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谢先生依循陈寅恪“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的治学思路,通过对陈文、郭文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比照,指出郭对《再生缘》的基本认识上与陈非常接近,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认同《再生缘》中所体现的“自由与独立之精神”,郭反复读了4遍,“每读一遍都感觉到津津有味,证明了陈寅恪的评价是正确的”,甚至表示要为陈的“敢于说话而拍掌”。而在陈这一边,谢先生根据研究者通常忽视的陈写就的《论再生缘校补记》,推断陈对《论再生缘》的某些校正实是受到郭的启发。虽然陈的《论再生缘》与郭校订的《再生缘》最终因当局担心《再生缘》语涉东征影响中朝关系而被禁止出版,但谢先生认为:“如果事情按照学术讨论的方式进行下去,我们或许在60年代可以看到陈寅恪《论再生缘》(包括《校补记》)的正式出版,这将成为两位大师交往中最为融洽的一幕。”在谢先生看来,郭可谓“知”陈者,在这方面二人其实心意相通。
评分 评分 评分宝宝很喜欢,会一直盯着、还侧着脑袋仔细听。是训练注意力的好东西 ——欣欣D舞
评分一个被称为“资产阶级史学的重镇”,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的代表人物”,陈寅恪与郭沫若之间的关系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龙虎斗”。尤其是基于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反思,二人似乎被建构成两个截然对立的形象:一个崇尚独立、自由,一个服从政治、组织。两人之间即使不是势同水火,也不可能在基本的治学取向上有相通之处,更不可能有惺惺相惜之感。
评分仍以陈郭二人为例。1959年陈寅恪的《论再生缘》先在香港印出来,书前加了一篇序,说像这样的书在大陆是不可能出版的,一时议论纷纷。1960年郭沫若读到该书,1961年一连发表九篇文章。余英时等研究者多认为郭的主要意图是和陈一争高下,这种“争斗”乃是“负有特定的政治使命”,试图揭出郭对《论再生缘》产生兴趣的深层背景。
评分 评分无论装帧还是用纸,都相当不错。
评分关于郭沫若的部分,非常重要,改变了流俗之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