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古代希腊的女性
一、爱琴文明时代的女性
二、荷马时代的女性
三、古风时代的诗人与女性
四、古典时代的女性
五、希腊化时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六、古希腊妇女与宗教
第二章 古代罗马的女性
一、父权家长制统治下的罗马女性
二、早期罗马妇女与传统的女性观
三、从共和到帝制转变过程中的妇女解放运动
四、古罗马妇女与宗教
第三章 中世纪的西方女性
一、中世纪西方人的女性观
二、婚姻与家庭中的女性
三、普通劳动女性的日常劳作
四、女性的政治权利与教育状况
五、女性的宗教生活
第四章 近代西方社会转型中的女性
一、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西方女性
二、宗教改革中的西方女性
三、猎巫运动对女性的迫害
第五章 近代政治革命中的女性
一、英国革命时期女性的参与
二、美国革命与妇女
三、法国启蒙时代的女性形象与角色
四、法国大革命与妇女境遇
第六章 工业化时期的西方女性
一、英法妇女在工业化中的命运变迁
二、工业化时期德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三、美国工业化与女性生活状况
第七章 近代家庭性别关系和第一次女权运动
一、近代家庭中的性别关系
二、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目标和成果
第八章 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妇女
一、20世纪初西方妇女的状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妇女
三、两次大战之间的西方妇女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妇女
第九章 战后女性风貌与女权运动的新高涨
一、战后初期女性角色的转换
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三、欧美女性的参政运动
第十章 当代西方女性的困惑与探索
一、妇女的社会经济处境
二、依然存在的性别歧视
三、妇女解放,路在何方?
四、女性主义理论家的探索
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其思想遗产构成了现代西方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基础。同样,古希腊女性史也是西方女性史的源头,古希腊人对待女性的态度及其他们的性别观念对后来西方人的女性观念及社会性别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西方女性史的研究亦如对西方文明史的研究一样,也应当从古希腊开始。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而爱琴文明则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资料甚少,而有关女性的资料则更少。不过,许多学者认为,在克里特文明中女性的地位要比后来的希腊女性高得多,两性关系的模式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至于迈锡尼文明,我们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比克里特时代有所下降,但是,在艺术上,那种女性占主导的现象不复存在。
荷马时代是希腊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时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反映了当时贵族、平民、奴隶等不同阶层女性的状况和性别关系。在这个时期,希腊的政治权力掌握在王族手中,家庭和政治、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还不是那么严格。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女主内、男主外的性别分工,男性的统治地位也已经初步确立,但是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暂时代替他们履行一些原本属于男性的职责。同时,母权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女性的地位较之后来时代要高。荷马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十分突出,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更多了解到的是以王室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女性状况,而对下层女性的处境则了解较少。
古风时代是希腊城邦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希腊世界形成了几百个城邦。这些城邦大都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农村而形成的,因此,它们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不过,它们却是一个个独立而互不相属的政治单位,是独立的城市国家。随着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家庭与城邦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希腊社会的性别关系和女性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与女性相关的风俗和法律随着城邦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并对古典时代的女性观及女性地位产生了影响。女性终生都要在父亲、丈夫、儿子的监护下生活,成为男性的附庸。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大概是“意犹未尽的片段感”。我花了相当的篇幅去适应作者选择的视角,这个视角似乎是极其微观的,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这本是件好事,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当微观的聚焦过于深入时,却牺牲了对整体图景的描绘能力。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中世纪修女院内复杂的经济运作模式,其专业性毋庸置疑,涉及的术语和制度细节非常扎实。但对于一个想要了解那个时代女性在宗教之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读者来说,这些经济细节似乎又过于偏僻,它们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宝石,却没能被有效地镶嵌在一个能展现其整体价值的项链上。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微观证据编织成一个有力的论点,证明“这些边缘群体”的经验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遗憾,这个“如何”的论证过程,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始终是缺失的,留下的只有一个个引人入胜但孤立的场景。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史料运用策略让我感到有些迷惑。作者似乎采纳了一种“只展示不解释”的策略,把大量的原始材料和二手资料的引文堆砌在一起,期待它们自己能说话。这在学术前沿或许是一种挑战传统的方式,但在为普通读者构建认知框架时,却成了一种障碍。我期待的是作者能扮演一个强有力的“向导”角色,帮我筛选、权衡这些材料背后的价值冲突和证据强度。例如,书中引述了两位对同一历史事件持截然相反看法的史料,但作者并未深入剖析两者立场差异的根源,也没有给出她自己倾向于相信哪一方的理由。结果就是,我站在一堆相互矛盾的证据中间,既没有得到启发,反而更加迷惘。阅读一本历史著作,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论证链条和作者的立场选择,这本书却像是一个巨大的、未整理的档案馆,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索引和导览系统,让人的探索过程充满了挫败感。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让人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跳跃感,就像是不断在不同的剧院之间切换剧目,却找不到一个连贯的剧本。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种纵向的、贯穿始终的分析框架,比如探讨父权制是如何在不同世纪进行自我调适和演变。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小说的汇编,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然后戛然而止,缺乏必要的过渡和总结性的反思。尤其是在涉及思想史的探讨时,这种问题尤为突出。作者似乎对某位特定时期的女权先驱抱有极大的热情,用近乎赞美的笔调描绘了她们的抗争,但这赞美之中却少了批判性的距离感,使得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化,更像是某种精神图腾而非有血有肉的复杂个体。我渴望看到的是对这些先驱者思想局限性的探讨,以及她们的努力在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真实效用。结果呢,我读到的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渲染,而非智识上的交锋。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知识坐标系来安放刚刚获取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读完之后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不过这趟旅程的目的地似乎有些……模糊不清。我原本是冲着那些宏大叙事和历史转折点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权力更迭、思想碰撞的深刻剖析。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的集合,记录了许多零散的、生活化的片段。比如,其中有大段篇幅详细描绘了某个时期贵族女性日常的服饰变化和下午茶礼仪,那种繁复的细节描摹,让我不禁想问,这与我们理解的历史进程到底有多大关联?诚然,生活细节是历史的底色,但过度的沉溺于此,就使得整体的结构显得松散无力。我试图在这些琐碎的描述中寻找一条清晰的主线,去理解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受到的结构性限制或获得的突破,但这条线索总是若隐若现,时常被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轶事所打断。作者的笔触细腻是毋庸置疑的,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但这种细腻如果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更宏大的历史观照,就容易沦为一种单纯的“风物志”。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充斥的不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而是各种色彩斑斓的裙摆和不合时宜的感叹。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极强的个人风格,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两极化。一方面,作者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和文学性,某些段落的描写甚至达到了散文诗的境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但另一方面,这种强烈的文学倾向似乎常常凌驾于历史的严谨性之上。我发现自己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书中引用的概念或历史背景,因为作者倾向于用一种“暗示性”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史实,仿佛读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背景知识来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对于初涉该领域的人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的社会变革的解释,显得过于依赖“时代精神”或“某种不可名状的氛围”,而非基于可验证的社会经济动因。我更倾向于看到那种冷静、克制的笔调,它能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被一种优美的文字所裹挟,只停留在“它发生了”的表面感叹上。
评分好
评分质量很好,包装皮实。送货快。
评分质量很好,包装皮实。送货快。
评分暂时没时间看,封存封存
评分全新正版,很不错的 很实用的书籍
评分全新正版,很不错的 很实用的书籍
评分好
评分好~~非常的棒~!!~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