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达玛什卡著 郑戈译 著,郑戈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程序
  • 比较法学
  • 司法研究
  • 国家权力
  • 法治
  • 政治学
  • 宪法学
  • 法律理论
  • 公共管理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59943
商品编码:168541480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
ISBN:  9787562059943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7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美)达玛什卡著;郑戈译 著  郑戈 译
定价:  52.00

商品编号:157927  定价:¥52.00  一口价:¥37.96  折扣:73%折  立即节省:¥14.04

"国家的面孔如何? 权力的面孔如何? 司法和政治的关系如何? 程序和权力的关系如何? 每位法官都是自己法庭的国王吗? 律师、检察官、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在法庭的王国里该享有哪些权利?他们是如何展现的? 当代比较法和刑事诉讼法领域的传奇人物达玛什卡将在这部革命性作品中给出答案。 "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卓越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Mirjan R.Dama?ka),1955年毕业于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University of Zagreb),获法学学士学位;1960年于卢布尔雅那大学(University of Ljubljana)获法学博士学位。1956~1957年在前南斯拉夫的审判法院和上诉法院担任书记员;1961~196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作“两百周年校庆纪念访问学者”(Bicentennial Fellow);1964年和1965年暑期任卢森堡国际比较法学院教授;1966~19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68~1973年任萨格勒布大学教授,并于1970年出任系主任;1970~1971年担任克罗地亚议会刑事司法改革委员会主席;1972~1976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75~1976年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6~1982年任耶鲁大学教授;1982~1996年任耶鲁大学福特基金讲座教授;1996~2008年,任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席教授;2008年退休后担任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席荣休教授。达玛什卡教授是《美国比较法杂志》编委、国际比较法学会会员、国际社会防卫学会会员、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被告的地位》(1962);《刑事法律与程序辞典》(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1966);《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1986);《比较法》(与Schlesinger、Baade和Jerzog合著,1988)。主要治学领域包括:刑法与刑事司法、证据学、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以及比较法。

诉讼的存续
表述事实争点
表述法律问题
诉讼的属人范围
救济或制裁
事实发现
作为证明手段的当事人
文件和其他非证言信息的披露
诉讼的推进
四、决策者的理想位置
依靠当事人提供信息
理想的白板状态(Tabula Rasa)
狭隘视野的好处
五、律师的地位
与模型的关系
适当的角色
对程序的影响
六、判决的稳定性

第五章政策实施型程序
一、规制的难题
程序法的陪衬性
对灵活指令的依赖
二、非官方参与者
当事人
其他参与者
三、官员对程序的控制
诉讼的启动和终结
诉讼内容
干预手段
事实发现
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当事人
四、决策者的地位
对程序的介入
外部知识的问题
对国家的依附
五、律师的地位
与模型的兼容性
适当的角色
同政府的关系
有限的重要性
六、判决的可更改性

第六章权力与司法的类型
一、科层型权力组织的政策实施程序
刑事司法系统
其他类型的程序
二、科层型权力组织的纠纷解决程序
欧陆民事程序的形式
欧陆刑事司法中的纠纷解决形式
三、协作式官僚组织中的纠纷解决程序
英美法法域中的民事纠纷
英美刑事程序中的纠纷解决形式
四、协作式权力组织的政策实施程序
历史上的英美司法形式
当代美国的能动型司法
索引
后记
《雅理译丛》编后记

推荐语:
法学人必读,别有洞天的分析和论述!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法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无论是达玛什卡关于欧美刑事诉讼的新类型划分还是他关于法律移植的重要见解, 似乎都并未成为中国学人观照西方制度、考虑如何改革的重要依归。在我看来, 这一现象无疑透露出悖谬与反讽的意味。悖谬在于, 我们一方面不断强调要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尤其是英美对抗制),另一方面却又对达玛什卡这样对法律移植问题有着深刻洞见的西方学者熟视无睹。反讽则表现为, 在西方学者普遍认真对待达玛什卡时, 我们却似乎无动于衷。为了对治这种悖谬与反讽,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他的这部*之作。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代司法的复杂程序运作镶嵌在整个政治秩序之中。不同的政治秩序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司法程序。本书提醒人们注意司法和政治、程序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那些热衷司法改革的决策者,无疑是一剂良药。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读完本书你也许会问两个问题:中国这个国家总体上究竟是回应型的还是能动型的?那么,中国的司法总体上应该是纠纷解决型的还是政策实施型的?
——赵晓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四海为家,就等于无家可归”。在这部比较司法制度的经典文献中,克罗地亚裔的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达玛什卡扎根于自己的本土法律文化,同时致力于调和这种文化与英美法律文化之间的认知张力,从而在二阶的知识维度上对不同的司法制度及其政治语境做出了透彻的分析。这是比较司法制度的*之作,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司法制度及其在世界司法地图上的坐标位置的人士认真阅读。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跨越边界:全球化时代的主权、公民权利与法律秩序的重塑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当代世界政治、法律与社会结构面临的深刻变革,聚焦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新的权力动态如何挑战并重塑传统的国家主权、公民权利以及法律实践的边界。 第一部分:主权的退让与重构:超国家机构与国内治理的张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不再是唯一的、绝对的权力中心。本部分考察了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塑造全球治理中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首先分析了国际法和超国家法律体系(如欧盟法、国际商事仲裁)对国家国内立法权的渗透与规制。这不仅涉及贸易协定和环境条约中对国内规制的约束,更深入探讨了主权国家在面对跨境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和流行病时,如何被迫让渡部分决策权给国际合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新主权主义”的回潮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随着民粹主义政治的兴起,部分国家重新强调国家边界的固守和传统法律体系的纯粹性。我们对比了东西方国家在处理主权让渡问题上的不同哲学基础和实际操作路径。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主权领域,国家间的法律冲突日益尖锐,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展示了法律如何成为主权博弈的前沿阵地。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日益紧密的全球网络中,国家主权究竟是削弱、转移,还是以一种更复杂、更具弹性的方式得以重构?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公民:隐私、监控与信息自由的法律前沿 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本部分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公民权利构成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首先分析了大规模数据收集和算法治理对个人隐私构成的系统性威胁。通过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前瞻性立法的深入解读,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平衡国家安全需求与个人数据自主权的法律框架。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信息战”背景下言论自由的边界。社交媒体平台的私有化权力,与政府对网络内容的监管需求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当代法律辩论的焦点。我们考察了诽谤法、煽动仇恨言论的跨国适用难题,以及各国在内容审核和平台责任认定上的差异化路径。技术中立性在法律解释中的失效,以及技术本身如何内嵌了新的偏见与不平等,是本部分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关键。公民的“数字在场权”和“被遗忘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强有力法律工具去保障的现实权利。 第三部分:全球供应链与劳工标准:法律的跨界执行困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往往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和环境责任问题,探讨法律在这一复杂网络中遭遇的执行困境。 我们分析了“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义务在国际商法和人权法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要求本国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和供应商的行为负责,但这引发了关于管辖权冲突和证据获取难度的实际问题。本书通过对成衣业、电子产品制造等高风险行业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执行本国劳动法时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法律干预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边界。 我们还比较了国际劳工组织(ILO)标准与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劳工条款的实际效力。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在促进全球劳工标准的统一性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在何种程度上被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俘获?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跨国界的法律执行机制,全球化的法律承诺往往止步于纸面。 第四部分:法律的解释与身份政治: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对话 法律的实践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本部分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对“正义”、“平等”和“人权”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法律的解释与适用。 我们详细考察了身份政治对国内法律体系的冲击,例如在少数族裔权利、性别认同法案以及原住民土地权益等议题上,法律如何成为社会冲突的焦点。本书比较了不同法系(如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伊斯兰法系)在处理家庭关系、宗教自由等敏感议题时的核心差异和相互影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反恐和移民治理中,法律的“例外状态”逻辑如何被滥用,并对特定群体产生系统性的歧视。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例外论”在法律话语中被用来合理化人权侵犯的倾向,同时也探讨了法律体系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内部改革,来吸收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诉求。最终,本书旨在提出一个富有张力的结论:普世价值的法律原则需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通过持续的、建设性的法律对话来获得真正的效力。 本书的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国内法分析或抽象的国际法理论,而是将法律视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权力角力的场域。通过跨越国家、技术和文化边界的比较视野,本书为理解二十一世纪的治理难题和法律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这个书名,在众多学术著作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富有张力的语言,暗示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的探索。在我构想的这本书里,它将不仅仅是法学研究的范畴,更会触及到权力的本质,以及这种权力是如何通过看似中立的法律程序来塑造和巩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不同国家,国家权力是如何借助司法程序来维持社会秩序,又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如何被用来压制异见,甚至巩固特定统治阶级的利益。书中的“比较视野”,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不同国家,比如美国、德国、中国,甚至是更小的国家,其法律程序的运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对比,必然会揭示出隐藏在程序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国家,司法程序会显得那么高效透明,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充斥着不确定性和不公正。它将是一次对国家权力与法律程序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解读。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当我第一眼看到书名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冒险,将带领读者穿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法律殿堂,去探寻那隐藏在庄严法袍之下的真实面貌。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是枯燥乏味的法条罗列,更不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推演。相反,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世界各地司法实践的丰富多样性。或许,它会讲述一个发生在英美法系国家,由陪审团裁决的惊心动魄的刑事案件,让我们领略“无罪推定”的精髓;又或许,它会剖析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在审理民事纠纷时,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不同国家在程序正义方面的独特理解和实践,比如,在证据采信、律师辩护、甚至刑讯逼供的禁忌等问题上,是否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与鲜明的差异?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看到司法权力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被塑造、被使用,以及它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甚至幻想,它会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将不同文明的法律智慧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永恒主题。

评分

评价五: 初见《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便被其精炼而富有深意的书名所吸引。我猜想,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解构”司法这一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从而窥探其背后国家权力的真实形态。我期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司法程序并非是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并且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土壤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我想象中的作者,会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她)会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细致地剖析不同国家在法律程序设计和运作上的差异。也许,书中会详尽地对比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讼模式,揭示其在程序公正、证据规则,甚至对被告人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根本区别。我更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当国家权力介入司法程序时,其“面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公正廉明的审判者,还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权力、正义和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反思,它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对国家权力这个宏大的议题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如何通过具体的法律程序得以体现和运行。这本书名《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感兴趣的点。我设想,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现司法权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作模式。比如,在一些威权国家,国家权力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司法程序来巩固其统治,这种情况下,司法是否仍然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又或者,在一些民主国家,司法权力又如何受到制约和监督,以防止其滥用?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程序正义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在行政诉讼中,公民又如何挑战国家权力?书名中的“多种面孔”,让我联想到不同国家可能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司法路径,也许有的国家更注重效率,有的则更强调辩护,有的甚至会将政治考量融入其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比较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差异的根源,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权益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评分

评价三: 当我浏览书店时,《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场关于法律程序背后权力运作的深度解析,一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比较研究。我想,作者定然是一位眼光独到、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她)没有选择泛泛而谈,而是将焦点锁定在“法律程序”这一具象化的层面,通过“比较视野”来揭示“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亲临”不同的法庭,观察法官如何断案,律师如何辩护,甚至证人如何作证。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司法体系下,程序公正是如何被定义和实现的。例如,在一些以陪审团为核心的体系中,程序正义的体现方式与那些以法官为中心的体系有何不同?在程序设计上,又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以及一些因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产生的独特变体?“多种面孔”一词,让我好奇,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司法实践,隐藏在光鲜亮丽的法律条文之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度洞察,它将是一次关于公正与权力的思想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