的,后来者面对苦涩的未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很伟大的事情。单从写作上看,有时候写得太轻了,要再厚重一些才配得上这些人儿,此外,用一篇的篇幅写两个人看得我很混乱。
评分##本以为这么厚一本书要看很久,翻开才知道是访谈录。制作很精美,内容很丰富。从小年夜看到大年初一三天就看完了~
评分##国庆长假回程前匆匆翻完,真的是蛮感慨:好好做事都是靠磨靠忍靠坚持才能做得到啊……内容之外,书本身做得也很有诚意,甚至腰封背面还画了一幅莫高窟全景图,很难得的细致。
评分##读的电子版,并没有感受到“精美装帧”之类,表示遗憾。关于敦煌主题的书读过几册,这本专著于新老几代艺术考古工作者与莫高窟的相逢和守护,与其名为敦煌不如改名敦煌人。
评分##2015年9月份,敦煌特展在常州博物馆开展,距离敦煌上一次在江苏展览已经过去了近70年。本书记录的是数代敦煌人为何来到敦煌,在敦煌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如何的事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毅然回国的常书鸿,到追随而至的张大千,到民国大学的毕业生们,再到工农兵大学生,然后是八十年代新一代的毕业生,每一代人在敦煌都有自己的路程,也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作为艺术宝库的敦煌,还有待后来者继续了解和发掘啊。
评分##谢谢你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