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启蒙教育的专题著作。作者本着中西文化互学互鉴的态度,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研究和实践,在践行和思考前辈经典的美术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并根据我国儿童艺术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而完善和发展了国内外经典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本丛书集结了我国各地部分长期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现了当前我国通过艺术全面提升儿童素质的教育理念。
《青少年艺术转型教育》从青少年心理、认知、个性、情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审美取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的论述。指出儿童与青少年的艺术发展,主要是艺术创造思维的转换,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儿童艺术创作主要依靠直觉和本能意识,青少年艺术创作则偏重理性和对艺术的理解。书中以教学案例体现所建构的教学思路,从而体现学科的经典性、多元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原??则。
《儿童原??创艺术研究》通过对儿童艺术发展的个案、差异、不同发展类型长期的潜心观察、研究以及教案实例的解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了解和赏读儿童艺术作品,帮助他们发展艺术潜能。
《儿童原??创艺术引导》强调了儿童艺术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育起决定作用。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学科价值,创造适合儿童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开发儿童艺术潜能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简介】
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及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研究50余载,曾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著作有:《基础素描教学》《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绘画给予孩子的爱》(上册“做个懂艺术的妈妈”、下册“做个懂孩子的教师”)、《图像?创造》等。
【编辑推荐】
中国儿童创造力如何培养?如何帮助青少年发展艺术潜能?中国著名少儿美术教育专家为您剖析与解读···共同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儿美术教育体系!
从装帧和内容的编排来看,这绝对是一套为深度阅读者准备的丛书。三册书的侧重点分工明确,逻辑递进关系清晰可见,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第一本可能侧重理论基石的构建,第二本则深入到具体实践方法论的探讨,而第三本似乎更关注未来趋势与伦理层面的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我发现,作者在论述中极为审慎地引用了大量的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作为参照,但其核心落脚点始终牢牢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和儿童成长特点。这种跨文化视野的引入,使得研究成果既有国际高度,又接地气,避免了盲目追随西方的教育模式。对于那些想在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做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这套丛书提供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论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育儿指南”,而是真正做到了将“研究”二字贯彻到底,为我们这些关注下一代精神世界的人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前瞻性的指导方向。
评分最令我感动的是,整套书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尊重和关怀。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法教学或美育口号,上升到了关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高度。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切的忧虑:在一个越来越趋同化、快餐化的社会里,我们如何守护住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那份独特和真诚的表达欲?书中反复强调,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画家”,而是培养出多少个能独立思考、富有创造力和情感深度的人。这种教育观是朴素而伟大的。它让我反思自己平日里对孩子的引导方式,是否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他们探索过程中的惊喜与挣扎。这是一套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刻自我反思的图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提醒着我们,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艺术萌芽,都需要以最敬畏和最耐心的态度去呵护,因为那里藏着人类未来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美育”的理解,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
评分读完这套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探讨部分,我深感震撼于作者对“青少年艺术转型”这个主题的深度挖掘。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艺术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简化为应试的技能训练。然而,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在信息爆炸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肩负起塑造个体完整人格的重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前沿研究,将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与艺术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关于“原创性”的界定,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真正的原创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既有经验的深度重构和个人情感的独特投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天才画家”的刻板印象。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差异分析得极其细致入微,对于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简直是一本实战手册。它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基于发展的教学策略,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重要性。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操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这套书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备极高的实用性,远超一般的艺术普及读物。它真的触及了当代艺术教育改革的核心痛点。
评分这套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感,反而像是一场与几位资深艺术教育家的深度对话。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好像作者带着你一步步深入一个神秘的艺术花园。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案例分析。那些具体的孩子作品的描述,加上作者的独到点评,让抽象的教育理念立刻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孩子如何通过非具象的色彩组合来表达对某种情绪的理解,这个例子让我对儿童的内在世界有了更深的同理心。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会不自觉地用成人的逻辑去衡量和评判孩子的创作,这本书则坚决地捍卫了儿童视角的神圣性。它鼓励我们放下评判,而是去倾听作品背后无声的语言。这种鼓励“倾听”而非“指导”的教育理念,对于建立一个健康、自信的艺术学习环境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旧时的素描本翻看,试图用书中提到的方法重新解读自己当年的创作冲动,非常有代入感。
评分这套书的插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我完全被那种充满童真和创意的画风吸引住了。每一页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全新的故事,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和谐,完全没有成人世界里那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感。特别喜欢作者是如何捕捉孩子们那些不经意间的灵感火花,用画笔将它们放大、定格。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让人看了之后,心里都跟着明亮起来。我能感受到创作者在描绘这些画面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对儿童艺术的深刻理解。那些线条的流动感,光影的处理,都展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表达力,但同时又保持着难得的纯粹。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从中汲取了不少关于如何保持创作活力的灵感。它教会我,真正的艺术,源于心灵深处的自由表达,无关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情感的真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如果家中有热爱绘画或对美感有初步追求的孩子,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启蒙导师。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怎么画,而是引导你去“看”世界,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