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千年文化 (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古琴: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千年文化 (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 著,許嵐,熊彪 译
图书标签:
  • 古琴
  • 瑞典
  • 汉学
  • 文化
  • 音乐
  • 乐器
  • 历史
  • 传统
  • 艺术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
ISBN:9789862622513
商品编码:16075810
包装:精裝
出版时间:2015-07-09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了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附贈全新古琴曲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今日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千年歷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了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了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只結識了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裡,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出現,才點燃了認識古老文化遺產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了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曲「流水」。

從西方人的觀點出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面。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了生動且全面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曲目雙CD
本CD收錄之曲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本書第一次出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〇〇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卷老磁帶,才使得這些歷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面世。

◎2015紀念版封面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曲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 蟬聯瑞典排行暢銷書
◎ NASA播送給外星生物聽的人類曲子就有一首古琴曲《流水》
◎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二○○六年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
◎ 二○○六年書籍設計獎
◎ 二○○六年瑞典克萊默書獎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林西莉 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譯者簡介

許嵐
出生於四川省,擁有文學學位,也是一位詩人。

熊彪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專研漢文化。此外他也有其他著作,比如《中國知識》。

精彩书评

◎專文推薦
音樂家/林谷芳
台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沈冬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音樂人/方文山
小說家/朱天文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歧祥
琴人/李孔元
教育家/李家同
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李振亞
紫藤廬創辦人/周渝
中山大學國文系榮譽教授/林慶勳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袁中平
暢音樂集召集人/陳志豪
台藝大中國音樂系教授/陳裕剛
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陳鳳馨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鹿憶鹿
作家、導演/黃明川
古琴製作名家/趙元成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盧建榮
詩人/隱地
北一女國文科教師/羅位育
詩人/羅智成

目录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了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了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裡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了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最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千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面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髮。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出來的音全都被賦予了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出某個音罷了,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面

第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千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出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面只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面,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第一層極薄,第二層厚,第三、第四層儘量薄,這樣一來琴面才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儘管蘸點油,芝麻油最佳,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纖細的絲線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最好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向過幾次。第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最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讚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出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面,往往刻滿了溢美之詞

春雷和秋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面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表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了。「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儘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出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了提升琴的音質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讚美了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了古琴,幫助人們控制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最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向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了鳳凰之外最被人崇尚的鳥,特別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千年。「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計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千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千鈞一髮。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最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鐘組合的編鐘,每個銅鐘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鐘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最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第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第二人吹壎,第三人唱歌,最前面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家,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家。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還拿出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家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家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面被兩幅吉祥的畫面占滿

第四部:桃源夢

汴梁御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裡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了儒家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裡,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家境優越的人家,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家花園裡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了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別是字體風格,以便刻出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秋天緊密相關,代表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獨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了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致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裡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曲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了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表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曲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只不過讓人想到曲中所包含的音調罷了,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曲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裡。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了許多新樂器、旋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了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琴」字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大師之作──古琴精選曲目解說
竹影清音:古代文人与器物的情感图谱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与他们钟爱的器物之间,那种超越实用性的、深刻的情感联结。我们聚焦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在文人案头、书房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物品——玉器、瓷器、字画、香炉、文房四宝,乃至一株盆景、一块奇石。这些器物,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是他们审美情趣的物化呈现,更是他们与古人对话、与自我审视的媒介。 第一辑:玉石温润——人格的映照与道德的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赋予了极高的精神价值。《礼记》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 本辑将细致剖析玉器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地位。我们不徒述玉器的工艺之精湛,而是着重探讨文人如何通过佩戴、把玩玉器来“修身养性”。从汉代的玉璧到宋代的玉带钩,再到明清时期的玉山子和手玩件,每一件玉器背后都隐藏着文人对“仁、义、智、勇、洁”等君子美德的追求。 例如,我们会深入考察那些造型古朴的古玉,它们如何成为连接今人与先秦哲思的桥梁。文人如何通过玉石的温润触感,来反观自身的德行是否圆融无瑕。对于那些带有精细纹饰的玉器,我们不仅会辨识其纹饰的象征意义(如龙凤、螭虎),更会探讨文人在摩挲这些纹饰时,内心涌动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玉佩上的“活结”与“死结”,不仅仅是工艺上的变化,更隐喻着文人对生命哲理的体悟。 此外,本辑还将涉及文人对不同产地玉石的偏爱。和阗玉的温润、独山玉的沉稳,如何被文人选择性地纳入其审美体系,以彰显其独特的品味与精神追求。 第二辑:瓷韵流光——审美趣味的流变与时空对话 陶瓷,作为古代生活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其演变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审美的变迁史。本辑将从文人的视角审视瓷器,而非仅从考古或制瓷史的角度。我们将关注那些被文人热衷的器型、釉色和装饰主题。 定窑的“泪痕”、哥窑的“金丝铁线”、汝窑的天青,这些独一无二的釉色,是如何在文人心中激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我们试图解读文人为何对“素雅”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并探究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对“素”的极致把玩,来抗衡外界的喧嚣与浮躁。 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但文人对青花的态度并非千篇一律。本辑会比较不同时期文人对“进口苏麻离青”与“国产料”的偏好,以及他们如何解读青花纹饰中蕴含的吉祥寓意与历史典故。例如,一件绘制着“松下问童子”主题的瓶子,对文人而言,它承载的不是简单的田园风光,而是对魏晋隐逸精神的向往。 我们还会深入探讨“文玩瓷器”的特殊范畴,如文房用的小笔洗、插香的小罐,它们体积虽小,却因其形制与主人气质的契合,而被赋予了极高的情感价值。 第三辑:纸墨乾坤——思想的栖居地与精神的容器 文房器具是文人精神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反映。本辑聚焦于笔、墨、纸、砚,以及与之相关的案头摆设。我们力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文人案头图景,揭示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如何成为文人思想的“容器”。 笔与墨: 探讨文人对不同动物毫(狼毫、羊毫、兼毫)的选择,如何影响其书写时的“手感”与“心境”。墨的香气、颜色深浅(焦、糊、纯、轻),如何与文人的情感波动产生共鸣?我们会引用文人笔记中对特定墨锭的赞美,探究他们对“徽墨”的痴迷,不仅仅是因为其发烟材质的优越性,更是对其历史传承的尊重。 纸与砚: 宣纸的“洇化”特性,如何被文人视为一种对书写过程的“约束”与“引导”?我们考察了蔡伦改进后的麻纸、皮纸,以及后世的竹纸、稻草纸,它们在不同文人手中的命运。砚台,尤其是端砚和歙砚,它们冰凉的触感、精美的石眼和纹理,被文人视为“可养之物”。文人如何通过“濡墨”的动作,将水与石的能量融合,激发自身的创造力?这不仅仅是准备工作,更是一种冥想式的仪式。 案头清供: 除了基础文具,本辑还将介绍文人案头的其他元素:如陈设的古铜镜、赏玩的核桃、用来压纸的镇纸(通常是奇石或小件雕刻)。这些“清供”之物,体现了文人如何运用有限的物质空间,构建一个能完全契合其心性的精神世界。 第四辑:香韵无形——空间氛围的塑造与感官的调和 香道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香不仅是熏香之用,更是调整心绪、营造雅致氛围的重要手段。本辑将深入探讨文人如何利用不同的香材来“调和”周遭的环境与自身的“五志”(喜、怒、忧、惧、爱)。 我们区分了“线香”、“盘香”与“隔火焚香”的不同功用。文人更偏爱隔火焚香,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香材的本真气味,避免烟火的俗气。我们细致解析了沉香、檀香、龙涎香等珍贵香材的等级划分,以及文人如何根据不同的天气、季节乃至情绪来选择合适的香品。 香炉的造型——无论是宋代的鼎炉、明代的冲耳炉,还是清代的各式小巧香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文人如何评价香炉的造型是否“合乎香韵”?香烟袅袅上升的形态,被文人视为“无常之美”的体现,是他们对生命短暂与精神永恒进行哲思的背景。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具体器物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展现中国古代文人“以物载道”的独特智慧。他们对器物的热爱,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通过与物体的精神交流,达到对自身文化、历史和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审美升华。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无声的史诗,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清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本能的叙事热情,这份热情是无法通过刻意雕琢模仿出来的。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仿佛作者本人正站在我的身边,带着一股探索的冲动,兴奋地与我分享她的发现与感悟。她的文字里有一种难得的真诚,没有矫饰,没有迎合大众的倾向,而是坚持着自己对所研究领域的独特洞察和深刻体验。我特别喜欢那些夹杂在严肃探讨中的个人反思,这些私人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连接读者与宏大主题的最好桥梁。正是这些坦诚的流露,让冰冷的文化符号变得鲜活立体,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的交谈,而不是单向的灌输,这种体验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那种将深邃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的叙事巧妙融合的笔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被一股温润而坚定的力量牵引着,走入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精神世界。作者对情感的捕捉细腻入微,即便是描绘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也能从中挖掘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哲理光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时而舒缓如行云流水,让人心神宁静;时而又陡然紧凑,将关键的冲突或顿悟之处精准地抛出,让读者在措手不及之间感受到思想的震颤。这种对语言驾驭的娴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无比,即便涉及一些相对专业的探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绝无晦涩难懂之感。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停顿都服务于整体的意境,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关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沉思。那种被文字托举着漂浮在文化长河之上的体验,是近年来阅读中少有的宝贵经历。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场域。作者巧妙地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与个体生命体验中的迷惘、挣扎和最终的释然编织在一起。这种张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戏剧性,你既能感受到对深厚传统的尊重与依恋,又能察觉到在现代语境下进行解读时所必然产生的张力与张望。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僵硬的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复杂、多维度的继承与创新。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掌握了作者的某种论点时,她总能用一个新的视角或一个未曾预料的例子,将我的理解推向更深处。这种持续的启发性和挑战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般的阅读消遣,它真正提供了一次深度思考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有着一种内在的、螺旋上升的逻辑美感。不同章节之间的跳跃看似自由,实则暗含着精妙的铺陈与呼应。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主题时,切换自如,没有丝毫的生硬过渡。比如,前一刻还在描绘某种具体的器物美学,下一秒就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对某种集体意识形态的解析,这种“见微知著”的笔法,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描写,如同精心挑选的布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了。读到某个特定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那些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灵魂的共振,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久久沉浸在那种被拓宽的视野之中,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抱着一种略微审慎的态度,毕竟涉及“千年文化”的宏大命题,很容易落入空泛和说教的窠臼。然而,作者的叙事角度却出乎意料地新鲜和接地气。她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个体经验。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种强烈的“在场感”所吸引——仿佛我正和叙述者一起站立在古老的遗迹前,感受着风的吹拂和阳光的温度。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是什么”的描述上,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如此”以及“这对于我们当下意味着什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真诚的探寻和谦卑的敬畏。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化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那种求索真理的姿态,令人由衷敬佩。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书很赞 一如既往 快递员服务一流

评分

繁体字,台湾出版的吧,嘿嘿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纸质优良,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内容翔实,论证缜密,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活动入手,价格实惠。感谢京东平台。。

评分

慕名而买,居然是台版,大惊喜!!!但是发票呢?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需要花时间慢慢来研究啦

评分

慕名而买,居然是台版,大惊喜!!!但是发票呢?

评分

质量非常好,繁体字,竖版,很有古韵

评分

不错的古琴著作,值得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