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书名: 1.太平天国 2.胡若望的疑问 3.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4.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5.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6.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7.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8.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9.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10.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 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史景迁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 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 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 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他凭恃着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来治理中国?他自周遭的世界学到什么教训?他如何看待治下的子民?什么事情 能令他龙心嘉悦,又是什么事情惹得他龙颜勃怒?身为满族征服者的苗裔,他如何适应于汉人的知识和政治环境,又是如何受到来京西洋传教士所夹带之西方科学与 宗教思想的洗礼? 在《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里,史景迁打破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意识,而悠游于故纸堆之间,尝试透过康熙本人之口,述说康熙内心世界的种种欢愉、悚惧、猜疑、懊悔、无奈,乃至于追忆、梦境,俾以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质、心智意念。 《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 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 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 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史景迁书中描写的这十六位西方顾问,他们不只是贪图金钱上的报酬,而与中国有很深的情感纠葛,并带 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没能认清中国人是以契约的观点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终止双方协议的权利。这些西方顾问都把一生的精华贡献给了 中国,但他们个性中的负面特质,也惹得中国人在不同阶段抗拒西方人。今天的中国似乎已经足够强大,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 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
| 作者简介 | |
|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 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 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
| 精彩文摘 | |
| 第一章 城墙 老是待在外头朝里望是很难耐的,可是这些洋人别无选择。他们麇集水边而居,离广州城西南角约两百码远,这城墙虽然曰漸崩颓,但 气势仍在。这些洋人常爬到租来的寓所屋顶,隔着城墙眺望栉比鳞次的街道和庭园幽深的大宅院。他们获准沿着西墙的外沿闲步,城门警卫森严,兵丁成群,洋人走 过的时候,对着又长又黑的甬道朝城里望。如果时局安定,三五洋人会事先约好,在一大清早碰头,绕着外城墙走上一圈。假如没人挡路的话,这一趟大概要花上一 个时辰。1835年年底有场大火,烧了一整夜,毁了逾千产房舍,有个洋人爬上城墙看火,兵丁先是把他赶走,后来又准他第二天下午来看,还可在城墙上闲逛。 但这只是破例施恩,下不为例。有些人得到允许,到城外小山上的庙里走走,从庙的塔楼上远眺城墙里的大干世界,景观自是不同。还有些人看旧地图,把城里的地 标安在他们从未走过的街道上.. 洋人在郁闷之中,度量出他们居住地的范围。从东走到西是二百七十步,从北到南距离更短。这块地区南临珠江,江 边有一块空地,洋人管这叫“广场”。房子正门离江边只有五十步之遇,研满了房合,只有三条南北走向的窄巷将房屋稍稍隔开,巷尾的大门到夜里还要上锁。 1836年,这里住了三百零七人一一主要是英、美两国人,但也有一些帕西人和印度人、荷兰人、葡萄牙人、普鲁士人、法国人和丹麦人。他们不准带女眷,二十 四个已婚男人必须把妻子留在一百英里外的澳门,乘舢板走沿岸水路安全,但要花三天工夫。在1830年,有两次有些人不守规定,带了妻子女眷前来。这些妇 女头戴绒帽,披着斗篷怕人识破,镇日都留在屋里,到了晚上才出门四处看看(选这个时间是因为店铺已打烊,街上似乎没人),结果立刻有人大喊“洋鬼婆娘来 了”。当地人打亮了灯笼,把路给堵住,到洋人都退回家里才罢休。官府以不让做生意来逼他们把妇女送回澳门,终于是遂了愿。 |
这套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史景迁对“权力”和“文化”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洞察。他擅长在看似稳定的历史表象下,挖掘出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以及文化是如何被塑造、反作用于权力结构的。我尤其欣赏他对地方精英阶层与中央集权之间关系的梳理,那种微妙的张力,既有依附又有抗争,被他描述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社会的一些现象,是否也能从这些历史的镜鉴中找到相似的影子?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是许多历史读物难以给予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体悟。
评分不得不说,史景迁的文字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的语言富有张力,节奏感极强,常常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准的措辞,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极其清晰的画面。我不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但我阅读起来却毫无障碍,反而被深深吸引。他处理历史事件的角度非常独特,往往能捕捉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声音或细节。这使得历史的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你需要跟上他缜密的逻辑和跳跃的思维,但回报是巨大的——你将获得一种对历史更具批判性和多维度的理解。这套书完全可以作为非专业人士进入深度历史研究的绝佳引路人。
评分读完这套史景迁的作品集,我简直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他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亲手触摸历史的纹理。比如,书中对古代官场的描摹,那种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人物的复杂心性和无奈,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微观观察相结合。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让人深思。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当时的人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的活生生的画卷。阅读过程像是在和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对话,他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朝代与场景,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史料背后的真实情感和逻辑。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史景迁的叙事方式有一种魔力,他能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精妙的结构处理,拉到眼前。就拿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气的描写,那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矛盾和局限的“人”。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能力,他总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侧面,切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然后层层递进,把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清晰透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种知识被梳理和强化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史景迁的叙事仿佛自带一种电影般的镜头感,他知道何时该拉近聚焦于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何时该迅速拉远,展现历史洪流的壮阔。书中对某些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尤其精彩,他从不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铺陈出各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陷入“史家正统”的窠臼,敢于挑战既有的历史定论,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当然”的历史事实。读完这十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彻底刷新了一遍,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馈赠。
评分给力
评分没看过,不要问我,给别人买的。。。。。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史大人
评分为什么是九本,看书单应该更多。
评分没看过,不要问我,给别人买的。。。。。
评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有如此浓厚兴趣和深精研究,令人感慨!
评分史大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