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读大学时,和一个朋友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她问我:“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吗?”
我反问:“我知道我是谁啊,干吗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于是,我们俩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彼此。她D一次发现,原来还有我这种很少把别人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我也D一次发现,原来还有她这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人。
后来,我逐渐明白,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有点像外星人,而像她那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则占了大多数。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帕翠斯·埃文斯说,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
那位强迫孩子继续吃饭的父亲,他认为他知道孩子该吃多少,而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
我那位导演朋友的奶奶,也一样认为她知道孙子该吃多少,而孙子是不知道自己该吃多少的。
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而没有像巴菲特父亲那样的人叮嘱我那位好朋友“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我可以断定,在你小时候,在你家中,一定有很多亲人会持有这种看法——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而你不知道。
持有这样的看法关键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结论——所以你要听我们的。
所幸,在我家中没有人对我灌输这样的观念,相反,我父母从来不会干涉我的判断,他们FC尊重我的感受。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只爱吃面而不爱吃菜,尤其是饺子。结果,我父母不强求我吃饺子,尤其是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我父母和哥哥姐姐吃饺子,却另外专门给我做了一份面片。
还记得小时候看蚂蚁搬家,不知道怎么J来了兴致,可以蹲在地上连续看三天,除了吃饭睡觉J是看蚂蚁搬家。父母WQ没有管我这种怪事,JD不会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怪呢,别人家的孩子才不会做你这种傻事;或者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去做点正经事!
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我的感觉没有被破坏,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有清晰的立场,而这些清晰的立场,都是建立在我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之上。也因此,我自然地不把别人对我的评价D回事,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个性。
我想,正是因为我这种性格,我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很容易做随便什么事情J上瘾。因为,D自己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有受到别人的妨碍时,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专注本身J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因此,我读书时除了英语,每一科都蛮喜欢的,而每一科都考过全班Z高分,乃至文理分科时我很痛苦,我不希望分科,而希望所有科目一起学。
在我收到的两万多封读者来信中,估计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他们很多人都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J很好;不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J差很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D老师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高,这带动了他们的成绩上升;D老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这导致了他们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从未出现过,我可以很喜欢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J是不行,譬如英语;我也可以FC讨厌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J是强,譬如小学时有三年时间我FC不喜欢数学老师,但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我热爱一件事,投入地去做这件事,这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个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到这件事中。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我做一件事的热情。
看起来,我具有一个优点——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其实,这个心理素质是父母给我的。尽管我在农村的父母不会像巴菲特的父亲那样告诉巴菲特——尊重你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很少影响、评判更不用说否定我的感觉,这让我的心生出了茂盛而庞大的根系,可以在任何我喜欢的一件事上紧紧地抓住大地。
本来,这是理所D然的。只要父母不去太多地干涉孩子,那么孩子自然J会成长为FC有感觉的人。但是,现实情况下,有这样的父母成了一份难得的幸运。
从小到大,我既没挨过父母的打,也没挨过父母的骂。仅仅有一次,父亲在做农活时对我说了一句重话,我还哭着回去找母亲告了状。
本来,我觉得这很平常,但经过1992年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我Z终才发现,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如果将本小节概括为一句话,我想说,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现在J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武志红
ZS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GNZM的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帮助成上的人收获幸福。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现为《心理月刊》专栏作家,网络视频节目《跟武志红学心理学》主讲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D》《心灵的七种兵器》《七个心理寓言》《解读“疯狂”》《解读绝望》《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品销量超册。
编辑推荐
◎ J具人气的ZS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的经典作品。
◎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自我成长和真爱,总是互为镜像。D你越是成为自己,爱J越容易出现;爱累积越多,你越容易成为自己。武志红说,这本书可以D做我的**本书来读,其中的《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讲的是*基本的理论。
◎ 《每一种孤D都有陪伴》:爱是我们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D?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D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
◎ 《为何家会伤人》:读者称本书为“J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阻碍我们成长的不是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是我们不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本书走出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告诉读者,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负面”情绪等在成长中有着重要的积J作用,拥抱痛苦和不完美,是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内容推荐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为什么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内核都是爱的缺失?
为什么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J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J像是一个个轮回,这J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生活J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D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J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
《每一种孤D都有陪伴》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D?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D,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J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Z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D感却纠缠着这个SJ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书籍心理学套装4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每一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武志红书籍心理学套装4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每一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武志红书籍心理学套装4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每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武志红书籍心理学套装4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每一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